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泰中医教育体系的比较探析※
2019-01-06黄妙森沈佳成何其达连林宇杨宗保
● 黄妙森 沈佳成 何其达 连林宇 杨宗保,▲
与国际医学教育接轨一直是各国医学院校不断改革的目标之一,因此培养合格的医学人才是各个医学院校的首要任务。泰国的中医学教育在借鉴各地区先进医学教育的基础上,经过不断改革已取得了较大的成就。泰国的医学教育制度与中国的医学教育制度既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又各具特色。故深入探讨中泰中医学人才培养制度的异同点,对促进中泰中医学的对外交流和学术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泰国中医学的教育现状
据不完全统计,泰国现已有9所大学开设中医专业这门学科,每年有越来越多的泰国学者加入到执业中医师队伍中来,为泰国的中医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泰国医学院本科的教育体系分为两种模式。第一种模式又称之为普通模式,即学生从高中或中等学校毕业后进行一个长达6年的培训;第二种模式只被少数学校采用,即学生通常是其它学科的毕业生,然后进行医学院校4~5年的培训。在师资方面,泰国的中医老师多是从中国的中医药大学聘用硕士以上学历的人才。泰王国庄甲盛叻察帕大学和泰国皇太后大学中医系授课老师多由厦门大学定期派出,华侨崇圣大学则由上海及南京中医药大学的教师进行授课,两校均由中国教师用汉语授课,学生教材也使用中国原版教材[1]。泰国最大的综合性大学——西玛隆大学与北京中医药大学合作开设了中医系;泰国清莱皇太后大学与云南中医学院达成合作,共同培养中医人才。泰国著名的私立综合性大学之一兰实大学,其医学院开设了相关的医学专业,其中包括印度、泰国、中国的传统医学课程。
2 中泰中医学教育培养模式的比较
2.1学制比较中医的教育学制有三年医学专科院校、五年本科、三年硕士和两年博士,建立了由专科至博士学历教育的完整学制体系。
泰国的中医教育本科学制5~6年不等,且设有硕士及硕士以上的学历教育。都是开设在本科水平的教育学院,公立院校则由卫生部设立,要求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汉语基础且必须参加5年的全日制学习。以泰国华侨大学为例,其从2004年开始便与上海中医药大学合作开办了中医本科专业,学制为6年,其中一年为入学前的汉语学习。泰王国庄甲盛叻察帕大学与厦门大学医学院联合开办学制为5年的替代医学本科课程。
2.2课程比较中医学本科专业的课程体系的主干课学习中,全国各个院校大致相同,主要设有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针灸学(经络腧穴学、刺法灸法学、针灸治疗学)、推拿学(推拿手法与功法学、推拿治疗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骨伤科学、医学史、医学伦理学、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温病学、中医各家学说、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生化学、西医诊断学、西医内科学、西医外科学、大学英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同时各个院校还开设各类选修课,例如:小针刀、难经选读、医古文等。
从课程安排的总体布局来看,中国的中医、西医、公共课的课程比例大致为40%、30%、30%。而泰国的比例大致为55%、23%、22%,泰国的中医课程都沿袭了中国的内容和教学方式但学分明显多于中国,而公共课程相对中国较少[2]。现以泰王国庄甲盛叻察帕大学为例,学习的课程包括中药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方剂学、温病学、中医内科、针灸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推拿学、中医骨科学、外科学、急救医学、医学伦理、临床交流技能、外语和信息技术知识等。此外,在整个医学教学过程中,泰国医学教育注重医学生的医德和责任感的培养,将人文关怀、社区医学贯穿于全程。
2.3中泰中医学实践技能培训比较中医本科五年的学习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以理论基础学习为主,时长约为三年半,第二阶段为临床见习期,时长为半年,第三阶段则为临床实习期,时长约为一年。理论学习阶段,学生主要以上课方式学习理论知识;临床见习期主要是让学生从理论基础的学习过渡到临床技能学习,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为接下来为期一年的正式临床实习打下基础;第三阶段主要以临床技能学习为主,要求学生在临床实习过程中能熟悉当一名临床医生的诊疗过程,尽量做到能独立管理病人,掌握基本的临床诊疗方案。
泰国对中医专业的临床技能非常重视,由于这些大学大部分和中国的大学联办,因此,临床实习可在泰国和中国两国中同时进行。泰国的实习与中国不同,其临床课程的理论学习与临床实践同时进行。例如,泰国华侨崇圣大学的临床实习是在泰国和中国进行,先是在泰国华侨中医院临床实习教学基地实习24周,实习主要包括中医内科学、针灸学、中医推拿学、中医骨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接下来是在中国为期24周的临床实习期,必修课包括中医内科学、方剂学。
在泰国,除了正式的见习与实习之外,为了更好地培养泰国医学生的临床实践技能,泰国的中医院校每年都会从外校聘请中国的中医专家到泰培训。从2016年开始,温州医科大学已累计派出6名中医专家赴泰开展中医师培训,课程涉及方面较广,有脏腑辨证、中医妇科、针灸诊疗、消化系统疾病诊治、颈椎腰椎疾病等方面。学校还与东大孔院、泰国中医师总会合作,通过推出“中医养生保健泰国行”等项目来提高泰国执业中医师的临床技能,让中医疗效更好地服务于泰国人民。
2.4中泰中医学教育模式比较
中国传统医学教育模式发展时间悠久,从建国初期开始,我国的中医教育教学就主要是模仿前苏联的医学教学模式,但由于该模式的培养在缺乏基础理论学习的同时也脱离了临床实践的培训,不利于中医学人才的培养。但在近几十年的中医学教育教学模式的不断改革发展中,教育教学模式不断得到完善,新一轮的教育体制调整是在顺着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潮流,广泛借鉴各国高等教育经验的基础上,着重借鉴欧美先进的教学模式,同时也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许多医学院校合并到综合性(多学科)的大学中,现主要发展模式如下:(1)教育教学模式由单一化向多样化发展;(2)教育教学模式由归纳型向演绎型发展;(3)以“教”为主转为以“学”为主;(4)重视英文水平教育[3-4]。
泰国的医学教育模式不断完善,其通过不断的改革和发展,逐渐形成先进的医学教育体系,成功培养了一批又一批能与国际接轨的专业水平和教学水平双一流的医学人才。泰国开展的中医教育模式是以医学生为主体、多学科教师同时授课的方式,该方法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更具挑战性[5]。其主要的教学模式为:(1)以汉语教学为主。(2)注重临床实践技能培训。(3)国际化交流。
3 总结与讨论
医学人才的教育培养模式是一个国家中医药发展的重要因素。中泰医学在人才教育培养制度上既存在相似之处,又有各自的特色。中泰医学的教育体系处于不断完善阶段,紧跟着世界中医药文化改革创新的步伐。在学制上,中国教育分大专、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各个层次的培养,每个层次的培养时间不一,而泰国的医学最低学历为本科,其中有些院校需要在专业课学习基础上,先进行汉语的学习。在技能与理论的学习运用中,中泰两国的培养均重视技能实践的培养,两者均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理论学习与技能培训的时间安排。在教学模式上,两国均重视与国际的交流,注重双语教学等。随着中医药文化的全球化,我们应该积极推动医学人才培养制度的对外交流,使传统中泰医学与世界传统医学更好地结合在一起,共同发展,积极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卓越的医学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