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河县脱毒红薯推广应用项目总结
2019-01-06
红薯是唐河县一大优势作物,常年种植面积在1.33万hm2左右。但由于红薯病毒病的严重发生,造成红薯种性退化、产量降低、品质变劣、效益下降,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红薯生产优势的发挥。为解决这一问题,2015年唐河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开展了脱毒红薯推广应用项目,3年来,经过全县广大科技干部和农民的共同努力,圆满地完成了项目的预定目标任务,现将整体工作总结如下:
一、项目目标任务完成情况
3年来,唐河县共累计推广脱毒红薯1.21万hm2,总产4.18亿kg,平均单产 2551 kg,分别占目标任务的166%、172.1%、102%,比项目实施前3年平均每667 m2产1692 kg增长50.8%,共增产鲜薯1.78亿kg,增加社会效益0.57亿元,(鲜薯价以0.8元/kg计),新增利税423.8万元。同时,唐河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发挥自身技术优势,积极开展红薯组培脱毒工作,先后投资100多万元建立280 m2的组培室盒8000 m2的连栋温室、温网室等配套附属设施,共组培脱毒红薯试管苗60多万株,繁育原原种0.6万kg,累计建立86.67 hm2的原种繁育基地、0.2万hm2良种繁育基地,繁育原种260万kg、良种6000万kg。2016年10月,唐河县成功的召开了脱毒红薯及红薯新品种展示会,先后引进38个红薯新品种进行对比试验,筛选出适合本地自然及生产条件的红薯品种8个,为红薯脱毒提供了种源。
二、主要措施
(一)广泛宣传发动,激发农民种植脱毒红薯的积极性
红薯脱毒是一项高新技术,脱毒红薯的推广应用,在全县尚属首次,为此,唐河县政府召开了由各(乡)镇(乡)镇长、主抓农业的副职参加的脱毒红薯推广专题会议,由聘请的红薯专家讲解脱毒红薯增产的机理和潜力,红薯的开发潜力和农场需要状况,提高了各阶层的认识。同时,组织中高级科技人员,组成技术报告团,全县巡回进行宣传发动,唐河县、乡电视台也充分发挥音像宣传快捷迅速、效果良好的优势,对脱毒红薯的示范效果进行连续报道。提高了农民对脱毒红薯的认识,激发了他们种植脱毒红薯的积极性。
(二)提高脱毒红薯生产中的科技含量
在项目实施中,唐河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坚持以科技为先导,针对脱毒红薯生产中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设立实验项目,制定试验方案,组织开展试验,3年来共完成脱毒红薯与未脱毒红薯对比等试验项目11项,为指导生产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采取多种形式推广高产栽培配套技术,组织技术报告团,巡回到乡村作技术报告,共组织技术报告200多场次,受训人数达10万人次。在唐河县电视台举办脱毒红薯生产技术讲座16期,利用《唐河消息》报刊登脱毒红薯栽培技术要点3期,结合生产环节刊登科学管理技术材料16篇。结合生产环节,发放技术材料共25万份,发至农户,指导农民进行科学管理。组织农业科技人员深入基层,进行技术咨询和技术宣传,开展技术承包。一系列培训措施的落实,提高了农民科技素质,为栽培措施的落实奠定了基础。
(三)实行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种植,构筑产业化开发框架
针对唐河县的资源条件,把脱毒红薯的发展重点放在东部、西部、西南部三大岗丘区集中发展,三大种植区占全县种植面积的84.2%。在品种布局上,根据地理位置、交通条件科学安排。临近城镇交通便利的地方推广种植鲜食型品种,交通不便的地方推广种植粉用型品种。在加工上,组织各重点乡镇建立加工龙头企业,走公司+农户的路子,带动全县千家万户进行产品加工。全县年加工鲜薯约占总产量的50%。在储藏上,通过建立大屋窖,对烟坑、旧房改造,储藏能力有较大提高,全且储藏量占总产量的30%左右。初步使全县成为鲜食红薯的供应基地、酒精原料的生产基地和薯品加工基地,形成了产业化开发的雏形。
(四)落实关键技术,提高脱毒红薯产量
一是采用先进的育苗技术,改传统的土地冷床育苗为加温式双膜育苗和大棚双膜育苗,实现出苗早、齐、壮。二是深翻改土,高垄栽植,深翻 25 cm,垄高 50 cm,据测定高垄较低垄田块土壤含水量提高三个百分点以上。三是增施有机肥,科学配方施肥。四是适时早栽,合理密植。五是加强田间管理。六是适时收获,安全储藏。
(五)搞好示范带动,推动项目实施
在项目实施中,唐河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非常注重典型引路和示范带动的作用,积极建立样板示范田,在整地、栽植、田间管理等工作中,采取示范田先走一步,然后召开现场进行观摩,组织推广,累计建立示范点70多处,示范方面积0.25万hm2,使农民看有典型,学有榜样。据测产,全县示范方平均单产较大田平均单产值增长29.7%,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六)建立组织,加强领导,确保项目顺利进行
唐河县委、县政府非常重视此项目的实施工作,先后联合下发了文件,制定了实施方案,成立了领导小组和技术指导组。各乡镇也成立了相应机构,明确一名副职专抓,认真组织项目的实施,解决实施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为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了组织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