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气肿疽病的诊断及防治
2019-01-06海平
海平
(青海省海北州祁连县畜牧兽医站 810499)
牛气肿疽病也称黑腿病,是一种由气肿疽梭菌引发的热性败血型传染病。该病常引发败血症及深层肌肉的炎性气性肿胀,按压肿胀处会有“捻发音”,流行性多为地方性流行或散发性流行。本文对牛气肿疽病的诊断及防治方法展开综述,以期为养牛户防治牛气肿疽病提供参考。
1 病原学特点
气肿疽梭菌是厌氧菌,革兰氏染色呈阳性,形态为两端钝圆梭状,单个或成对,有鞭毛,无荚膜,在体内外均能形成芽孢(自然条件下多以芽孢形态存在)[1];气肿疽梭菌对普通化学消毒剂及高温干燥并没有较强抵抗力,但形成芽孢后需要3%浓度的福尔马林处理15min 或者0.2%的氯化汞溶液处理10min 方可灭活。
2 流行病学情况
气肿疽梭菌可以感染牛、羊、猪、鹿等动物,但牛的病症表现最重,而且患病牛也是最重要的传染源,常常通过被污染的带病菌饮水或饲草进入健康牛只的消化道内,也可通过牛体表的伤口侵入到牛的血液中感染健康牛只[2]。小牛最容易受到感染,且死亡率颇高。牛气肿疽病多见于炎热多雨的夏季,具有明显的季节性。
3 发病机理
气肿疽梭菌通常以芽孢形态感染牛,然后在肠腺内生长繁殖,再通过血液或者淋巴液扩散,在全身重新繁殖,在代谢过程中会产生透明质酸酶和α 毒素,可以致使细胞坏死,创造有利于病原扩散的环境,还可以产生酸类物质及气体,使病灶发生气肿现象,产气达到一定量时敲击会产生空鼓音,按压会有捻发音[3]。
4 临床症状
牛经气肿疽梭菌感染后,潜伏期通常在一周左右,逐渐出现体温上升,肌肉肿胀,局部皮肤呈现紫黑色,坏死,切开会有暗红色带有酸臭味的液体流出。体表部位以胸部、颈部、腰部、腿部多发,可以触摸到肿大的淋巴结节。患病牛食欲不振,脉搏加速,反刍减缓或停滞。根据牛个体不同及病情不同,病程短则1d,长可达两周。随着牛龄增加,病症表现越轻微,有些老牛呈现一过性,而小牛病症明显且不易治愈。本病在原有疫区二次爆发率较低,影响范围也有限,而在未发病的区域爆发性较强,可能是疫区牛只已有抗体产生,可以有效避免二次染病。本病的病变主要体现为全身组织气肿,肺水肿。
5 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及典型临床症状(肌肉气肿,按压捻发音)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要经过实验室检验:采集病畜肿胀部位水肿液体、肌肉或者脏器为样品,从中分离病菌做革兰氏染色,呈革兰氏阳性,镜检呈单个或多个短链小杆菌且顶部有小空泡,即可确诊为气肿疽病。
本病在诊断过程中易于牛炭疽病、巴氏杆菌病、恶性水肿病混淆。下面介绍诊断时区别:牛炭疽病是水肿型肿胀,按压不会出现捻发音,没有气体产生,局部炎性肿胀,血呈黑色,不能完全凝固;巴氏杆菌病属于炎性肿胀,肿胀部位按压没有捻发音,发病部位主要是呼吸道,常伴有哮喘、咳嗽等症状;恶性水肿病主要发生在皮下,初期有捻发音而后会消失。
6 防控措施
(1)饲养员应常观察,如果发生牛气肿疽病,及时将病牛与正常牛群隔离、治疗,可疑牛也要隔离观察,并采取一定措施预防发病。正常牛应紧急接种牛气肿疽病疫苗。配置0.2%氯化汞或10%漂白粉溶液对圈舍及饲喂用具进行彻底消毒,若有病死牛要焚烧或混石灰深埋处理。
(2)如果发现及时,在初期可以通过肌注青霉素,在肿胀部位施用3%过氧化氢。如果在发病中后期,在可控条件下将肿胀处皮肤切开,排出脓液,切除腐败组织,3%浓度过氧化氢冲洗后撒磺胺粉。在兽医指导下,根据病畜反应情况,使用强心补液等协同治疗,提升治疗效果。
(3)可以采用中药治疗,常用的中药方剂:三颗针和棘黄连各 100g,土大黄、马鞭草、苦胆草、夏枯草、金钱草各 50g,配以黄连30g 和生姜20g,水煎,温热灌服,每天两次。
(4)加强饲养管理,定期打扫圈舍卫生,定期消毒,特别在疫情高发区,严格按程序接种牛气肿疽病的疫苗,每年春季应定期采用皮下注射方式接种疫苗,小牛6月龄加强免疫一次。
(5)加强流行病调查监测,加大防控知识的宣传力度,提升养殖管理人员的防控意识。
养殖管理人员应充分了解该病的发病机理、临床病症、诊断方式、治疗方法并加强防控措施,可以有效避免该病的扩散,降低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