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池塘水质恶化原因分析与调控技术

2019-01-06张克烽

渔业致富指南 2019年16期
关键词:增氧溶解氧氨氮

张克烽

随着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养殖品种和养殖模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营养价值和经济附加值高的名特优养殖品种逐渐成为主养品种,养殖模式也已从传统的粗放型向高密度集约化养殖、工厂化养殖方向发展。然而,在池塘高密度养殖过程中,水质恶化现象却时常出现,有时造成养殖动物大量死亡,给养殖业者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笔者根据多年的实践经验,现将池塘养殖水质恶化的原因、危害、水质调控的意义及几个关键水质指标的调控技术总结归纳如下,以供同行参考。

一、池塘水质恶化的原因

在生产实践中,池塘水质恶化的主要原因有以下5种:

1.有机质丰富,分解转化不完全。近年来,由于塘租、人工及水电费等基础生产成本的不断提高,养殖户为获得高产而赚取经济效益,不断提高苗种的放养密度和增加饲料及肥料的投入量,导致池中的排泄物也随之增多,尤其到了养殖中后期,池中的排泄物、残饵等有机质越积越多,而这些排泄物、残饵及其它生物尸体残骸等有机质在水中分解时不仅会消耗大量的溶解氧,并且当水体中的氧气不足时,还会产生有毒有害的物质,从而造成池塘水质恶化。

2.滥用药物,打破了养殖水体的生态平衡。有些养殖户为了预防疾病,频繁地施用水体消毒剂、杀虫剂及抗生素,虽然它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杀死病原体,但是同时也杀死了水体中的有益藻类和有益菌类,使得池塘生态系统屡次遭受破坏,导致池塘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下降,池塘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受阻,从而引起水质恶化。

3.养殖模式不合理。如有些养殖户为了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只投放经济价值较高的鱼类进行精养,而没有混养对水质起净化作用的鲢、鳙等鱼类或对底泥起改善净化作用的田螺、河蚌、蚯蚓等底栖生物,从而造成藻类容易过度繁殖,进而老化死亡,恶化水质。

4.营养元素不均衡。随着养殖生产的持续进行,特别是到了养殖中后期,容易出现养殖水体中有益藻类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失衡的现象,如氮磷比例失衡,造成有益藻类生长缓慢、生物量少、细胞老化、产氧能力和对水体的净化能力下降,使得池中的物质循环受阻。此外,死亡的藻类分解时不仅会消耗大量的溶解氧,并且当水体中溶解氧不足时,还会产生一些有毒、有害的物质,造成池塘水质恶化。

5.受外源性污染的影响。除了受自身内源污染的影响外,养殖水环境有时还受工业、农业和生活污水等外源污染的影响,导致池塘换水难,排换水频次减少,进而诱发池内水质恶化。

二、池塘水质恶化的危害

池塘水质恶化会给水产养殖带来多方面的不良后果,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水质恶化会导致养殖动物摄食不旺盛,生长缓慢,饵料系数升高,养殖成本增加。

2.恶化的水质中溶解氧含量往往比较低,养殖动物极易因缺氧而浮头,故需常开增氧机或抽水换水,致使养殖成本增加。

3.养殖动物长时间处于恶化的水环境中,其免疫力会下降,而一些病原体在水质恶化的环境中又容易大量繁殖,从而导致养殖病害频繁发生。此外,相对于在水质良好情况下,在水质恶化的环境中治疗疾病,其用药量增多,并且治疗效果甚微,还极易导致动物体内药物残留超标,影响产品质量安全。

4.水质恶化后,养殖动物长时间处于应激状态,其体色会发生变化,导致其卖相不好,难以卖到好的价格,以致养殖效益降低。

三、池塘水质调控的意义

水环境是水产养殖动物赖以生存的地方。良好的水质不仅可以为养殖动物提供一个适宜的生存环境,保证其健康、快速生长,有效地减少疾病的发生,提高养殖动物的质量和品相,还可以有效地提高养殖动物对饲料的利用率,提高经济效益,特别是在养殖风险和市场风险较大的的情况下,降低养殖成本显得更为重要。与此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水产品质量安全和水环境保护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些都给水产养殖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做好水质调控已成为水产养殖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首要任务。

四、几个关键水化指标调控技术

“养鱼先养水,养水先改底”。养好水就是要做好底质改良和水质调控。底质改良主要是苗种放养前清除过多的淤泥,在平时施加增氧型底改产品,而水质调控则主要是做好溶解氧、pH值、氨氮、亚硝酸盐等几个关键水化指标的调控。水化指标的具体调控措施分述如下:

1.溶解氧(DO)调控技术

溶解氧的多少不仅关系到养殖动物的生存,同时也关系到池塘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能否顺利进行。因此,为了促使养殖动物健康生长,池塘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顺利进行,养殖水体中的溶解氧最好保持在4mg/L以上。保持养殖水体高溶解氧的途径有两条。一条途径是增氧。增氧的方式主要有生物增氧、机械增氧和化学增氧。生物增氧即养殖水体中的浮游植物光合作用释放氧气,是池塘水体增氧的主要方式,其增加的溶氧量约占池塘水体中溶解氧总量的70%~80%。因此,应根据天气情况,适时施肥,保证水体中有适当足够的营养元素和光照,促使浮游植物正常生长繁殖。机械增氧主要是增氧机增氧,其增加的溶氧量约占池塘水体溶解氧总量的20%~30%。因此,可通过适时开启增氧机进行增氧,使池塘溶解氧得到有效补充。化学增氧即人为适时地往池塘里施入如过氧化钙等化学增氧剂进行增氧,该方法只适合于应急情况,即水中养殖动物缺氧浮头时急救。需注意的是使用化学增氧剂进行增氧时不宜过量,否则会对养殖动物产生一定的刺激作用,甚至会影响到养殖动物的生存。另一条途径是减少养殖水体中各种耗氧因子。即通过投苗前清塘消毒、科学合理施肥(特别是有机肥,应先腐熟后再施用)、科学投喂优质的饵料、适时施用微生态制剂等措施来减少养殖水体耗氧因子的耗氧,从而达到保持水中相对较高的溶氧量。

2.pH值调控技术

pH值是衡量水体酸碱度的重要指标。pH值过高、过低都会对养殖动物的生长产生影响,因此,池塘养殖水体中pH值应维持在一定的范围,早晨测定值最好在7.0~8.0之间。当pH值低于7.0时,可通过泼洒生石灰来提高pH值,但泼洒时应少量多次。也可采用加换新水、施用增氧型底改、施肥促进有益藻类繁殖等措施来提高pH值。当pH值高于8.5时,则可采取加换新水或全池泼洒适量的乳酸菌、光合细菌等微生态制剂来降低pH值。施用乳酸菌时,应尽可能在早晨结合有机酸一起施用,避开中午或午后高pH值对乳酸菌的影响。

3.氨氮调控技术

氨氮是水产养殖中的一个重要水质指标,过量的氨氮尤其是非离子氨会使养殖动物中毒。非离子氨在总氨氮中占的比例与pH值和水温有关,并且三者之间有对应的数量关系,生产中所使用的氨氮试剂盒所测定的浓度为总氨氮浓度,因此,需要结合总氨氮、pH值及水温测定结果查表确定非离子氮的浓度。为了确保养殖动物的安全,养殖水体中的非离子氨浓度应控制在0.02 mg/L以下。由于养殖动物的排泄物、肥料、残饵及动植物尸体等是氨氮的主要来源。因此,可采取投苗前清淤干塘曝晒、在池塘中混养少量以有机碎屑为食的滤食性鱼类、种植某些水生植物、科学投喂优质的饲料(包括适时投喂混有微生态制剂的饲料)、加换新水、开启增氧机、施用磷肥、控制水体pH值、全池泼洒微生态制剂、施用沸石粉等措施来降低氨氮含量。其中,施肥培藻是池塘养殖中去除氨氮的主要方法。

4.亚硝酸盐调控技术

亚硝酸盐是氨转换成硝酸盐过程中的一种中间产物,对养殖动物具有很强的毒性。为了确保养殖动物安全,池塘养殖水体中的亚硝酸盐含量应尽可能的低,最好不超过0.1mg/L。由于养殖水体中的亚硝酸盐主要是由残饵、养殖动物代谢物、死亡的藻类及其它生物尸体残骸等含氮有机物在缺氧状态下分解产生。因此,降低亚硝酸盐的根本途径是增加溶解氧,加速含氮有机物的转化。具体方法除了换水、适时开启增氧机外,还可通过适时施肥,促进有益藻类繁殖增加溶解氧;泼洒硝化细菌等微生态制剂,加速含氮物质的转化;根据养殖动物大小、水温高低、天气及其摄食等情况,科学合理地投喂优质的饵料,以减少含氮有机物排放。

总之,为了养殖动物健康生长,提高经济效益,养殖户应积极发展生态养殖,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积极采取措施调控好水质,促使养殖水体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顺利进行,建立健康稳定的生态环境,从而使水产养殖走上稳产高效、质量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绿色健康的高质量发展道路。

猜你喜欢

增氧溶解氧氨氮
悬浮物对水质氨氮测定的影响
氨氮降解菌株的筛选及降解性能研究
淡水水产养殖中机械增氧技术的应用分析研究
机械增氧技术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
东平湖溶解氧及影响因素分析
水产养殖中氨氮处理方法
替代氨氮试剂测定选矿废水中的氨氮
增氧灌溉对寒地水稻秧苗素质的影响研究
秸秆燃气增氧燃烧特性的数值模拟
如何保证精养池塘充足的溶解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