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孔雀发生慢性链球菌病的诊断与防治
2019-01-06黎莉
黎莉
(辽宁省锦州市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 121000)
禽类链球菌病多是由非化脓性链球菌引起的一种急性败血性的细菌性传染病,其特征主要是昏睡,故又称“睡眠病”,病禽常持续性下痢,皮下组织及全身浆膜水肿、出血、死亡。但近年来,禽链球菌病鲜有报道,特别是珍禽发生链球菌病更少。本文报道锦州市某动物园所养孔雀出现零星死亡,持续时间较长,死亡率较低,经临床观察、病理剖检和实验室确诊为慢性链球菌感染。采用综合措施后病情得到有效控制。
1 发病情况
该动物园饲养37 只孔雀,从2018年8月下旬出现零星发病,发病 8 只,死亡 5 只,发病率 21.6%,死亡率 13.5%。临床表现为病初孔雀精神不振,食欲减退,羽毛松乱,无光泽,行动迟缓,翅膀下垂,体温时高时低。持续性腹泻,粪便黏稠,黄褐色,有时为绿色。发病后使用诺氟沙星、盐酸环丙沙星、庆大霉素、新霉素等多种抗菌药和黄芪多糖等多种抗病毒药后症状缓解,粪便转干,但停药后复发。病程 5~10d,最后不食、消瘦、卧地不起、死亡,死前呈昏睡状。该动物园严格按免疫程序进行免疫,免疫疫苗种类有禽流感、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和法氏囊病。
经调查,该动物园所饲养的红腹锦鸡、野鸭、白鹇鸟、天鹅等珍禽没有发生类似疾病。
2 病理剖检
9月下旬来中心检查,先后来 3 次,共剖检 3 只孔雀,其临床剖检与动物园兽医临床剖检的2 只孔雀症状基本相似。
临床剖检变化主要为羽毛松乱,身体消瘦,尾部羽毛沾有污便;嗉囊和胃内没有食物,胃黏膜有轻微出血;小肠黏膜出血,部分脱落;心肌变软,心内膜轻微出血;肝大,体积为正常的两倍,呈土褐色,质软易碎,表面有数量不等粟粒至花生米大小不一的肿瘤样物,纵向切开肿瘤样物后,大多数肿瘤样物内部为空泡,少数有少量淡黄色或淡红色稀薄液体,该肿瘤样物囊壁较厚,外观与其他肝组织颜色一致;胆囊极度肿大,是正常的2~3 倍,内充盈大量黄绿色黏稠胆汁,胆囊壁增厚,黏膜表面凸凹不平;其他脏器体积变小,无其他肉眼可见变化。
3 实验室诊断
3.1 血清学检查
采取3 只发病孔雀血液,分离血清,采用琼脂扩散实验检验禽白血病,全部为阴性。
3.2 寄生虫检查
取病禽病变肝组织和胆汁抹片,在生物学显微镜下观察,未见寄生虫。
3.3 细菌学检查
在无菌条件下采取濒死禽的肝脏组织涂片,革兰氏染色镜检,可见革兰氏阳性,呈双球或6~8 个菌体排成链状存在的球菌。
3.4 细菌的分离培养
取心血、肝等病料无菌接种于绵羊鲜血琼脂平板、肉汤、厌气肉汤培养基,染色37℃恒温培养24h,在血斜面出现灰白、圆形小菌落。肉汤均匀混浊、管底呈絮状沉淀。培养物涂片镜检,菌落涂片可见大量成对和3~5 个排列短链球菌。肉汤涂片可见3~5 个、十几个乃至几十个长链状排列球菌,均呈革兰氏阳性着色。
3.5 生化试验
分离菌株接触酶试验阴性,靛基质试验,硝酸盐还原试验阴性,M.R 阳性,发酵葡萄糖、蔗糖、果糖、乳糖、麦芽糖、甘露糖、山梨糖、不发酵阿拉伯糖、棉籽糖、不液化明胶。
综上所述临床发病情况,病理剖检变化和实验室诊断,确诊为该群孔雀患有禽链球菌病。
4 药敏试验
将红霉素、链霉素、庆大霉素、要胺卡那霉素、新霉素、头孢噻肟钠、头孢拉啶、蒽诺沙星和青霉素注射液10 倍稀释,取直径5mm 的无菌滤纸分别浸泡于上述溶液中,制成药敏片,再将这些药敏滤纸分别置于有鸡血的琼脂培养基中,放于37℃的恒温箱中培养24h,结果该病原菌均对头孢噻肟钠敏感,其他抑敏。
5 防治措施
(1)对本病的防治采取综合性措施。本病的发生与环境应激因素的存在有密切关系,如气候突然变化、温度偏低、湿度过大、地面潮湿、饲养密度过大、饲养管理不良等,均会进一步促进该病的发生,因此,加强环境条件,饲喂全价饲料,减少各种不利应激反应因素发生。
(2)发现病禽应立即隔离,对禽舍和用具进行彻底清洗和全面消毒,选用双链季铵盐带禽消毒,每天 1~2 次,连续一周,最大限度地杀灭禽舍内的病原菌。
(3)根据药敏实验对病孔雀进行治疗。肌注头孢噻肟钠,每千克体重20mg,口服补液盐和速补,连用5d。
经采取上述综合治疗,3 只病禽治愈,往后不再有死亡病例出现。
6 小结和讨论
该场孔雀感染的疾病由禽链球菌感染引起,该病在禽群很少发生,与环境应激有很大关系。早期预防应加强饲养管理和清洁卫生,做好定期消毒,特别是饲具和饮水器的消毒。
禽链球菌病多以急性发作,全身出血变化和化脓性变化为主。但此次发病以肝脏类似肿瘤样变化和胆囊极度肿大变化为主很是罕见,应加强实验室诊断,各个排除,加快确诊时间,减少临床诊断误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