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西省生猪产业产能恢复与持续高质量发展策略研究

2019-01-06郑瑞强丁能水吴志勇

中国猪业 2019年8期
关键词:猪瘟江西省猪肉

郑瑞强 丁能水 吴志勇

(1 江西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江西南昌 330045; 2 江西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 江西南昌 330045;3 江西省畜牧技术推广站, 江西南昌 330044)

在非洲猪瘟影响下,江西省生猪产业产能恢复与持续高质量发展成为当前省内生猪产业面临的主要问题。自2018 年8 月我国发生非洲猪瘟疫情以来,截至目前,养猪产业上下游多个环节已经受到影响,加之环保、禁养限养、设施设备落后等多重因素的叠加影响,养殖场(户)补栏乏力、产销区运输不畅、猪肉市场调节能力受限等使得生猪生产形势复杂严峻,产能下降幅度较大。

为应对疫情,江西省出台了《江西省农业农村厅关于稳定生猪生产保障市场供给的指导意见(赣农字[2019]29 号)》等文件,为全省生猪产业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但疫情对生猪产业的影响依然持续。为确保猪肉市场平稳运行和生猪养殖业健康发展,保障市场有效供给和城乡居民生活需要,江西省的养猪业需按照高质量、高水平、规模化、生态化、健康化的方向发展,坚持“疫情防控和肉品供应两手抓、短期产能恢复和产业长远健康发展两促进”的发展理念。

1 生猪生产形势严峻

据生猪生产监测数据显示,2019 年上半年江西省生猪出栏量下降明显,生猪产能大幅下滑,养猪户数、生猪存栏、能繁母猪存栏逐月下降,同比出现较大降幅。1—6 月江西省生猪出栏1 491 万头,同比下降5.3%;猪肉产量114.2 万吨,同比下降4.6%。6 月末,生猪存栏1 185.5 万头,同比下降19.4%,其中,能繁母猪存栏114.6 万头,同比下降17.4%。以省内生猪调出大县之一的抚州市东乡区为例,全区1—6 月出栏生猪57.8万头,同比下降10.5%;6 月份生猪存栏48.72 万头,同比下降26.0%。由于母猪从初生到配种并产仔大约需1 年的时间,而仔猪育肥需要5~6 个月,即便现在开始大量补栏,生猪出栏量短期内也难以回升,预计未来1年半时间内猪肉供给或将呈现紧张态势。据荷兰合作银行(Rabobank) 估测,如果我国的非洲猪瘟疫情在2019 年上半年逐步放缓,生猪养殖规模预计会下降10%~20%[1]。综合分析江西省生猪产业2019 年上半年市场情况、部分龙头企业以及其他券商机构的预估信息,生猪养殖规模会在当前下降的基础上,再下降10%~20%。并且随着后期供给逐步趋紧,生猪及猪肉价格将进一步上涨。

严峻的稳产提质形势折射出江西省生猪生产集约化程度低、产业链不配套、系统抗风险能力弱等短板长期没有得到补齐的发展困局。此外,从官方报道的31 个省(区、市)发生的150 余起非洲猪瘟疫情看,散养户、大型养殖场、不同规模养殖场(户)均有发病。疫病流行的3 个主要因素的比重分别为车辆人员物品流通传播约占41.9%、生猪及产品跨区调运约占15.18%、泔水等餐厨剩余物喂猪约占42.86%。防控非洲猪瘟疫情必须拔点灭源、阻断传播、建立从养殖到屠宰的全产业链生物安全体系。江西省生猪养殖规模化比例已逾70%,位居全国前列,但相比美国95%以上的规模化养殖比例仍有较大差距。当前,我国由于生猪养殖行业空间分布分散,使得饲料、兽药、养殖、加工、运销等环节脱节,与生猪养殖配套的屠宰、加工、物流等社会化配套体系不完善,产业链不完整,各环节工作人员的生物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等总体水平不高,且产业链各环节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共生机制缺乏,间接放大了此次疫情的实际影响。面临非洲猪瘟疫情的挑战,生猪产业发展亟需总结审视再提升,重新整装再出发,多措并举共促江西省生猪产业产能恢复和转型升级。

2 产能恢复与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优化策略

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统筹谋划短期江西省生猪产能恢复和产业健康发展,既要遵循生猪产业尤其是生猪养殖规律,又要协同发挥行政干预和市场调控合力;既要确保市场平稳运行,又要全面提升生猪产业整体竞争力,促进产业持续高质量发展。

2.1 尽快制订生猪产业发展规划, 推进生猪产业“价值共创” ①

2.1.1 尽快制订《江西生猪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

结合《江西现代农业强省建设规划(2015—2025年)》 《江西省农业厅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强省建设的意见》与各区市“十三五发展规划”定位及生猪产业发展实践,由省农业农村厅统筹协调,制订《江西生猪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 年)》,在清查和盘活当前已有和可利用的生猪产业育种、养殖、屠宰等各环节资源的基础上,科学测算目标区域资源承载力和环境废弃物(污物)处理能力,对禁养限养区域进行科学评估,防止禁养限养区域扩大化,进一步调整和完善以规模化养殖、生态化管理为目标的生猪养殖功能分区,支持“新型现代规模生态养殖主体”投资生猪产业,优化生猪产业发展空间布局,逐步为生猪安全和高效养殖创设一个相对独立的发展空间②生猪产业要走向规模化、规范化和生态化,形成高效、安全的生产系统,相对独立的发展空间不可或缺,鉴于近几年全省各区(市)生猪生产格局基本稳定,故而可以结合乡村振兴、土地整治等工作开展生猪产业规划调整和完善工作,逐步形成系统性生猪产业园区或产业基地,既可以促进区域功能区优化,又可以整合饲料、屠宰、物流等生猪产业发展资源,全面提高生猪产业核心竞争力,制订和完善全省层面的《江西省生猪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 年)》成为必要。。

2.1.2 促进“价值共创”型生猪产业发展

江西省的生猪产业发展应结合乡村振兴、精准扶贫等发展战略,引导财政支持项目资金流向具备发展生猪产业的自然环境、管理水平、设施设备等条件的区域和生产主体,以价值共创理念为指导,构建“政银企”等多方利益联结机制,建设“价值共创”型生猪产业基地(或园区),促进“价值共创”型生猪产业发展,推进产业的公众化和社会化。

2.2 实施“组合式支持政策”, 助力生猪产业复产扩产

2.2.1 整合利用行政和市场资源,提早引导养殖主体补栏

加大财政资金统筹力度,联合银行、保险等机构为受非洲猪瘟影响的养殖主体提供无息、低息(或财政贴息)信贷支持(明确严格的信贷条件,如年出栏5 000头或万头以上生猪的企业等)。尤其是在风险影响持续的情况下,积极推行生猪价格保险,扩大保险覆盖范围,试点推行以生猪为代表的活体抵押贷款模式,降低养殖户对疫情复发的焦虑情绪,利用好保险、政策补助等手段,弥补生猪养殖主体损失并激发其投产积极性。政府及职能部门做好监管,确保各项补助补贴迅速、足额发放到养殖主体手中。充分发挥江西省生猪产业技术体系的技术指导和推广等服务功能,提高生猪产业各环节生产管理水平。

2.2.2 简化猪场建设手续,尽快复产和扩产

必要时由政府协调发改委、国土部门、环保部门、林业部门、城管部门等多个审批部门协助复产选址,或者“一站式”解决手续问题,提高对新建猪场和改扩建猪场(涉及到猪场用地和畜牧业重新规划) 的审批效率,尤其支持养殖场(户)建立标准化规模养殖基地(对于达到条件的优先审批),推进生猪产业转型升级和绿色发展。

2.2.3 加强猪肉调运冷链体系建设与市场监控

做好宣传,强化企业、监管部门的生猪养殖疫病风险防范意识,政府应主动协调,支持屠宰企业、肉品流通企业、农贸市场等共同建设冷链体系[2],加快推动“调猪”向“调肉”转变。加强市场监控,严厉打击猪肉市场投机行为,联合市场管理部门维护市场正常秩序,保障消费者权益。

2.2.4 重视疫情防控和技术突破

全面落实屠宰环节非洲猪瘟自检和官方兽医派驻制度,健全制度防控漏洞;联合江西农业大学、江西省农科院等机构利用好专项资金,提高疫病监测设备和生物安全技术水平,加强非洲猪瘟的流行病理学分析等综合研究。

2.2.5 做好江西省猪肉供应应急工作预案

明确江西省的猪肉来源渠道,摸清各渠道猪肉供应能力,内引(国内)外联(国外猪肉进口),强化与国家和相邻省份信息交流,做好江西省猪肉供应应急工作预案,增加江西猪肉供应潜能,测算区域民众的市场需求,适时增加猪肉储备并精准投放,必要时降低价格并适当增加牛羊肉等替代品供给量,满足人民生活需要。

2.3 加强产业链环节间协作, 注重全产业链的生物安全系统建设

2.3.1 重点支持种猪场发展

恢复产能的核心在于猪场有足够的母猪,且从长远发展来看,种猪对于促生产和保供给非常重要。以非洲猪瘟疫情防范为切入点,变压力为机遇,尽快出台种猪场、规模猪场的临时性生产救助补贴政策,为尽快恢复产能,短期内可按头数实施引种补贴政策,切实提高母猪繁殖率和仔猪成活率,稳定仔猪供应和保护猪种资源。

2.3.2 释放规模企业尤其是龙头企业“扩产稳市”潜能

生猪产业集团化养殖渐成为一种趋势,充分发挥生猪养殖集团示范带动作用,降低成本、加强食品安全监管、促进贸易协调和稳定市场供应等方面的作用,打通品种选育、繁育推广、生猪养殖、肉制品加工、冷链配送、饲料生产、粪污处理等产业链组成环节,补齐发展短板,逐步改善生猪产业价值创造模式尤其是促进养殖模式和技术创新,积极引导生猪养殖集团参与对前期因环保设施整治不到位而关停退养猪场的提升改造,以尽快“扩产稳市”。

2.3.3 实施“江西地方猪种选育更新计划”

由江西省畜牧技术推广站或江西省养猪行业协会牵头,组建由地方猪保种场、地方猪开发企业、相关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等组成的“江西地方品种猪养殖产业技术联盟”等创新平台。凭借江西丰富的地方品种,采用财政支持和项目管理方式,着力解决过高的料肉比和过长生长周期的问题,实施“江西地方猪种选育更新计划”,通过“土洋结合”走杂交育种、杂交利用和培育配套系的道路,逐步实现“既保留‘土猪’肉质的口感和营养,也吸收‘洋猪’吃得少、长得快的优势”。

2.3.4 持续开展“行业管理标准化和人才培养”工作

继环保和资金门槛后,非洲猪瘟带来的是生物安全门槛,背后隐藏的是管理和人才的门槛,这2 项是提升效率和管理水平的关键。在未来的养殖结构中,“集团化和小规模养殖长期并存”的状况将长期存在,对于生猪产业经营管理尤其是养殖环节的从业人员采取非行政化的行业管理,逐步深入开展“行业管理标准化和人才培养”工作并逐步朝着“体系化认证”方向发展或将成为必需。

2.4 超前谋划“冷鲜肉品创新和消费方式转型”,开展“江西地方猪肉高质量饮食质量体系” 建设

非洲猪瘟倒逼“调猪”向“调肉”的发展,加之年轻消费者生活方式和消费意识的转变,虽受传统消费影响,但冷鲜猪肉和冷冻鲜猪肉的消费比例有所提升。线下零售及线上渠道的发展,为冷鲜肉及制品的消费提供了基础,未来销售渠道也将更加多样化,且更加注重产品的品牌和品质,随着下游销售渠道的品牌化,对于大型屠宰加工企业采购的需求会增多,进一步倒逼屠宰加工企业的整合。

江西省生猪产业发展应注重冷鲜肉消费趋势引领,超前谋划,对江西省特色猪肉制品的生产工艺进行绿色、工业化、智能化改造,研发绿色猪肉精深加工技术与装备,辅之以通过科普宣传、特色标识、烹饪指导等方式更新消费者猪肉消费理念,创新猪肉消费新模式,开展“江西地方猪肉高质量饮食质量体系”建设③一个协调、综合并且能够将养殖者、屠宰者、加工商、分销商、餐饮服务以及进出口代理商等容纳其中的整合性管理体系,确保产品完整性、食品安全性、生物安全性和质量保证等。,启动和完善江西猪肉可追溯系统,以高质量实现差异化,引领新型消费风尚,为赢得未来竞争优势做好铺垫。

2.5 提升综合竞争力, 实施“两驱一核” 战略

作为超千亿产业,较之于全国其他省份,江西省生猪生产在生猪存栏、出栏、养殖技术等领域的优势并不突出,饲料资源优势、生产基础优势、市场竞争优势、产品加工优势等一般。当前,江西省应抓住工业转型和大力发展涉农制造业的契机④为解决当前江西省农机装备产业发展明显滞后等问题,省政府于2019 年7 月8 日颁布《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升级和农机装备产业振兴的实施意见》 (赣府发〔2019〕9 号),推动农机装备产业振兴,推动农业机械化向全程全面高质高效发展升级。,建议由省农业农村厅主导,规划江西“发展饲料产业和生猪养殖设备制造产业,提升科技创新基础上的(生猪)兽药产业”的“两驱一核”战略,支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科研院校为支撑的协同创新机制,推进产业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加快生猪行业服务型制造业发展,整体提升江西生猪产业核心竞争力。

猜你喜欢

猪瘟江西省猪肉
非洲猪瘟防控形势及防范措施
模拟成真
非洲猪瘟对菲律宾已造成1350亿比索的损失
猪肉将降到白菜价
下半年猪肉进口速度或将放缓
猪肉价格“落地”后怎么走?
非洲猪瘟常态下猪场建设的12345
近期猪肉价格上涨动力减弱
《江西省志•审计志》顺利通过验收
考了个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