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气管热成形术治疗难治性哮喘研究进展
2019-01-06张娜娜曹华万毅新
张娜娜,曹华,万毅新
兰州大学第二医院呼吸内科,甘肃兰州730000
前言
虽然目前哮喘的治疗措施广泛,但由于其发病机制的复杂性,仍有5%~10%患者控制不佳[1-2]。欧洲呼吸学会(European Respiratory Society,ERS)与美国胸科学会(American Thoracic Society,ATS)把这部分需要吸入大剂量激素(Inhaled Corticosteroids,ICS)或口服ICS控制的哮喘,称为“重症难治性哮喘”[1]。据统计,难治性哮喘发病率约占哮喘总人口的17.4%[3]。难治性哮喘患者预期寿命缩短,且由于大剂量使用ICS,导致较多不良反应[4]。支气管热成形术(Bronchial Thermoplasty,BT)作为治疗难治性哮喘的一项新技术,因其安全、有效、微创等特点被大众广泛接受,其疗效及安全性被越来越多的研究支持。2010年4月27日,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FDA)批准BT用于治疗重度和持续性哮喘,并广泛推广。2014年3月,我国正式批准该技术应用于难治性哮喘的治疗[5-6]。
1 BT的设备、原理及操作
难治性哮喘患者的气道平滑肌(Airway Smooth Muscle,ASM)细胞增生、肥大,促使血管生成和细胞外基质形成,导致气道狭窄和气道阻力增加。以上病理生理机制为BT技术提供了理论基础。目前所用BT设备由美国Asthmatx公司研发,称为Alair系统。它包括460 kHz的低频能量、多级发射装置、1个导管(导管远端有4个呈篮状且可导热的电极),及1个外径为5 mm的纤维支气管镜。其原理为导管通过支气管镜,在指定部位张开,电极与管壁密切接触,继而控制能量释放、作用时间及所需温度,将高频交流电磁波(350~500 kHz)导入组织,通过电磁转换使组织中带电离子发生震荡并产热。当局部温度达到预设值时,正常的细胞溶解,细胞内蛋白变性,细胞内外水分丧失,组织凝固性坏死,从而减少ASM数量,减少气道收缩。
在整个操作过程中,需对患者局部麻醉或全身麻醉。操作者将支气管镜经患者鼻腔或口腔插入支气管中,精确控制射频能量,使烧灼温度维持在55~65℃,持续10 s,从3 mm以上的气道由远到近逐一进行。整个治疗过程分为3个阶段,依次为右肺下叶支气管、左肺下叶支气管、双肺上叶支气管,每次治疗持续时间为30~60 min,每个阶段相隔3周。由于右肺中叶容易发生中叶综合症,因此暂不纳入治疗[7]。
2 BT的患者选择
BT治疗应该满足以下条件:(1)18~65岁重度持续性哮喘患者;(2)按指南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后仍有症状;(3)使用支气管扩张药前,第1秒用力呼气量(FEV1)>65%预计值;(4)近1年无吸烟史;(5)具备稳定的哮喘体质(现阶段无呼吸道感染,近4周无严重哮喘加重);(6)无其他禁忌证,如肺气肿、囊性肺纤维化及其他肺部疾病,凝血功能异常,使用抗凝药物、麻醉药物过敏,相同部位曾接受过BT治疗等;(7)体内无电子装置植入(心脏起搏器、内部除颤器)。需要强调的是,BT治疗主要是针对真正难治性哮喘患者,不适合用于假性难治性哮喘患者(如心源性哮喘、无规律用药等)。
3 BT的临床试验及术后随访
Miller等[8]最先报道了关于BT的人体试验,表明接受治疗的患者对BT操作过程耐受良好,与早期动物实验结果相似,ASM数量明显减少。这项研究为BT治疗哮喘的临床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经验方法。2007年,Cox等[9]展开AIR(Asthma Intervention Research)试验,研究共纳入112例中至重度哮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常规组。结果表明,治疗组晨起呼吸峰值流速、哮喘生活质量问卷(Asthma Quality of Life Questionnaire,AQLQ)、无症状天数和急救用药次数均优于常规组。术后5年随访:BT治疗后5年内,患者住院率及急诊率较治疗前下降,肺功能(FVC、FEV1)未见恶化[10]。 随后 ,RISA(Research in Severe Asthma)试验再次纳入重度持续性哮喘患者3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试验证实,治疗组AQLQ、哮喘控制问卷(Asthma Control Questionnaire,ACQ)较对照组明显改善,急性发作次数下降[11]。术后5年随访:BT治疗后住院率及急性发作频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胸部X线显示5年之内无明显变化,BT治疗1年后,行支气管舒张试验及支气管收缩试验提示FEV1无变化[12]。Castro等[13]首次开展了双盲、多中心的随机对照试验——AIR2,研究纳入288例18~65岁长期吸入ICS及长效β2受体激动剂的哮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结果证实,治疗组AQLQ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急性哮喘对生活、学习、工作的影响显著降低。术后5年随访结果显示,受试者哮喘急性发作次数、急诊率较术前平均减少44%和78%,ICS使用剂量较治疗前平均减少18%,高分辨率CT提示气道结构未见明异常[14]。
AIR、RISA及AIR2等各项试验及随访研究,均表明BT治疗在临床实践应用中具有安全性、有效性,可有效降低难治性哮喘患者急性发作频率,减少患者急诊率及住院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对哮喘病情的控制可持续5年以上。
4 BT的不良反应及并发症
BT可引起短暂的呼吸道症状,如呼吸困难、喘息、咳嗽及上呼吸道感染等,其主要发生在治疗期间。有文献报道,在AIR2实验中1例患者因咯血,1例患者因支气管动脉栓塞而需要住院治疗[13];RISA试验中4例BT治疗组患者共出现7次急性哮喘加重,2例出现气管塌陷;纳入的17例随访患者,其中2例患者出现部分肺不张[15]。此外,1项病例报道,1例患者因支气管假性动脉瘤于BT治疗后3天出现大出血[16]。迄今为止,尚未发现BT治疗可引起闭塞性细支气管炎、气道阻塞、气道狭窄等不良反应[14,17]。
5 成像技术在BT中的应用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是20世纪9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三维层析成像技术。被证实,通过扫描可以有效地测量气道壁厚度、气道重塑情况以及ASM数量[18-19]。Kirby等[20]利用OCT分别测量2例难治性哮喘患者BT治疗前、治疗后气道变化情况,结果显示,BT应答者气道壁厚度在BT治疗后2年内持续变薄,且气短症状较BT无应答者明显改善。此项试验为更大规模的研究提供假设:是否可通过OCT观察气道变化情况,帮助临床医师识别哪些患者在BT治疗中受益以及观察患者的治疗效果。此外,Ishii等[21]利用3D-CT气道分析软件分析BT治疗前后气道管腔与气道壁厚度的变化,结果显示,治疗后气道管腔扩大,管壁变薄。Thomen等[22]联合应用3He-MR成像和CT定量分析健康志愿者及严重哮喘患者(BT治疗前后)的局部肺通气,证实局部肺通气定量分析可指导BT对患者的治疗疗效评估。也有研究[23]证实,高分辨率 CT(High Resolution Computed Tomography,HRCT)可评估不同程度哮喘的气道结构及炎症水平。OCT、3D-CT、3He-MR、HRCT等技术能可视化测量气道情况,有望成为未来BT患者筛选及BT治疗后疗效评估手段,使BT更好的实施。
6 BT对气道病理学改变的影响
目前,关于BT治疗前后气道病理生理改变的研究较少,BT对患者气道症状改善的机制仍不清晰。Pretolani等[24]为了检测BT对支气管结构的影响,纳入15例难治性哮喘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气道取活检。结果表明,BT治疗后ASM、上皮下基底膜厚度、粘膜下神经、神经内分泌上皮细胞、ASM相关神经等均较治疗前显著减少,且这些改变与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急诊率的下降、生活质量的提高相关。此外,多项研究证实BT治疗可使ASM显著减少[25-26]。然而,BT治疗后,BT应答者ASM是否会再次增生肥大,以及BT无应答者ASM持续增生肥大的原因,目前仍不清楚[27-28]。
Gordon等[29]纳入33例难治性哮喘患者并设对照组,分别活检气道组织,发现实验组较对照组上皮内杯状细胞、嗜酸粒细胞、淋巴细胞及平滑肌细胞显著增多,报道了一种标准化组织学分级方法。此方法有助于临床医师更好的评估难治性哮喘患者的病情,制定更个体化的治疗计划。
7 展望
Pahus等[30]量化难治性哮喘随机对照试验研究的实际人数,发现符合标准的患者不到10%。表明由于随机对照试验的纳入标准较窄等特点,部分随机对照试验结果在临床上并不适用于所有患者。目前,有研究试图通过大型的临床随机试验研究BT的作用机制,尝试通过识别难治性哮喘患者的表型来提高BT治疗的选择,使治疗更个体化(Clin.Trials.gov nr:NCT02225392)。这项研究将会对未来BT治疗患者的选择以及BT的改进有重要价值。此外,成像技术,如3D-CT、OCT、3He-MR、HRCT等也将为BT患者的选择以及治疗后疗效评估做出巨大贡献。随着BT对哮喘作用机制的明确及成像技术在BT治疗中的完善,BT治疗将会更精准。
BT作为一种治疗难治性哮喘的新型技术,虽然治疗期间有短暂的呼吸道不适症状,但长期来看,此技术可减少难治性哮喘患者急诊率及住院率,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工作、学习质量。然而,关于BT发挥临床疗效的机制、BT疗效的预测因素以及适合BT治疗的最佳表型仍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