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生猪小规模养殖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2019-01-06刘勇
刘勇
(重庆市奉节县石岗乡畜牧站 404615)
在农村地区,生猪养殖是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长期占据畜牧养殖业的半壁江山,是农民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但这些年,随着民众环保意识的增强,生活水平的提升,膳食结构的改善,对生猪养殖产业提出了更高要求。今后,“绿色、环保、高效”,将逐渐成为生猪养殖目标。与此相比,由于生猪产业属于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回报的“三高一低”产业,进入行业门槛相对低,农村小规模生猪养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出现的各种问题有待改善。文章就相关问题做要点阐述,以供参考和借鉴。
1 农村生猪小规模养殖存在问题
1.1 环境污染问题突出
农村生猪小规模养殖常常会因资金投入不足,配套设施设备不完善、产业发展规模狭小等问题,导致粪污处理难以达标。为此,个别养殖户主对粪污的处理,随意性较大,随处堆积,未经处理直接还田,严重影响周边环境,造成空气的污染[1]。
1.2 防疫意识较淡薄
近些年,随生猪养殖环境的恶化,个别猪病成多元化发展,典型病害非典型发展,新型病害肆虐流行等,严重影响生猪养殖的经济效益。在病害防控方面,不少基层养殖户缺乏“未病先防”的理念,重视治疗,轻视防病。同时,一些需季节性接种的疾病,如伪狂犬病、大肠杆菌病、细小病毒病等都不重视,普遍接种意识淡薄。在流行病发生后不少滥用药、乱用药,很大程度上给病害防控带来安全隐患。
1.3 以兼业养殖为主
主要以其他产业的附属物作为生猪养殖的大部分饲料原料,营养全面均衡的全价饲料也只是作为补充,单纯依靠有机物质循环,在庭院内从事生猪养殖活动的一种“小而全”、养殖模式。饲养周期相对较长,存出栏达不到规模效应。
1.4 市场抗风险能力差
生猪市场行情变化莫测,现阶段,农村小规模养猪随价格调整养殖的问题较突出。很多养殖户主在高价格时就盲目大量引进猪源。而到低价时不引进猪源,甚至干脆不养。这样在一个市场周期内往往会出现高价引进生猪,导致出售时遇到低价,导致生猪养殖无利可图。这些问题的出现,尤其成本、价格、疫病、渠道等不确定因素都给生猪养殖收益造成影响,甚至会打击生猪养殖的信心。
1.5 猪源来源不稳定
在引进种源方面,未自繁自养的养殖户引进的种苗参差不齐、上栏不统一,发生相互斗殴、产生应激大。而实施自繁自养的小规模养殖场母猪品种改良力度小,生产效益及饲料转化率较低,产品品质难以适应市场要求,同时一旦引进有疫病商品猪便殃及全场、损失巨大。
2 解决问题的发展思路
2.1 做好粪污的循环利用
粪污是制约农村小规模养猪的关键因素,做好粪污处理,务必要拓宽思路,努力做到雨污分离。同时,注意粪污的资源化再利用,可通过集中堆积厌氧菌发酵生肥,而后还田在利用,推广“禽畜养殖+农田种植”“禽畜养殖+果园发展”等循环模式,一方面生成有机肥源,减少养殖污染源的形成。另一方面降低养殖成本,推广种植产业发展。
2.2 聘请专业兽医做防疫
由于小规模生猪养殖自身防疫能力有限,建议通过聘用专业官方兽医指导做好接种防疫、疾病监测、病情诊疗、无公害处理、应急处置等工作。同时建议主管部门将防疫与其绩效考核挂钩,一方面增强兽医工作的责任感意识,另一方面杜绝遇病乱投医,避免病害交叉感染的情况,有利于提升养殖品牌效益,提高猪肉品质。
2.3 集中财力、人力搞养殖
就农村实情而言,生猪养殖为不错的生财之道。为此,养殖户主一定要提高认识,集中财力、人力搞养殖,注意掌握一些实用的养殖技术,推广使用精细化管理技术,准确掌握生猪买卖行情。地方政府同样发挥宏观引导作用,鼓励养殖户主根据实际情况实行育肥猪、仔猪、母猪等专业饲养,同时联系商家对口订单供应,形成长期稳定的供求关系[2]。
2.4 加强联系形成产业联盟
增强小规模养猪市场竞争力,地方政府要发挥宏观引导作用,引导户主向“公司+养殖户”“公司+基地+养殖户”“合作社+养殖户”等模式靠拢,努力实现小规模生猪养殖向标准化靠拢,做到统一供种、统一供药、统一销售、统一饲喂管理,这样能确保生猪养殖肉品的高质量,确保生猪生产的稳定性,大大增强生猪养殖核心竞争力,以很好抵御市场风险带来的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