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禽动物疾病病因及防控措施
2019-01-06潘丽
潘丽
(山东省莒南县畜牧局 276600)
1 畜禽动物常见疾病类型
通过结合当前畜禽动物常见的疾病,按照疾病发病症状、疾病特点等将其分为3 种类型,分别为普通疾病、传染性及寄生性疾病。其中普通疾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往往涉及范围较广。此类疾病主要涉及畜禽动物的外伤、消化与呼吸系统疾病,而难产等方面的疾病同样也被归为普通疾病中。当出现大量微生物如细菌、病毒等时,容易引发传染性疾病,此类疾病的传播速度较快、传播范围较广,往往具有较大的危害性,造成大量畜禽动物感染甚至死亡,如禽流感等。而寄生性疾病通常是由寄生在畜禽动物身上的蠕虫、节肢动物等引发,此类疾病的发育期一般较长,传染方式以身体接触为主。
2 畜禽动物疾病病因分析
2.1 外部环境变化
通过结合当前畜禽动物常见的疾病类型,可知导致畜禽动物发生疾病的一大重要原因在于外部环境发生变化。如当气温骤降或突然升高时,巨大温差容易导致畜禽动物出现感冒等疾病。如果其生长环境发生污染,如养殖场内污水横流或畜禽动物饮水水源被污染等,同样也会对畜禽正常发育造成不良影响,导致动物出现生理失衡或是其他疾病。
2.2 养殖措施不当
笔者通过长期对畜禽动物疾病及其防治进行调查分析发现,其中大部分畜禽动物疾病出现主要是由于养殖人员采用了错误的养殖管理措施。包括未能及时做好养殖场内部的打扫与清理工作,养殖场内欠缺高效的换气与排污设施,使畜禽动物长期生活在高温、潮湿的环境中,容易导致细菌与病毒大量滋生,引发包括传染性疾病等在内的各种畜禽动物疾病。不仅如此,在畜禽动物饲养投喂中,投入过量饲料或本身饲料质量不佳,也容易导致畜禽动物出现消化系统疾病。若养殖人员缺乏对畜禽动物生长状态的实时观察,忽略动物在疾病初期的异常表现,或是未能对已经感染疾病的畜禽动物进行有效隔离治疗、消毒处理,同样也会导致疾病迅速扩散,大大增加畜禽动物的疾病感染率及死亡率。
3 畜禽动物疾病防控措施
3.1 落实好养殖场管理
本文认为,在对畜禽动物疾病进行有效防控过程中,首先需要深入落实好养殖场管理工作,尽可能优化畜禽动物的生长环境,为其实现健康成长创造有利条件。首先,养殖人员应尽量选择在地势较高、空气干燥、拥有良好通风效果的地方建立畜禽养殖场。同时保障养殖场周围无化工厂、废水处理厂等容易污染和破坏畜禽动物饮水水源与生长环境的组织或单位。对于所有进出畜禽动物养殖场的车辆与人员,均需要及时进行消毒处理,杜绝外来疾病进入养殖场,导致畜禽动物患病。不仅如此,养殖管理人员还需要每日清理畜禽舍内环境,包括及时清除动物粪便,排空畜禽舍内污水等。通过适当通风,搭配定期的卫生消毒,保障畜禽动物生长环境的干净、卫生。
3.2 优化养殖管理工作
在进行畜禽动物养殖管理时,养殖人员需要根据畜禽动物的实际生长要求,在对其生长情况进行密切关注的基础上合理配制饲料,尤其需要注重在饲料中适当加入维生素、微量元素等,从而有效提高免疫力,增强畜禽动物抵御疾病的能力。在必要情况下,养殖人员还可以根据畜禽动物的体重在饲料中适当投入板蓝根等经过研磨处理的药物,从而有效防治感冒等疾病。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实际开展畜禽养殖动物工作时,养殖人员还需注意养殖密度,避免因过度追求养殖数量使畜舍养殖密度过小,从而为细菌、病菌的滋生与传染传播提供温床。
3.3 定期进行动物检疫
一方面,养殖人员本身需要主动加强畜禽动物疾病防治相关知识技能的学习,学会掌握基本的动物疾病诊治与防范技术。一旦发现有畜禽出现疾病,需立即对其进行隔离治疗,防止疫情扩散。另一方面,养殖人员也需要配合当地动物检疫部门,定期开展动物疾病的检验与防疫工作。尤其是当养殖场引进新动物时,首先对新引进的动物进行全面检疫,保障机体健康才能将其引进舍中。定期为畜禽注射抗流感疫苗,可有效提升畜禽动物的抵抗力和免疫力,达到防控疾病的效果。
4 结束语
不良的生长环境、不当的养殖管理措施及动物自身免疫力低下等是导致畜禽动物疾病出现的重要原因。为此,养殖管理人员需在认真落实禽舍消毒与卫生工作,科学饲养畜禽动物的同时,定期进行动物检疫及疫苗注射,才能有效防控畜禽动物疾病,保障其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