泌阳县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现状及建议
2019-01-06
泌阳县是传统的农业大县,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由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升级,是现阶段泌阳县农业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近年来,按照中央、河南省委、驻马店市委的决策部署,泌阳县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改革的现状
(一)大力发展优质农产品
2018年,泌阳县优质小麦种植面积2.33万hm2,占夏粮面积的40.3%。
(二)大力发展特色种植业
2018年,泌阳县花生种植面积3.33万hm2,食用菌种植户达到10万户,花木种植面积0.2万hm2,中药材种植面积0.2万hm2。
(三)调减籽粒玉米种植面积
泌阳县大力发展青贮玉米,2018年籽粒玉米种植面积调减到3.67万hm2,青贮玉米等饲料作物种植面积发展到0.67万hm2。
(四)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融合发展
泌阳县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168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达到36家,年实现产值23亿元,辐射带动农户8.6万户。
(五)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目前,泌阳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达到1595个,依法注册农民合作社1124家,其中国家级示范社3家、省级示范社3家、家庭农场435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数量均居全市首位。
(六)有序推进土地流转
2017年,全县土地流转面积2.63万hm2,占家庭承包面积的33.5%;适度规模经营面积2.45万hm2,占耕地面积的26.8%。
二、主要措施
泌阳县委、县政府始终把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提高产品供给效率摆在突出位置,着力抓实抓好。在改革推进中始终坚持“尊重农民意愿,遵循市场导向,发挥比较优势,促进融合发展”的原则,立足泌阳县实际,调整农业结构首先要调优种养业结构。要抓住关键,发展“四优”,发展优质小麦,重点以发展强筋小麦和弱筋小麦为引领,实行专种、专收、专储、专用;发展优质花生、青贮玉米,将其作为调减玉米过剩产能后的替代作物,尤其注意开拓花生油脂产品市场、青贮饲料市场,打造泌阳县特色和品牌;发展优质草畜,着重抓好产业链长、附加值高、带动力强的肉牛产业,做大做强“牛”文章;发展优质瓜果,将葡萄、桃、梨、核桃、大枣等泌阳县地方特产变成名、特、优产品,推动产业向高效益、高产能、高科技转型升级。要统筹实施,落实“四化”,全县各部门牢固树立“大农业,全链条”的发展理念,在发展“四优”中推进布局区域化、经营规模化、生产标准化、发展产业化,不断提高农业发展的质量效益和产业竞争力。
三、建议
虽然近年来泌阳县委、县政府大力推进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力支撑,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突出贡献。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农业土地利用率不够高,低端供给的种植业在农业中占比偏重,农业劳动生产率不够高,农业资源转化率偏低等问题。因此,笔者特提出几点建议。
(一)持续加快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高产品质量
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压粮扩经、压劣扩优,重点推动产业内部结构调整,聚焦农产品市场需要,以绿色、有机、无公害农业为目标,打造泌阳有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品牌。持续推进全县七大特色产业互动融合发展,示范推广“畜—沼—果”等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在生产源头上保证绿色有机,进一步提升产业效益。
(二)持续加快推进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
每年继续安排一定的资金进行以奖代补,重点用于土地流转后实行规模化经营、发展现代高效农业、优势主导产业规模经营主体奖补和县乡土地流转服务、土地承包经营纠纷仲裁机构建设,为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创造良好条件。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向产、加、销一体化经营纵深发展,构建农林牧结合,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的新型生产经营模式。扎实开展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规范管理提升,扩大省级、市级示范社和示范场的创建规模。
(三)持续提升劳动力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进一步加大政策、资金、技术等支持力度,整合培训项目、培训平台、人才资源、培训资源,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培训体系,开展多形式、多层次、大规模的劳动力技能培训,提高劳动力整体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增强劳务输出的竞争力。培育一批种养专业户和职业农民,让有思想、愿经营、懂技术的农民壮大起来、联合起来,加快形成群众自主发展主导产业的良好格局。
(四)持续加快推进新技术应用和新模式、新业态的发展
坚持把科技进步贯穿于产业发展的全过程,紧紧围绕产业化发展,采取聘请专家、开办培训班等多种形式,积极开展产前、产中、产后技术培训和信息咨询服务。加快葡萄苗木繁育、舍饲圈养、高效栽培等实用技术的引进和推广,不断提高产业的科技含量,提高单位面积土地的利用效率和产出效益。注重农产品开发创新,因地制宜,培育发展一批高质量、高技术、高附加值、高效益的特优农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