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州市小辣椒生产优势分析
2019-01-06
小辣椒在邓州市具有悠久的种植历史。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小辣椒生产曾是邓州市农业生产的重要支柱产业,种植面积一度发展到2.67万hm2,高峰时期种植面积达到4.67万hm2,成为豫西南最大的小辣椒生产销售聚散地,在周边地区享有很高的声誉。
一、基本概况
邓州市地处豫西南平原,辖28个乡镇(街区)、626个行政村,面积 2369 km2,耕地面积 17.13 万hm2,是全国农业大县和全国商品粮基地县,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和水源保护地。邓州市农业主导产业突出,小麦、玉米、花生、蔬菜等农作物面积大、比例大、增产提质潜力大,技术集成度较高。常年种植小麦14.67万hm2、玉米8万hm2、花生5.33万hm2、蔬菜2万hm2,素有“粮仓”之称。
二、主要优势
(一)生产气候条件适宜
邓州市位于北纬32°22′~32°59′,东 经 111°37′~111°20′,属亚热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受季风转换影响,寒往暑来,四季更迭分明,温暖湿润。年降水量 745 mm,平均气温 15.1 ℃,年平均日照 2 000.3 h,无霜期平均为229 d,是小辣椒种植的适宜生长区。农民有种植小辣椒的生产习惯,种植科技意识强。
(二)土壤养分状况适宜
邓州市总面积 2369 km2,地貌特点是山少、岗多、原广。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面平均坡降在1/800~1/1200。西部朱连山为全市最高点,海拔469.7 m,东南部最低处海拔85 m。土壤肥沃,土质以砂姜黑土和黄褐土为主。在地力等级方面,一级耕地6.51万hm2,占全市耕地面积40%;二级耕地5.67万hm2,占全市耕地面积34.8%;三级耕地2.48万hm2,占全市耕地面积15.2%;四级耕地1.63万hm2,占全市耕地面积10%。
(三)水利条件好
邓州市境内水资源丰富,供排水设施完善。地表有大小河流29条,较大河流有湍河、刁河、赵河和严陵河,分别从北或西部入境,汇集于东南部,注入白河,流入汉水。始建于20世纪70年代的引丹工程干支渠系发达,最大效益面积约9.33万hm2,南水北调工程分配给邓州的用水计划达6亿m3/年。城区已建成引丹(江)、引湍(河)入城等城市蓄排水工程。邓州市年平均降雨量745 mm,地下水资源充沛,城区周围可采浅水层为10 m左右。井灌区7.33万hm2,设施配套。全市旱涝保收田11.33万hm2。
(四)区位优势明显
邓州市地处武汉市、郑州市、西安市大三角和南阳市、襄樊市、十堰市小三角的中心地带,市场辐射面广,是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所在地,是西部大开发的桥头堡,具有承东启西作用,焦枝铁路纵贯全境,在建的蒙华铁路和郑万高铁即将通车。公路运输四通八达,许平南高速公路、207国道和6条省干线穿境而过,靠近312国道、宁西铁路。水路从河口码头入位,通江达海。距襄樊市、老河口市、南阳市三个机场均在60 km以内,可直达全国各地。邓州市交通便利,有利于小辣椒生产运输,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具有较好的区位优势。
(五)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迅速
邓州市在现代农业发展中,注重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抓手,示范带动全市农业发展。邓州市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地大户、家庭农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数量较大、规模适度,转化实施农业高新技术的能力较强。截至2015年8月,全市共有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4901家,其中,穰原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黄土地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丰奇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华兴畜禽养殖专业合作社、览秀花木繁育专业合作等7家被评为国家级农民专业合作示范社。市级示范社25家,县级示范社34家,涉及种植、养殖、林果、水产、农机、植保等多个领域。邓州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获取土地的形式主要有租赁、承包、股份制、股份合作和 “四荒” 拍卖等;业主资本组织形式主要有独资、合伙、股份制、股份合作等;从事的经营领域主要有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等。目前,邓州市已呈现了由传统产业向新型产业拓展,由农业生产向农业企业转变,由各自为阵向联合战线推进的态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快速发展壮大,加快了邓州市的土地流转,为小辣椒规模化生产加工经营提供了基础条件。
(六)符合邓州市农业结构调整方向
近几年,随着农业供给侧改革,全市玉米、花生等大宗农作物种植效益低下,种植成本提高,农民种植积极性降低。随着小辣椒新品种的不断培育,引进小辣椒的种植生产符合全市农业结构调整方向,有利于提高农民的收益。
(七)基本农田配套设施完善
近些年,邓州市委、市政府积极争取各类涉农政策性项目资金,完善配套全市基本农田改造和高标准良田建设。通过项目的实施,极大地改善了农业生产基础条件。使大部分农田都变成了旱能浇、涝能排、沟相通、渠相连、林成行、设施配套完善的高标准良田,为小辣椒的生产种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