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绿色食品生产”实践教学改革与实践
——以嘉兴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19-01-06贺伟强

农产品加工 2019年21期
关键词:盖菇大球绿色食品

贺伟强

(嘉兴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嘉兴 314001)

0 引言

“绿色食品生产”是嘉兴职业技术学院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旨在让学生掌握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和有机食品的基本概念;熟悉绿色食品产地环境的选择与调查方法;掌握种植业、畜禽产品、食用菌等绿色食品生产技术;理解绿色食品产品品质检验的主要内容和方法;熟悉绿色食品的认证与管理;熟悉绿色食品的营销和销售方式等。

在能力培养方面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具备运用绿色食品生产理论到实际绿色食品生产、加工、检验、管理工作的能力;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在绿色食品行业的企事业单位从事相关的生产、加工、质检、技术开发及销售等工作,成为具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绿色食品生产”课程具有知识面广、前沿性强、与实际生产结合紧密的特点[1]。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不能仅靠理论教学来获得,课程实践教学在学生技能培养和能力提升方面起决定性作用。只有让学生通过实践性教学,才能把需要工作的学生培养成工作需要的学生[2-3]。笔者自2010 年担任“绿色食品生产”的课程主讲人,从刚开始以课程理论知识为主,到增加课外调查性实践项目,再到目前开设的绿色食品(食用菌和农作物) 的种植实践项目,积累了一些课外实践教学的改革经验。

1 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缺乏学生主动操作的训练

“绿色食品生产”作为一门专业选修课,共计48 学时,课程标准中理论教学设36 学时,实践教学设12 学时。整体来说还是采用大学本科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的教学模式。之前的实践教学因为课时的限制,只能开设一些与课程相关的调查项目,譬如农业生态环境调查、绿色食品超市销售调查、有机蔬菜生产基地调查、绿色养殖基地调查等。这些调查性的实践项目把课堂从教室转移到了生产基地和超市,虽然使学生对具体的绿色食品生产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了解到了绿色食品的具体包装形式、销售模式等。但是这些实践项目不能增强学生的主动动手和操作能力,不能从实际生产中来体会“绿色食品生产”课程的精髓和内涵。

1.2 受课时和实践场地的限制明显

“绿色食品生产”应开设相关具体农产品、畜禽产品及其他农产品的生产项目。具体到某一个农产品生产需要较长的生产周期,在有限的课时内不能够系统地掌握绿色食品生产的关键技术。只能够实施生产阶段中的某一个技术,譬如有机肥施肥技术、农田病虫草害的绿色防控技术、畜禽养殖过程中病虫害防控技术等,而且这些技能的训练需要有配套的校外实训基地。目前,学校还没有相配套的“绿色食品生产”校外课程试验实训场地。

2 调查性实践项目

2.1 农业生产环境调查

农业生态环境调查是带领学生到周边农田去调查常规农业生态环境。农业生态环境指农业生物(农作物) 之间,以及他们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是影响农业生物生长和发展的各种天然,以及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主要包括农田、灌溉用水、空气、农田化肥、农药、塑料污染等。通过实地考察,让学生了解目前农业生产中化肥、农药和除草剂的滥用情况,农用白色薄膜对土壤和水体的污染,农田种植结构的单一化。这种环境调查有助于学生认识到当前常规农业的现状与问题,然后结合绿色食品生产方式,尽量减少或者杜绝化学肥料、化学农药的投入和使用,按照绿色种养模式进行绿色农业生产。

2.2 有机蔬菜生产园区调查

“嘉心菜”有机农业示范园是由浙江省嘉兴市农业发展投资有限公司投资打造的嘉兴首个现代化有机农业种植基地。示范园占地近670 hm2,已经有39 类49 个品种获得有机产品认证中心认证。课程安排4 个学时带领学生到该园区进行调查,通过对园区基地的调查,考察有机蔬菜种植基地的环境选择与建设情况,了解有机蔬菜的种植条件、生产环境的要求和耕作、施肥和病虫害防治措施。在调查过程中,聘请园区的技术经理做现场的讲解,让学生近距离地了解土壤的改良与转化、病虫草害的防控技术和有机肥施肥技术等,通过实地调查可以增强学生对绿色食品生产和有机蔬菜的感性认识,同时也可以增强学生学习该课程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2.3 绿色食品超市销售调查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食品质量问题的关注,越来越多的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进入到超市货架。为了让学生更进一步地去认识绿色食品,了解绿色食品的分类、价格、产地及其销售情况,安排了4 个学时带领学生到学校附近的大型超市调查绿色食品的外包装和销售情况。主要从食品外包装上的绿色食品标志来鉴别绿色食品,并能够判断属于A 级还是AA 级绿色食品。通过调查让学生了解绿色食品标志的使用和绿色食品的超市销售情况。通过超市调查可以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绿色食品的包装和绿色食品标志的使用情况。通过与同类产品的对比来凸显绿色食品的市场竞争优势。

3 生产性实践项目的教学改革

3.1 绿色食品食用菌的生产实践

绿色食品生产包括植物类农产品生产、畜禽产品的生产和食用菌的生产等。结合笔者目前在研市级课题“利用稻草栽培大球盖菇实用技术研究与示范”的优势,开设了“大球盖菇的绿色栽培技术”的实践项目。试验场地设在校内温室大棚内。该项目总学时设为8 个学时,其中“大球盖菇培养料的堆肥发酵”设置4 个学时,该试验主要内容包括培养料的选择、拌料和堆肥发酵3 个环节,通过这3 个环节的实践练习,能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大球盖菇所需的培养料取自稻壳、木屑粉和麦麸等天然原料,在拌料过程中除了少量生石灰用来调节pH 值,整个过程实现化学物质零添加;采用堆肥发酵,可以彻底杀死培养料内的杂菌,从而减少或者杜绝后期相关杀虫剂和杀菌剂的使用,为大球盖菇的绿色品质打下基础。

“大球盖菇的栽培技术”设置4 个学时,该试验内容包括铺料床、播种和覆土3 个环节。将发酵好的培养料直接堆放在大棚内形成菇床,选择菌丝浓密、颜色雪白的菌种,把菌种掰成核桃大小的菌块,播种到菇床上,最后再向菇床上覆盖一层5 cm 厚的土壤。试验采用分组的形式,在有限的时间内,每个小组协同完成,每组栽培大概长10 m,宽80 cm的大球盖菇。8 个学时的课外实践练习,学生通过全程的参与和主动实践,可以掌握大球盖菇栽培的全套生产技术。后期利用课余时间带领学生参与到大球盖菇的生长管理过程中,譬如后期的洒水、温度控制、出菇期管理和采菇等。整个过程不仅能够真正地学到食用菌的栽培技能和生长管理技术,还培养了他们全程外源化学物品零投入、绿色生产、循环利用的一种环保意识,更进一步培养了小组间团结互助的合作精神。

3.2 绿色食品玉米的生产实践

该项目选择在大球盖菇收获之后,时间选择在5 月上旬。试验题目为“玉米的绿色种植技术”。大球盖菇采收结束后,栽培大球盖菇的培养料经过菌种的转化成菌渣,菌渣转化成优良的有机肥料。大球盖菇- 玉米轮作模式是一种生态、绿色、环保的种植模式。“玉米的绿色种植技术”实践项目设置4 个学时,主要包括有机肥施技术、地膜覆盖除草技术和种植3 个环节。该试验采用分组形式,8 个人一组,每组分得长×宽(10 m×1 m) 的土地,每组栽培大约100 株玉米。施肥环节,学生把田地内的大球盖菇菌渣均匀洒在地表面用作底肥,然后用旋耕机对土壤耕作翻土,使有机菌肥均匀混合到农田中。大球盖菇的菌渣作为有机肥可以保证玉米生长的营养需求,作为循环利用的有机肥能够充分保证玉米的绿色品质。之后采用厚度0.01 mm,宽度100 cm,折光率89.6%的黑色地膜覆盖农田用于除草。除草机理是黑色地膜折光率高,透光率几乎为零,地膜下方缺少光线导致杂草不能生长,这就避免了因使用除草剂而造成农田的污染和玉米品质的下降,同时也能充分保证玉米的营养供应。最后用手提式播种机按照株间距30 cm,行间距30 cm 播种玉米。与大球盖菇相似,接下来会利用课余时间带领学生参与到玉米的后期管理,期间学生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这将提升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主动投入到玉米生长的后期管理之中,全程施用有机肥,不施用任何化学农药,确保玉米的绿色品质,真正地达到了做中学、学中做的实践教学效果。

4 结语

学院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绿色食品生产”课程通过近2 年的努力,课程实践课时由原来的6 学时增加到现在的18 学时,由原来被动外出调查性实践项目发展到现在学生主动参与的生产实践项目。课程实践教学的改革打破了原来课堂上以PPT 形式灌输理论知识的模式,把课堂从教室转移到大型超市、有机蔬菜生产基地、农田之中,采用模块化、项目化的实践性教学方式,充分激发了学生动手操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实现了做中学、学中做的良性循环,在实践过程中以分组实践、分组考核的方式,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团结互助的能力。所选的2 个生产性实践项目除了关键技能的培养和锻炼,还通过全程参与的形式拉近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学到更多课本之外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本着“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原则,联系和发展一批与该课程紧密结合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譬如嘉兴“嘉心菜”有机蔬菜生产基地、食品检测机构、绿色食品生产及加工企业等,这些实训基地的建设将为“绿色食品生产”课程实践教学提供良好的平台,是培养和提升学生职业能力的保证[4],也是“绿色食品生产”课程实践教学今后努力的方向。

猜你喜欢

盖菇大球绿色食品
桑枝栽培大球盖菇试验示范取得成功
桑枝秸秆培养大球盖菇栽培种配方的筛选
数理:大球和小球
《绿色食品工作指南》(2018版)
大球泥瓷艺
什么是绿色食品
湖南大球泥瓷艺有限公司
利用黄花秸秆及空闲地栽培大球盖菇技术
开怀大猜
绿色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