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域性戏剧文化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透析
——以广东雷州半岛雷剧为例

2019-01-06伍康钦

现代农村科技 2019年2期
关键词:文化

伍康钦

(广东海洋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广东 湛江 524088)

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提出,“把粤剧传承好发扬好”,这一论断为地方性戏剧的发展注入了时代发展的动力。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指出:“深入挖掘农耕文化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充分发挥其在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中的重要作用……支持农村地区优秀戏曲曲艺等传承发展。”[1]实现乡村振兴战略,不仅是实现乡村物质文明的富裕,更是实现乡村精神文明的繁荣。因此,乡土文化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文化软实力,也是守住乡愁烙印的文化符号,更是推动乡村文化繁荣发展、永葆文化自信的精神动力。显然,雷剧作为广东雷州半岛乡土文化的代表,它在教化民众、家风家教、仁义孝悌、道德感化等方面作用显著。然而,乡村空间结构“空心化”,相应地,老艺人老去、新艺人断层、剧本残旧、大众和娱乐文化冲击等主客观因素的制约,使得雷剧文化陷入日渐萧条的窘境。为此,如何拯救雷剧文化资源,重塑雷剧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永久魅力,彰显雷剧文化时代风采,正是我们应该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1 雷剧文化何以当好新时代雷州半岛振兴乡土文化的使者

雷剧,作为雷州半岛的民俗文化瑰宝的“活化石”,它源于清初,流行于广东雷州半岛,具有浓郁与鲜明的地方性特色,其剧本主要是依据当地真人真事改编而成,有的歌颂历史名人在雷州半岛的丰功伟绩,也有的褒扬真善美,贬抑假丑恶,传播正能量,弘扬社会正气,成为教化育人、抚慰心灵的文化载体。

1.1 汇入地方特色传播正能量,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雷剧文化因地域乡土魅力而拥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它在当地的作用表现为“农村传统道德教育资源,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推进诚信建设,强化农民的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集体意识、主人翁意识”[1]。比如,剧本《梁红玉挂帅》描述了宋代巾帼英雄梁红玉抗金兵的故事,歌颂了精忠报国的核心价值,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爱国”价值不谋而合;再如,剧本《岭南圣母》则是讲述了民族巾帼英雄洗夫人平定岭南乱局后,主动与汉族将领冯宝通婚,颁布相关法令,治理好民族关系,促进民族团结、和谐相处,这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爱国、民主、和谐、公正、法治”是殊途同归的,也与国家主流思想要求培育公民的规则意识、集体意识、主人翁意识等价值是如出一辙的;还有 《劝世戒烟》、 《劝人忠义》等,它们立足现实,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正能量,彰显了雷剧文化在时代发展中迸发昔日荣耀的魅力。

1.2 传递人们情感表达方式,记载通俗易懂的乡土美。雷剧从诞生之初,便与乡土、乡民有着共生共存的关系,“可触、可感、可知”的乡土文化与乡民有着天然的亲和力与粘合力。它们以当地乡土方言为唱法,以“深入生活、扎根人们”为切入点,以艺术方式传递了人们丰富的情感表达诉求,诸如现实中的“事业和生活、顺境和逆境、梦想和期望、爱和恨、存在和死亡”[2]等境况,也以一种艺术形式记载通俗易懂的乡土美,人们可从戏剧作品中寻找到心灵与精神世界的寄托,发挥出了雷剧在价值引导、精神引领、审美启迪的作用。比如,剧本 《珍珠塔》描述“家道中落的方卿千里投奔姑母,被势利姑母冷言嘲讽后受表姐赠塔,后又经历失塔、遇樵夫、高中状元、乔装试姑母等”[3],故事情节吸引人,告诫人们在逆境中坚定理想信念;再如,剧本 《抓阄村长》巧妙地“捕捉到了改革开放过程中农村出现的种种新问题,生动地刻画出了一位新时期村长的形象”[4],歌颂了新时期党培育出的人民好干部的楷模,借剧托人、寓理于情,表达人们丰富的内心世界情感。

1.3 延续当代乡愁记忆,重塑地方性戏剧文化自信。千百年来,城里乡间搭台唱戏,是中国社会一道独有的文化风景线。我们必须从传承弘扬中华文化的战略高度,认识和看待戏曲艺术,自觉承担起振兴戏曲艺术的使命和责任[5]。雷剧不仅为人们生产生活提供了丰厚的精神滋养,也为当代人们延续乡愁记忆留下了文明火种,更是乡里邻里搭建联络情感的桥梁。在当地,年例是最具地域性、最具浓厚乡土气息的传统民俗节日,有着年例大过年的说法,于是,雷剧演出则是年例活动的重头戏,为此,在雷州半岛,雷剧因年例而红火,年例以雷剧而兴隆,雷州、徐闻、东海岛等地几乎每条村庄每年至少要演一次戏[6]。在雷剧演出的当天,各地游子团聚故里欣赏雷剧演出,人们在观看雷剧演出中便进一步加强了情感联络,他们从雷剧中寻找儿时回忆,扣动心弦,撩起心中的乡愁,寻找到各自共性的精神寄寓和共同归属。

2 困境反思:雷剧在共存时空中隐匿危机感的考量

2.1 新艺人传承的萎缩。雷州半岛属于劳务输出大区域,乡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涌向城市,毫无疑问,乡村人口结构“空心化”、新老艺人传承“断层化”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新艺人传承主体—青壮年群体,因从事雷剧演出的收入较低,与从事其他职业的收入形成鲜明对比,导致新艺人职业欲望性低下,即便已经从事雷剧职业的中壮年艺人,收入悬殊对比下职业幸福感也不强,另一方面,剧本剧情剧艺等方面,受演奏出场方式、情节勾勒、视觉感光冲击等因素影响,远不如现代电影、流行电视剧、微电影的表演精彩生动,间接导致了雷剧艺人知名度、影响力等难以同影视界名人明星相提并论,难以吸引新艺人从事雷剧演艺的职业意愿。此外,大多从事雷剧的老艺人年事已高,身体素质制约他们难以做到亲力亲为,教学传授效果不尽人意。综上所述,雷剧传承可谓是已经进入黯淡褪色的时期。正如文化部有关数据显示,在世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中超过70周岁的已占到50%以上[7],“人在戏在、人亡戏灭”的危机感将愈发明显。

2.2 剧本剧情剧艺的陈旧。雷剧传袭了古代戏剧的思维表达方式,缺少现代电影、电视剧等新颖的元素,而幽默诙谐的综艺节目、都市青春剧等,恰恰反映着当代年轻人个性张扬与直觉享受的诉求,他们从剧情中寻求情绪发泄与娱乐快感,缓解现代人内心重负的精神压力,相比之下,雷剧脱离了现代人精神文化消费需求而逐渐被消解。再者,雷剧一般演出时间都是4小时以上,与现代人对影视追求“短、平、快”消费心理相差甚远,况且雷剧表演都是在固定场域中进行,束缚了现代人的空间自由,这一比较,雷剧较之现代影视明显处于下风,难以调和大众文化消费心理的落差。此外,雷剧以土生土长的雷州方言进行表演,排斥了本地域以外的观众,淳朴且粗犷唱腔唱法难以满足当代人对艺术温雅的听觉追求。

2.3 精品剧团剧目的缺乏。据有关调查数据显示,雷州半岛有8个国有文艺团体和近300个民营演出团体,年演出场次达25 000多场[8]。凸显了雷剧演出数量之多,另一方面,也突出了民营雷剧团体发展的参差不齐,体现了雷剧精品剧团剧目的缺乏。因此,这种只重视雷剧团体数量和表演场数,忽视雷剧表演质量的发展模式,直接制衡了雷剧品牌化的建立、发展、创新,以致雷剧的知名度、美誉度、观众忠诚度在时代发展中慢慢地丧失,尤其步入新时代后,人们对高质量的精神文化诉求愈加强烈。显然,这种发展模式导致雷剧因缺乏自身的品牌特色而难以满足市场需要,独具地域特色的雷剧文化因品牌特色的缺失,社会发展地位也便荡然消失。

2.4 流行文化的冲击。在20个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雷州半岛城乡每当演出雷剧,男女老少争相观看,剧场围得水泄不通。遗憾的是时过境迁、好景不再,如今人们对雷剧的兴趣已逐渐减退,观众越来越少,不及20年前观众的1/3,而且观众以老者和妇女居多,年轻人很少[6]。人们明显对雷剧演出的兴趣消减,尤其是年轻观众群体,市场经济发展对他们的思想观念、消费方式、审美意图等产生了一定影响,直接为流行文化或者大众文化的蔓延提供了沃土,它们凭借着“受众多、传播广、覆盖强、时髦新”等特征,在文化从众消费机遇中渗透到青年群体中,在客观层面导致雷剧文化因流行文化或者大众文化冲击而发展受阻。加之,西方文化对雷剧文化蕴含的主流价值的肢解、蛊惑等,使雷剧饱受质疑与诱惑,逐渐在青少年群体中慢慢地淡化。

3 走向应然 雷剧助力乡村振兴的路径选择

3.1 坚定雷剧文化的价值导向,助力乡风文明建设。雷剧以艺术形式反映了精忠报国、家庭和睦、敬业奉献、诚信经营、和谐共处、法治文明等主流核心价值。这些素材源于雷州半岛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具有天然的亲和感、归属感。徐特立指出,“最原始的、最基本的、最唯物的教材,就是乡土教材”,毫无疑问,深入挖掘雷剧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充分发挥其在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中的重要作用[1],尤其是每一剧本背后折射的教育后人的文明火种,引导人们追求热爱祖国、崇尚法治、诚实诚信、夫妻恩爱等价值情结,发自内心地从思想深处赞赏、崇拜乡土先辈们留下的精神遗产,发挥雷剧文化“以文感人、以文育人、以文化人”的作用,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需要对精神文明建设的诉求,让他们在价值迷失中寻求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3.2 扶持雷剧传承人的成长成才,守住“乡愁”的集体记忆。人才是地方性戏剧文化发展的第一资源。由于青壮年从事雷剧的意愿与热情度较低,新老技艺人传承出现青黄不接,雷剧文化由起初“百花齐放”变成如今“花枯终蔫”,文化根脉传承令人忧心忡忡。为此,拯救雷剧文化成为刻不容缓的责任。一方面,深入调研摸清现有从艺人的状况,比如,采用数字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全面、真实、系统地记录代表性传承人掌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富知识和精湛技艺[7],将雷剧文化的剧本、创作人、演艺人等资料建立专题数据库;另一方面,提高新艺人职业的福利待遇与社会地位,促进“物质留人”、“感情留人”、“发展留人”,让从事雷剧职业的人拥有较高职业地位、社会影响力。同时,推动雷剧文化教育进校园、进课堂、进社区、进家庭,重点挖掘雷剧文化在哲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中的教育作用,融入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艺术教育、社会实践教育等,做好雷剧文化启蒙教育,守住新一代在“乡愁”中的集体记忆。

3.3 叫响雷剧品牌化建设,致力产业兴旺发展。“精品之所以‘精’,就在于其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2]。毫无疑问,雷剧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细胞,无论思想层面,亦或艺术等层面都符合精品的标准,然而,雷剧方言演唱、剧本、剧情、剧艺等在制作层面缺乏精良,以致雷剧文化品牌影响力难以树立。因此,一方面,抓好经典剧团、剧本、剧艺的制作精良的标准,以专业剧团带动业余剧团的发展,总体上提升整个雷剧的艺术制作水平。另一方面,突破雷剧方言演唱的壁垒,实现语言的共通、互通、联通。此外,坚持“引进来、走出去”的发展战略,邀请戏剧专家进行指导,主动参与国内外戏剧表演比赛,实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改”,鼓励和支持当地成立雷剧专业协会,实行统一管理,将“单打独斗”模式转向“抱团取暖”方式,塑造雷剧文化产业规模化、品牌化、精品化,增进雷剧文化附加值。

3.4 汲取时代精神精华,推进雷剧文化与时俱进。艺术本身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时代性是艺术文化的最突出的特征。雷剧文化的发展要经久不衰,必然汲取时代精神的精华。因此,推进雷剧文化与时俱进,坚持创新性与创造性相结合原则,以贴近现代人的欣赏习惯和生活方式,适应“微时代”传播特点,大力推动戏曲艺术创新发展,使之展现新魅力、焕发新光彩[5]。比如,题材贴近现代生活、唱腔唱法紧跟时代潮流、演奏向互联网媒介发展等,不断赋予雷剧文化在新时代内涵和现代话语中的表达,促进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协调融合,重点突出雷剧文化在提供价值引领力、文化凝聚力和精神推动力方面的作用,让它成为时代的精神呼唤、精神寄托、心灵慰藉的沃土。

基金来源:湛江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 (ZJ18YB14)。

猜你喜欢

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窥探文化
谁远谁近?
繁荣现代文化
构建文化自信
文化·観光
文化·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