按揉挤捏手法为主治疗急性乳腺炎早期39例临床观察
2019-01-06黄英
黄 英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中医院 浙江 杭州 311201
笔者于2012年3月至2017年3月采用手法治疗急性乳腺炎早期39例,获效较好,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74例哺乳期急性乳腺炎早期患者均为我院推拿科门诊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手法治疗组39例,年龄28.2±3.2岁;病程1~3天者36例,8天以上3例。西药对照组35例,年龄28.1±3.4岁;病程1~3天者32例,4~7天者1例,8天以上者2例。所有患者都有肿块。两组资料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诊断标准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乳痈的标准[1]。
2 治疗方法
2.1 手法治疗组:患者仰卧位,双手放置身体两边,暴露双乳,医者清洁双手后,涂润滑油于患乳,医者用手掌或多指按揉患乳结块周围,拇指点、按乳根、天溪、食窦、屋翳、膺窗、膻中、期门等穴10分钟;再用多指末节指腹依顺时针或逆时针从乳根向乳头方向梳刮乳腺数十次,时间约10分钟;然后以一手的拇指和食指或两手拇指的罗纹面或指端置于乳晕的两侧,两指对称性用力向乳头中央挤捏并提拉乳头,促使乳汁流出,有喷射状为最佳,时间约20分钟;最后患者坐位,医者点按其风池穴,沿颈椎两侧向下到大椎两侧,往返推按10遍,用拇、食指推捏患侧锁骨下缘及擦上臂前外侧数遍,再拿肩井,点按天宗、期门、内关、合谷、少泽穴各半分钟,每日治疗1次,3次为1个疗程,不需要停止哺乳。
2.2 西药对照组:0.9%生理盐水加头孢呋辛针2g,静脉滴注,每天1次,滴注3天,输液期间停止哺乳。
3 治疗结果
3.1 疗效评定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乳痈病标准制订。痊愈:无恶寒发热,乳房疼痛消失,肿块消散,白细胞计数正常。好转:无恶寒发热,乳房疼痛消失,局部肿痛减轻。未愈:治疗3天以上症状仍反复或患者乳房成脓或自行终止治疗。
3.2 治疗结果:见表1。
4 体会
现代医学认为,急性乳腺炎多由细菌感染引起,病原菌主要为葡萄球菌,以哺乳期急性乳腺炎为主,治疗早期多采用静滴抗生素,炎症虽消除,但易使肿块局限固定,长期不消散,并且用药期间停止哺乳可能会加重积乳,有一定的副作用。
中医学将急性乳腺炎归属“乳痈”范畴,早期乳房红肿胀满疼痛,结块或有或无,乳汁分泌不畅,或伴有发热、恶寒、头痛等全身症状,如不及时治疗,容易酿成乳痈,作脓溃烂,影响母亲和婴儿。乳痈之成,外因为产后哺乳,乳头破损,风热毒邪,侵袭乳络;内因为厥阴气逆,阳明瘀热,内扰乳络,气血不通,不通则痛。运用按揉、挤捏、擦、点、梳、拿等手法,能加速气血循行,行气活血,通络止痛[2]。按揉法在患侧乳腺肿块部位进行操作,使肿块消散;梳法和挤捏法可以疏通乳络,促使乳管开放,内积乳汁得以外排,瘀热随乳汁而散。同时还取肝胃两经穴位进行点按,期门、内关同属厥阴肝经,能疏肝解郁、宽胸理气;肩井为少阳、足阳明经、阳维脉的交会穴,有消肿散结的功效;膻中、乳根、灵墟、屋翳等为近端取穴;合谷可清阳明之热邪;少泽穴为十二井穴之一,手太阳小肠经起始点,此经“入缺盆,络心,循咽下膈,抵胃,属小肠”,点按少泽穴能疏泄肝气郁结,又有活血化瘀、通络破结作用。诸穴合用,共奏疏肝泄胃、活血化瘀、疏通乳管、消肿散结之效。
5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43-44.
[2]俞大方.推拿学[M].上海:上海科技技术出版社,200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