涛源镇抗旱水肥一体化技术推广应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19-01-06陈国祝
阮 勇 陈国祝
(永胜县涛源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云南 永胜 674200)
1 基本情况
丽江市永胜县涛源镇地处金沙江干热河谷地带,土地资源丰富,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山丘连绵,形成河谷坝区、半山区、山区居住生活环境。全镇辖13个村民委员会,127个村民小组,10 469户,38 727人,幅员面积442.4 km2,有丰富的土地资源和优越的光热资源。气候干燥、少雨,年平均温度20.6℃,年平均降雨量629.7 mm,无霜期350 d,年日照时数2 763 h,素有“天然温室”之称,属高原河谷燥热山地季风气候,光照时间长,降雨量少,十年九旱,年年抗旱成了常态。主要粮食作物有水稻、玉米、小麦、高粱、杂豆。主要经济作物有软籽石榴、褚橙、沃柑、龙眼、甘蔗、烤烟、冬早蔬菜、花生、红花、大蒜等。在金沙江中游“一库八级”水电站建设中,涛源镇涉及金安桥、龙开口、鲁地拉3个梯级电站,是鲁地拉水电站的主淹没区,移民搬迁安置后形成了堡子坪、金江坪、校场梁子3个集镇安置点,和粑粑坪、茅坪、小官庄、梨树坪、太极、河湾、下甘村、金移村、五点灯9个安置点,共有移民5 113户,16 593人,是丽江市的水电移民大镇。
2 干旱对涛源镇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
受季风气候和历史上乱砍滥伐树木因素的影响,涛源镇境内森林覆盖率极低,自本世纪初以来,降雨量一年比一年少,山泉水已经干涸,干旱十分严重,十年九旱,年年抗旱成了常态。金沙江自北向东南方向流经涛源镇110 km,形成江两岸台地,涛源镇127个村小组分布在这些江边台地,由于山泉水干涸,灌溉用水均需从金沙江提取,水从低处走,土地在高处。近年来,鲁地拉水电站的建成,金沙江水位上升,通过政府引导和投资建设,建起了50多座大小提灌站,用于灌溉土地,发展生产。到目前为止,种植软籽石榴1.2万亩,沃柑1.5万亩,玉米0.5万亩,水稻1 000亩,其他农作物5 000亩,获得了较好收益。但是涛源镇仍有10万多亩土地因没有水灌溉,无法种植,靠降雨才能种植。降雨量大的年份,收成就好,降雨量较少的年份,基本没有收成,严重制约着农民群众增产增收。即使已经种植的软籽石榴、沃柑、玉米、水稻等,也是靠近金沙江边,有提灌站供水的地方,由于干旱,用水量大,生产成本居高不下,投入高,产出低。每年政府部门需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抗旱救灾保民生、保生产,政府为此付出较大的行政成本。
3 抗旱水肥一体化技术推广应用存在的问题
涛源镇农民群众在长年累月的抗旱中,积累了一些经验和做法,同时,每年对涛源的降雨有初步判断,然后根据降雨的早晚和降雨量的多少来种植不同的农作物。近5年来,由于提灌站的建成和滴灌技术的运用,抗旱发展生产的水平提高很快,但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3.1 投入成本居高不下。建设1座提灌站,根据装机容量的大小,动辙几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根据输水管道架设的距离,成本还会增加,每次用水的电费、管理费等也是不小的开支。同时,安装水肥一体化的滴灌系统,成本较高。
3.2 对水肥一体化滴灌的认识和运用水平较低。通过近年来发展软籽石榴和沃柑种植,采用水肥一体化滴灌系统,农民群众看到了这项技术的好处和效益,但对该技术的认识和运用水平较低,种植高收益的果树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种植收益一般的作物,成本和产出不成比例,效益较低,面临着两难的处境。
3.3 水肥一体化技术推广过程中,材料的质量参差不齐,有的水肥一体化滴灌材料质量较差,时常有坑农事件发生,材料用不了多久就出现损坏,只得再次购买安装。
3.4 水肥一体化配套设施建设不足。现有水池等设施多数是农民群众自发修建的,供应自家的农作物,谁家有条件和实力,谁家就能建设这样的水池设施,与全镇普遍干旱,需要大面积抗旱的现状不相适应。
4 涛源镇抗旱水肥一体化技术推广应用的对策
4.1 坚持政府引导,国家政策扶持。水肥一体化滴灌技术一次性投入较大,见效快、效益期长,很值得推广。但是,涛源镇农民家庭条件,特别是半山区和山区农民家庭的经济条件有限,无法承受初次投资费用。因此,迫切需要政府在水肥一体化滴灌系统的配套共用设施建设上提供大量的资金支持。需要建设配套的提灌站、蓄水池、滴灌系统等,每建成1亩的水肥一体化滴灌应用系统,需要投资1 000元,而这样的投资建设,要新建或扩建提灌站,新建蓄水池等,同时,需给予农民家庭政策资金补助支持,引导他们普遍运用水肥一体化滴灌系统,节约用水,减少成本,减轻因干旱造成的经济损失。但这些投入对于当地农民来说相对较高,需要政府引导和给予政策资金支持。
4.2 坚持政府资金投向公共抗旱配套设施建设。涛源镇地处金沙江边,建设提灌站提水灌溉是根本出路。有的提灌站所覆盖的土地大水漫灌,水肥一体化滴灌运用较少,水多时,用不完,形成浪费,提灌站使用效益不高。而提灌站没有覆盖的地方,干旱较为严重。因此,要将提灌站提取的水,大力推广应用到水肥一体化滴灌系统,更大范围的覆盖农民的土地。政府投资建设能够覆盖较大范围耕地的公共大型水池,然后,推广使用水肥一体化滴灌系统,节约用水,提高产出。在节约用水成本的同时,能够持续稳定的提高抗旱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4.3 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结合涛源实际,因地、因作物、因农民接受程度,逐年投入,稳步推进,合理布局,让全镇有土地耕种的地方,都能应用水肥一体化滴灌技术,确保摆脱年年抗旱的尴尬局面。
4.4 加大宣传力度,让农民群众都能掌握水肥一体化滴灌技术。政府职能部门要进一步加大水肥一体化滴灌技术推广宣传力度,召开农民技术培训会,手把手的教会农民群众运用这项技术。同时,同步推进配套支持的相关政策措施,最终实现农民群众家家用上水肥一体化滴灌系统,减轻每年抗旱压力。
4.5 加大水肥一体化滴灌技术基础研究。要与上级或科研单位开展与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相关的研究,探索滴灌施肥条件下的有关技术问题。并依据全镇地形、土壤墒情等有针对性地提出适宜的灌溉施肥制度、设备管理措施和栽培技术建议等。同时,加快对现有的软籽石榴和沃柑等果园水肥一体化管理方式的研究,以期获得更好的推广应用价值。滴灌工程建设中安装的施肥设备,一般是注入式和压差式施肥罐,要加大对水溶性肥料的推广使用,要依据作物的需水、需肥规律和水肥耦合机理,大力引入滴灌水肥一体化专用的液态肥。
节约用水,提高用水效率,解决好水肥一体化滴灌技术应用的问题,大力推广使用水肥一体滴灌系统,从涛源镇抗旱角度来说,是一个长期有效的抗旱技术措施。推广水肥一体化滴灌技术不但可以提高农作物种植的稳定性和产量产值,改变靠天降雨种植的模式,还可以提高土地植被绿化率,将会极大地改善涛源镇生态环境。因此,推广应用水肥一体化滴灌技术,具有较好的抗旱保生产、促发展作用,将会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