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猪瘟的生物安全防控
2019-01-06岳长庚
岳长庚
(河南省扶沟县动物卫生监督所 461300)
非洲猪瘟是由非洲猪瘟病毒感染而引起的猪的一种急性、烈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本病发病急,传播速度快,病死率高,几乎接近100%,是危害养猪业的一类动物疫病[1]。我国在2018年首次发现本病,给我国养猪业造成巨大伤害。
1 本病简介
非洲猪瘟首次发现于非洲肯尼亚,一度被限制在非洲地区流行,人们称之为非洲猪瘟。20世纪50年代后,本病开始出现在欧洲,葡萄牙、法国、西班牙、意大利及荷兰等都陆续被发现,2007年本病开始在俄罗斯出现,扩散速度非常快,所到之处的感染猪几乎全部死亡,对养殖业造成非常大的经济损失。剖检是以脾脏肿大为共性的显著特征,经国家外来动物疫病研究中心检测,确诊为非洲猪瘟。之后的几个月,河南、内蒙古、吉林、安徽、江苏、浙江、河北、山东等地陆续报出疫情,给我国养猪业造成非常大的经济损失。
2 临床表现
几乎所有日龄和品种的猪都能发生感染,母猪、仔猪感染率最高,育肥猪次之。发生本病的猪初期表现眼结膜潮红,采食量下降,体温在 40~42℃,饮水减少,有的猪鼻腔出血,间歇性呕吐,便秘,在四肢、耳朵、胸腹部和会阴部位出现不规则的出血斑,这些症状在中等毒力毒株感染后最为明显。怀孕母猪感染后可发生流产。本病典型的剖检变化是脾脏明显肿大,肺水肿,胸膜有粘连,皮肤分布多个紫红色的坏死灶,肝脏肿大,心肌、胃壁、肾脏、肠道、淋巴结等器官出血,膀胱萎缩,部分猪肛门周围附着出血性粪便[2]。
3 危害
本病的特点是发病急、传播速度快、流行面积广、感染猪死亡率高,对养殖场造成的经济损失巨大,对人们的猪肉蛋白消费造成非常大的影响。我国动物蛋白消费以猪肉为主,生猪养殖量占世界的一半以上,非洲猪瘟的流行使我国养猪业深受打击。虽然各地方政府都建立了生物安全措施,养殖场也建立了严格的疫情防控管理制度,但很多猪场仍未能幸免于难,有些猪场甚至在短短数个月内宣布破产。
4 生物安全防控
疫苗免疫是防控疫病的最有效方法,但截至目前,还没有完全安全有效的疫苗能商业化,因此,猪场只有加强自身生物安全建设才是防控本病的最佳途径[3]。
首先,养殖场必须将非洲猪瘟的流行情况及危害宣传到位,让员工增强生物安全意识,加强对思想松懈员工的监管,因为哪怕是一个人生物安全做得不到位,都可能使猪场面临灭顶之灾。场长必须每日关注本病的流行情况,制定最严的疫情管控制度,所有疫区外来人员一律远离猪场5km 以外的地方接待,不允许接近生产区。所有员工尽量少外出活动,不去生猪交易市场、屠宰场及其他猪场,同行人员少聚集,外出员工回场后必须隔离3d 以上再允许进入生产区。所有进出猪场的车辆必须严格消毒,因为很多运输生猪、饲料、兽用制品的车频繁往返于各猪场,很容易传播本病。
其次,建立严格的消毒管理制度。面对疫情必须加强猪场的消毒管理,只有消毒做到位才能将病原拒之场外。消毒需要全方位立体式消毒,猪场外出人员进场后至少在消毒间喷雾消毒1min,之后更换防护服和专用胶鞋,进猪场后,鞋底再用2%的火碱溶液浸泡10s 以上。所有场内道路撒上生石灰,猪舍进口用海绵浸泡2%的火碱,进舍前踩5s 以上,进舍后身体尽量不要直接接触猪。无论是免疫疫苗还是肌注药物,所用的注射器尽量做到一猪一针头,避免交叉感染。不同猪舍的饲喂器具、用品等必须专用,禁止共用。
再次,加强猪场管理。感染猪粪便中含有大量病毒,会随粪通道扩散,水冲粪的粪沟要设成暗沟,最终汇集到统一的粪池中,再经进一步无害化处理。干清粪的猪场粪便统一堆肥发酵,利用生物热杀灭病原。各个猪舍设立专门饲养员,禁止相互之间串门。发现疑似症状表现,如眼睛发红,采食量下降,体温上升,耳朵、腹部、后腿部位皮肤发红发紫,犬坐姿,呼吸障碍,病程大概为 3~4d 就死亡,剖检脾脏异常肿大,微小血管出血等,尽快将可疑猪隔离,病料第一时间检测确诊。禁止从疫区引进种猪、精液等,疫病流行期间,禁止聘用疫区的饲养员、驻场兽医、职业经理人。猪场实行封场措施,严格限制人员进出,禁止使用与泔水相关的任何饲料或其他原料,定期评估水源带来的生物安全风险。所有病死猪必须在远离猪场的地方深埋,或进行无害化焚烧,禁止流入市场销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