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依达拉奉治疗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的机制和研究进展

2019-01-06让莹子孙秀平孔旭东张翠翠王晓雪张相林李朋梅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19年9期
关键词:达拉生存期患者

让莹子,孙秀平,陈 頔,孔旭东,张翠翠,王晓雪,张相林,李朋梅#

(1.中日友好医院药学部,北京 100029; 2.北京医院药学部,北京 100730)

1 疾病简介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由Charcot在19世纪首次报道,是一种会导致肌无力、残疾以及最终死亡的持续进展性神经变性疾病,目前尚不能治愈[1]。著名的纽约洋基棒球队球员Lou Gehrig罹患该病后,ALS也被称为Lou Gehrig病[2]。该病初始临床表现可发生于身体任何节段,如延髓、颈、胸或腰骶段,不对称的肢体无力为最常见的表现(80%)。上肢起病最常以手无力为先兆,但也可能以肩胛带肌开始;下肢起病最常以足背屈无力(足下垂)开始,而以近端骨盆带肌起病的情况较少见;20%的患者从延髓段开始发病,最常表现为构音障碍或吞咽困难[3]。病情持续进展,最终出现呼吸衰竭和吞咽困难等危及生命的情况。进行性神经肌肉呼吸衰竭是ALS最常见的死亡原因。

ALS的易感性似乎无民族或种族差异,在世界范围内的发病率相同,年发病率为1~3例/10万人,据估计,全世界每年有3万例患者死于该病[4]。ALS发病的年龄分布高峰为60~80岁,但也可发生于20余岁的年轻人群。65~70岁,男性的发病率高于女性,但此后男女发病率基本相等。散发性ALS最常见,其患者数约占ALS总患者数的90%~95%,遗传性或家族性ALS患者数仅占5%~10%[5]。

ALS各个亚型的生存期差异很大,导致其临床具有很大的异质性。多数研究结果显示,ALS患者自发病以来的中位生存期从24个月至48个月不等[6]。生存期最长的为原发性侧索硬化,延髓起病型的生存期较短,肢体起病型的生存期较长。生存期>5年的患者占所有发病患者的10%~20%,而生存期>10年的患者所占比例<10%[7]。多项实验研究结果显示,生存期可能受某些特定的遗传基因影响[8];此外,遗传基因的特殊亚型也与生存期长短有关,某些亚型生存期明显长于经典型ALS[9];大部分患者死于呼吸肌无力引起的呼吸衰竭或肺部感染[10]。目前,国内外多项研究结果也认为,高龄、延髓起病、诊断延迟时间越短及诊断级别越高,则生存期越短[11]。对128例肢体型起病ALS患者生存期的研究结果显示,是否累及延髓是生存期缩短的主要影响因素[12]。任雨婷等[13]对80例散发性ALS患者的研究结果显示,其血肌酐水平明显低于无肌肉萎缩疾病的对照组患者,并且与疾病进展速度无关。

2 依达拉奉治疗ALS的研究进展

2.1 作用机制

活性氧簇(reactive oxygenspecies,ROS)产生速度与机体对其清除能力之间的不平衡造成了氧化应激损伤。细胞内,ROS是有氧代谢的副产物;ROS还可与其他自由基作用,生成活跃的过氧硝酸基和羟自由基[14]。ALS患者机体内主要的内源性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8-羟基脱氧鸟苷水平降低,氧化型谷胱甘肽与还原型谷胱甘肽比值升高,脑脊液和血清中脂质过氧化产物4-羟基壬烯醛含量随病程发展逐渐升高,脂质过氧化产物3-硝基酪氨酸含量增加。有研究者甚至认为,与ALS风险相关的因素,如农药、重金属、职业运动、体力劳动过度、慢性头部创伤和吸烟等都促进了氧化应激产生[15]。故氧化应激被认为是ALS病理的原因之一。

依达拉奉是一种自由基清除剂,可清除脂质过氧化氢和羟基自由基,可被归类为抗氧化剂。自2001年起,该药已在日本被用于大量急性脑梗死患者。依达拉奉也被引入美国用于成人缺血性脑卒中的早期治疗[6]。依达拉奉对动物模型和临床患者都表现出强大的自由基清除能力,能有效延缓SOD1小鼠、wobbler小鼠和转基因大鼠运动神经元退化[16]。给予依达拉奉后,患者血浆中尿酸(体内过氧硝酸盐的主要清除剂)含量升高;几乎所有患者脑脊液中3-硝基酪氨酸的含量都降至低于检测下限。

2.2 临床评价

依达拉奉曾在日本进行了为期9个月的研究,包括3个月的观察期和6个月的测试期[1]。该项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涉及200余例ALS患者,其中50%随机接受依达拉奉治疗,另外50%接受安慰剂治疗。尽管在使用依达拉奉的人群中观察到疾病进展减缓的趋势,但该项试验并没有得到证明依达拉奉对疾病有效的统计学数据。这促使研究人员对数据进行了更细致的分析,并挑选出一组似乎获益的患者。随后,研究人员仅针对该组患者又开展了一项规模较小的研究,该组患者会轻度至中度地参与吞咽、精细运动功能和粗大运动功能的测试,并且在使用ALS功能评定量表(ALSFRS-R)测定后得分较高,发病时间<2年,有正常的呼吸功能。该试验在日本多地进行了患者招募,2年内共招募到130例患者入组。结果显示,在进行了24周的治疗后,对使用依达拉奉治疗的患者使用ALSFRS-R量表评定,患者的病情进展明显减缓,与治疗前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使用依达拉奉治疗患者的ALSFRS-R量表评分在6个月内降低了5.1分,使用安慰剂的患者降低了7.5分。之前的研究结果表明,大多数ALS患者在6个月内ALSFRS-R量表评分会降低5.6分。ALSFRS-R量表评分为0~48分,0分表示严重受损,48分表示正常。Yoshino等[17]也发现,为有效延长运动能力,应在确诊后立即使用依达拉奉治疗;当发现患者呼吸能力降低时,应仔细监测呼吸功能。而辜蕊等[18]对依达拉奉治疗ALS的文献进行了荟萃分析(Meta分析),结果显示,依达拉奉并不能降低病死率,也不能延缓功能降低,但能延缓肺功能恶化。

2.3 用法与用量

依达拉奉经静脉滴注给药,剂量为1日60 mg,持续滴注60 min。开始使用依达拉奉治疗时,每日滴注给药,持续14 d,之后停药14 d;随后,仍以28 d为1个治疗周期,前14 d中有10 d滴注60 mg,之后停药14 d。理论上,出于安全方面的考虑,包括潜在的副作用和对药物的反应,前2个疗程应在医院进行。

2.4 不良反应

自2001年在日本上市后,依达拉奉曾出现过几次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报道,并接受了安全性警告。报道称,2001年6月至2002年9月,在接受过依达拉奉治疗的患者中,发生急性肾衰竭或死亡的患者达数10例(占0.007 %),且证实此不良反应与急性肾衰竭和黄疸有关,因此,要求对老年患者、特别是肾功能障碍的患者进行严格的监护,一旦发现问题应立即停药[19]。依达拉奉于2004年3月在我国上市,随着临床应用的增多,其不良反应也逐渐显现。文献调查结果显示,2007—2008年我国接受依达拉奉治疗的3 096例患者中,发生不良反应185例(占总病例数的5.98%),发生率排序居前3位的不良反应分别为肝损伤(42.70%)、皮肤及其附件损害(19.46%)和肾损伤(12.43%)。各项不良反应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升高最常见,一般在停药l~2周左右恢复正常;有1例依达拉奉致黄疸及肝损伤的报道;其所致皮疹多为一过性,肾损伤在停药后也多可恢复[20]。在中国健康志愿者的Ⅰ期临床试验中,依达拉奉的不良反应主要包括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三酰甘油水平升高,白细胞计数、肌酸酐水平降低,上述指标的改变是轻微的,且在停药7 d后恢复正常;但若患者合并其他疾病,特别是肝、肾损伤,则依达拉奉所致不良反应是不可逆的,甚至是致命的[21]。因此,在临床用药期间,应密切监测用药患者的肝、肾功能,若监测指标出现急剧恶化,应及时停药并妥善处理。此外,依达拉奉制剂中含有亚硫酸氢钠,可能导致变态反应,包括易感个体出现哮喘发作[22];存在哮喘的患者中,多达5%的患者可能因使用亚硫酸盐而发生很严重的哮喘反应,而无哮喘的患者则极少受累。

2.5 治疗费用

药费加上静脉输液费用,每例使用依达拉奉治疗的患者每个月需要花费超过1 000欧元[1]。这些费用是否能报销,取决于每个国家的医保政策。目前,一些国家尚未将此项治疗纳入医保,因此,ALS患者需要自己支付全部治疗费用。在美国,依达拉奉治疗的估计年花费约为14.6万美元。在我国,使用依达拉奉的年费用约为5~6万元,且目前该药还未进入医保报销目录,所有费用均需患者自行承担。

使用依达拉奉治疗需要频繁静脉输液,患者及其护理人员在用药过程中会花费大量的时间。依达拉奉的疗效必须与静脉注射药物的潜在负担相平衡。对于ALS患者,应以患者与临床试验标准的匹配程度、患者的治疗目标和经济条件为基础,权衡每例患者使用依达拉奉治疗的利弊。

3 结论和展望

ALS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生命的疾病,给社会及家庭造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ALS的患病率和发病率低,异质性大,病理机制不明,且发病隐匿、进展迅速,开发ALS治疗药物成为神经系统药物研发中的一大难点。同时,明确诊断标准,对ALS进行早期诊断和干预,探索出评估病情进展的方法,研制出有效的治疗措施,是医学界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

虽然研究结果令人鼓舞,但关于依达拉奉的有效性仍有疑问:(1)依达拉奉是否对那些比参与研究的患者病情更严重的患者有益?(2)如果服药时间>6个月,是否仍然有效?(3)依达拉奉是否影响生存[1]?欧洲ALS治疗网络神经病学家的普遍看法是,为了解决以上问题,需要进行1项至少随访12个月的临床试验,包括对生存影响的分析,来确保选择出适合的ALS患者并最大可能地为其提供帮助。

近年来,基因技术和干细胞技术的迅速发展推动了ALS病因病理的研究进展,为药物研发提供了更多新的潜在靶点。另外,国家加大了对孤儿药的支持力度,加速了对孤儿药的审批。从基础研究、技术手段和方针政策等方面来看,ALS治疗药物的开发处于空前活跃的状态。今后ALS治疗药物的研发应更注重从病理机制出发,建立更有临床代表性的动物模型,结合特异性生物标志物,科学、合理设计临床试验,开发出预防、缓解甚至逆转病情的药物,为ALS患者带来福音。总之,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学者们对ALS的病因学及发病机制有了更深的认识,对患者机体内环境有了更深的了解,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一定能使疾病在早期得到诊断、治疗,减轻患者的痛苦,延长患者的生存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猜你喜欢

达拉生存期患者
怎样和老年痴呆患者相处
甲减患者,您的药吃对了吗?
认知行为治疗在酒精依赖患者戒断治疗中的应用
他达拉非对结缔组织病相关肺动脉高压临床疗效观察
2020年来多名新冠患者隐私遭泄露 患者隐私应如何保护
十天记录达拉维佳能EOS 5DS印度行摄
感染性心内膜炎手术治疗的疗效观察
肝癌TACE术后生存期小于1年及大于3年的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沉潜迷醉达拉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