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质量提升的有效途径分析
2019-01-06田东升赵鹏飞
田东升,赵鹏飞
(1.梨树县农村经济管理总站;2.梨树县梨树镇农业站,吉林梨树136500)
耕地是农业生产的受体与载体,也是最主要的供体,劳动者所有的付出与投入都在这个受体与载体上,同时又为人类提供所需,而随着人类需求的增加,耕地所承受的压力也增大,表现出耕地质量逐渐下降,对农业生产极为不利。面对这不利的境况,农业生产者必须以现代科技为依托,积极探索提升耕地质量的有效途径,不断创新农业生产发展模式,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1 加深农业生产者对保护与提升耕地质量的认识
加强对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工作的领导,做好组织和实施管理工作。“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是一项基础性、公益性、长期性的工作。为实现这一认识高度,必须加强耕地保护领导者的高度重视,农技推广的广泛宣传,种植农户的示范带动,上下齐心协力,实现全民一心,切实做好耕地质量提升工作。广大农业生产者要认识到保护与提升耕地质量的责任与意义。
耕地质量的差异,关系着农业生产的前景与未来,耕地质量下降,会导致粮食产量的降低和农产品质量的下降,影响着农业的发展和农民的收入。农业生产者必须认识到保护耕地质量的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对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和可持续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农技部门要重视对耕地质量的长期监测工作。按耕地面积与土壤类型,同时结合气候与环境条件,设立耕地质量固定监测点,对耕地的耕作制度、理化性状及生产因子进行长期定位监测,积累数据,建立档案,并进行科学分析总结。
2 以现代科技为依托,加强对耕地的保护与提升
积极引进与改进现代农业技术,最大程度地实现技术物化,为农业生产服务。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技术研究部门与推广部门要结合起来,将科技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农技人员要善于观察与总结,在发现引进外地的先进经验和做法的同时,也要发现本地农业生产中的亮点与技术经验,好的技术经验要进行推广,不足之处要进行改进。
高校要与科研部门进行联合,利用他们的人力、技术和资金优势,在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的工作上,探索可行的技术措施和途径,为当地的农业生产服务。
3 保护与提升耕地质量的有效措施
3.1 因地制宜,选择合适作物进行种植
不同的土壤类型,适宜种植不同的作物,不同的作物也需要不同的土壤类型与之相适应,种植何种作物,一定要把农业生产与耕地保护相结合,防止因耕作而对土壤造成损伤。
3.2 测土施肥,增施农肥,实现减肥增效
投肥量过大、肥料利用率低是当前我国施肥上的主要问题和亟待解决的难题,三大元素的利用率偏低,特别是磷肥利用率一直在20%左右,而氮肥利用率也只在30%,钾肥利用率在40%左右,在如此低的肥料利用率基础上,可从提高肥料利用率入手来实现减肥增效。
当然,施肥不科学,肥料施用量不均衡也是造成肥料利用率低的另一重要原因,因此要测土施肥,实现肥料的有效供给,减少浪费,实现减肥增效。随着养殖业的发展,农家肥的资源也日趋丰富,施用有机肥,做到有机无机配施,既减轻了环境污染,也减少了化肥的投入量,同时防止了长期施用化肥对土壤造成的板结与酸化,更起到了培肥地力的作用。
3.3 科学防治病虫草害,减轻减少对耕地的污染与损伤
在当前的现代农业生产情况下,劳动力的投入日趋减少,取而代之的是全程机械化与大量的农药使用,这就产生了农机具对耕地的严重碾压及农药对土壤的污染与破坏,造成土壤理化性状严重恶化,可耕性愈来愈差。因此,科学合理地防治病虫害,最大限度地减少各种农药的投放,减轻土壤的承载,对耕地保护是极其重要的措施。
3.4 适当进行有效深松,防止土壤板结
耕地在经过多年的耕作后,大多数耕地表现出犁底层上移、耕层变薄、土壤板结等问题,为改变这一现状,3~5年进行一次深松或深翻尤其重要,深松深度以25~30厘米以上为宜。
3.5 实施合理轮作,实现种养结合
实施合理的、必要的轮作,能够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状,提高土壤肥力,提升耕地质量。
3.6 助推秸秆还田,促进农业节本增产增效
秸秆问题是当前农业生产所面临的一个难题,焚烧一方面造成了秸秆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也对环境造成了污染。秸秆还田方式主要包括秸秆粉碎旋耕还田、覆盖还田、翻压还田及堆沤还田和动物过腹还田等。
“梨树模式”是梨树县进行秸秆覆盖还田的几种技术途径的总称,是在玉米种植过程中将秸秆全部还田并覆盖在地表,减少耕作次数,实施全部机械化作业。而“梨树模式”的有效实施,可将秸秆还田,不仅解决了焚烧带来的环境污染,同时又能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提升地力。
3.7 防止环境污染
保护和提升耕地质量,还要防止环境带来的土壤污染,主要包括防止农业污染、工业污染和生活污染。
4 结语
要做到加强耕地保护,实现耕地质量的提升,必须合理规划耕地的使用,同时各地应因地制宜,结合自身的条件,采取有效措施,在引进、借鉴和吸收的基础上,探索出一套适合本地耕地质量的技术方案,是当前农业所面临的最主要问题,也是全体农业工作者和广大农业生产者要共同解决的时代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