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温热论》“泄法”※
2019-01-06柴少竹李白雪冯全生
● 柴少竹 席 婷 李白雪 文 莉 冯全生
温病学极大地丰富了中医治法的内容,仅泄法就有透泄、走泄、苦泄、开泄、通泄、酸泄之多,体现着温病学的理论特点和临床特色,其中走泄、苦泄、开泄作为叶天士论述湿温病提出的治法,对于研究叶氏思想有着重要的作用,故特别提出,做分别讨论。
1 走泄
走泄是在论述湿温病邪气未传营血而留于三焦时提出的治法,原文如下:“再论气病有不传血分而邪留三焦,犹伤寒中少阳病也,彼则和解少阳之半,此则分消上下之势,随证变法,如近时杏、朴、苓等类,或如温胆汤之走泄。因其仍在气分,犹可望其战汗之门户,转疟之机栝。”[1]症见胸胁满闷,或小便不利,这里叶天士并没有明确提出一个代表方,而是提倡在近时常用的杏、朴、苓或温胆汤的基础上随证而变,治疗中心始终不离分消走泄大法。所谓“战汗之门户”,即前文“其邪始终在气分流连者,可冀其战汗透邪”[1]之互文也,同本互证,可知此时邪气位置在气分,“转疟之机栝”则指明邪位在手少阳三焦,温胆汤的一大特点就是走泄分消,因邪气所处的位置特殊——在气分,在三焦。何为分消?以三焦均受者,则为分消。湿温邪气未传营分而独留三焦,虽然邪气性质为温,但热象不明显,不可用寒凉,应展其气机。温胆汤方用陈皮、半夏燥湿化痰,理气开郁,宣通气分之滞;竹茹除上焦烦热;枳实破气行痰;茯苓渗湿;甘草助泻邪热,宣导三焦之痰。所谓走泄,三焦宣导并施之法也。全方辛平甘苦,使升降得利,则气机得转。诚如王士雄所言:“若风温流连气分,下文已云‘到气才可清气’,所谓清气者,但宣展气化以轻清,如栀、芩、蒌、苇等味是也;至‘转疟之机栝’一言,原指气机通达,病乃化疟,则为邪杀也,从此迎而导之,病自渐愈。”[2]由此可见三焦之治,重在分消[4],所以已不同于伤寒和解治法。温病所言之少阳为手少阳三焦,为上下之枢机,气机升降出入皆赖于此,治当分消上下,而伤寒所言之少阳为足少阳胆,为表里之枢纽,三阴三阳变化所依,故治当和解表里。
2 苦泄
苦泄,是在论述痞证时提出的治法,见原文:“再人之体,脘在腹上,其位居中,按之痛,或自痛,或痞胀,当用苦泄,以其入腹进也。必验之于舌,或黄,或浊,可与小陷胸汤,或泻心汤,随症治之。”[1]其症见腹部疼痛、压痛或痞胀,舌黄或浊,因邪气所处的部位在腹部,入腹近,位置靠下,这就更便于用苦泄之法。脘居中焦,“按之痛,或自痛,或痞胀”提示湿热互结于中焦,痰浊凝滞,阻中焦气分,故痞胀,甚或痛。邪气已入中焦,不能反从上焦宣泄,故借其入腹进而使之下达,用小陷胸汤或泻心汤,两方共同的药物是半夏和黄连,半夏辛温开痞,黄连苦寒降泄,二药合用,苦泄分消之核心奠基已成。泻心汤在此基础上又有干姜、黄芩加强这一功效,苦辛结合,通泄湿热,使错杂于中的邪气外达而解。在《临证指南医案》中,有许多临床应用的医案,如湿门中,张六一痞结胸满案,诊为湿蕴气中,用泻心汤法,方用半夏、茯苓、川连、厚朴、通草汤煎,即在半夏、黄连苦辛开痞结的基础上加厚朴以合半夏苦温燥湿,佐以茯苓、通草渗湿通下。吴鞠通亦是深谙苦泄之法,《温病条辨》中多处可见泻心汤的加减法[3],如半夏泻心汤去人参干姜大枣甘草加枳实杏仁方,去掉参、草、枣诸甘药及温燥之干姜,加枳实辛开气分湿热痞结,杏仁开肺与大肠气痹以助气行,深合苦泄开痞之法。
3 开泄
开泄的治法主要是针对痞证热象不重而提出的治法,原文如下:“或白不燥,或黄白相间,或灰白不渴,慎不可乱投苦泄。其中有外邪未解,里先结者,或邪郁未伸,或素属中冷者,虽有脘中痞痛,宜从开泄,宣通气滞以达归于肺,如近俗之杏、蔻、橘、桔等是,清苦微辛,具流动之品可耳。”[1]开泄法的辨证要点在于舌象。苔白提示湿在气分尚未化热;苔灰白而不渴,说明湿盛;外邪未解而里先结说明里有湿浊,邪气无法透达于外;素属中冷者,指素体湿盛难化,以致酿痰成饮。究其本源,这里所说的痞痛,皆因湿阻气化,中焦失运所致,叶天士在前已明确提出了不宜用苦泄,更不可乱投苦寒滑泄以伤阳,应以清苦微辛之品宣通气滞,常用之品为杏、蔻、橘、桔。杏仁开肺气利湿化;白蔻仁自肺及胃,疏滞化湿;橘皮理气化痰;桔梗开肺气之结,肺气开则腑气通,腹痛易解。言“达归于肺”者,因肺主一身之气,肺金清肃之气下降,气化则湿化,因此开泄法的临床应用也大多围绕肺气而展开[5]。值得注意的是,开泄法虽有舌苔灰白似寒象,但却不是由于脾胃虚寒,而是邪阻气分所致,这从侧面上提示出湿温之邪仍在上焦,中阳未虚。吴鞠通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总结出中阳已虚,湿温内陷之证治,创制出三香汤、宣痹汤等方,丰富了开泄法的内含与外延。
4 总结
从总体上看,走泄是针对湿温病邪留气分与三焦提出的治法,苦泄和开泄是针对痞证而提出的治法;从病机特点上看,走泄所针对的是湿留三焦,苦泄针对的是湿热互结于中焦,而开泄对应的病机特点是湿浊内蕴[6];从药性上看,走泄法用药以辛平甘苦为特点,苦泄法侧重辛开苦降,开泄法则以微苦微辛见长;从邪之去向来看,走泄法以三焦为邪之出路[7-8],苦泄法以中焦为邪之出路,开泄法以上焦为邪之出路。三法或有联系区别,但总围绕湿邪的不同方面展开,或兼开宣肺金,利其清肃之气,或兼运化脾胃,或又通调膀胱之气,种种立法制方,虽未完备,但体廓已具,如吴鞠通建立的三焦学说,远绍河间,近承香岩,理法制备多处体现出叶氏思想所集,其中就包括对走泄、苦泄、开泄三法的发展,对后世影响巨大。
猜你喜欢
——兼与《论流行性感冒与伤寒、温病的关系》一文作者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