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繁殖障碍性疾病的原因与控制策略
2019-01-06王桂娟
王桂娟
(山东省临朐县农业农村局冶源畜牧兽医站 262605)
牛繁殖障碍性疾病主要是公牛不育、母牛不孕等主要特征,发病率逐年上升。在我国一些大中型规模化、集约化牛场都不同程度存在或发生过母牛繁殖障碍,有的牛场发病和损失十分严重,严重阻碍养牛产业的健康发展。
1 牛繁殖障碍性疾病的发生原因
1.1 牛繁殖性障碍疾病简述
牛繁殖障碍性疾病主要指母牛及公牛在繁殖方面存在的异常现象。如公牛不育、母牛不孕及母牛在妊娠中出现早产、死胎、流产及畸形胎和产仔体质偏弱等[1]。随着我国养殖产业不断发展,养殖规模越来越大,与此同时,牛繁殖障碍性疾病率越来越高,尤其是在规模较大的养殖场,发病率更高,对于我国养殖产业造成较大损失。
1.2 传染性因素导致繁殖障碍性疾病
传染性因素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分别是牛细小病毒病及布鲁氏菌病、结核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牛衣原体病等。其中布鲁氏菌病属于人畜共患接触性传染病。因此,该疾病不论牛处于哪一生长阶段都有受到感染的危险。牛在感染布鲁氏菌病之后,大多数情况都不会出现典型症状,该疾病会对牛的生殖器官造成危害,母牛表现为胎膜和子宫出现炎症,公牛表现为睾丸炎症,部分情况还会导致关节炎。牛一旦感染该疾病,极易出现流产、不孕不育等。
牛衣原体病也被称为鸟疫或鹦鹉热。该疾病的主要表现是子宫炎、关节炎、包心炎、肺炎、睾丸炎及胸膜炎等,病型比较多。母牛患病后容易在后期突然流产,或者产死胎及早产等,另外,产出来的牛仔体质非常弱,可能出现死胎,体质弱的牛仔在出生后几天内死亡。公牛患上该疾病后容易出现睾丸炎、尿道炎及附睾炎等症状。公牛在与母牛配种时排出来的分泌物常带血,精液质量不佳,从而降低母牛受精率,提升母牛流产率、产死胎、弱胎的概率[2]。
1.3 非传染性因素导致繁殖障碍性疾病
非传染性因素主要包含营养性繁殖障碍、机能性繁殖障碍、先天性繁殖障碍、子宫内膜炎等。
其中子宫内膜炎主要是母牛在人工授精或配种过程中,由于助产不当,或没有按照科学方式进行消毒而引发子宫内膜炎。都会导致母牛多次配种不孕,异常发情等,患有该病的母牛即使已经受孕,但也存在较大的流产概率。
机能性繁殖障碍主要指的是牛性腺机能衰退,出现卵巢囊肿及组织硬化萎缩等。卵巢囊肿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分别是黄体囊肿和卵泡囊肿,其中黄体囊肿是由于卵泡壁的细胞增生变形及细胞黄体化等形成。先天性繁殖障碍性疾病主要表现牛生殖器官发育不全或畸形等,母牛的输卵管存在盲端或阻塞,缺乏实体子宫、子宫角等。
造成营养性繁殖障碍的主要原因是由于饲养过程中日粮配比缺乏科学性,日粮能量过高会导致母牛肥胖,尤其是现在集中化饲养,牛普遍缺乏锻炼,更容易出现肥胖情况,这就使母牛的输卵管及卵巢中的脂肪堆积,出现肥胖性不孕。若日粮中缺乏蛋白质及维生素可能造成初次发情期延迟,母牛妊娠和胎儿正常发育受到影响。除此之外,矿物元素的缺乏也会对其正常繁殖造成影响。
2 牛繁殖性疾病的防控策略
造成牛繁殖障碍性疾病的原因多种多样,需要在多方面进行防控,如内分泌、疾病,繁殖操作技术及营养等方面。
首先应加强生产管理。饲养环节加强管理有利于增强牛的机体抵抗力,所以在饲养过程中,需要根据牛具体的生理状态、品种结构和营养需求调整饲养方案。另外,还需要保障牛生活环境的舒适性,夏季凉爽,冬季温暖,通风性好,减少疾病发生的概率[3]。
随着近些年来我国养殖业不断发展,全国牛群流通性大大增强,因此,牛结核病、衣原体和布鲁士杆菌等引发的繁殖障碍性疾病也不断发生。针对这一情况,需要对当前养殖区域牛群情况进行调查,并根据当时流行疫病种类制定免疫程序,通过强化检疫减少牛群繁殖障碍性疾病的发生[4]。
为了提升养殖场的生育率,牛场应建立科学的体系,规范牛场繁殖技术的操作规程,尤其是人工授精这一环节。前面已经提到人工授精或助产不当会导致繁殖性障碍。所以,制定相关技术操作,让技术人员在科学程序下有序操作,最大程度上减少因操作不当而造成母牛感染致使繁殖性障碍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