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塘养鱼与水、肥等的关系
2019-01-06李荣丰
李荣丰
一、 理化分析
1.溶解氧 水中溶氧含量的高低对鱼类的生长和生存有直接的影响,在溶氧较缺乏的水中,鱼类对饵料利用率低,体质减弱,溶氧低到接近每升水含1mg氧时,家鱼就会发生浮头现象,如果短时间内溶氧不增加并逐渐减少,鱼类就会窒息而死亡,溶氧过多,过饱和,则又会使鱼苗和鱼种患一种气泡病。
2.酸碱度 饲养的家鱼对池水酸碱度虽具有较大的适用范围,但以pH7-8.5为宜,如果长期生活在低于pH值5或大于pH值9.5的水里,就会引起生长不良或死亡。青、草、鲢、鳙在低于pH值4.2或高于pH值10.4的水里,只能活极短的时间。鲤鱼在pH4.4或pH10.4的水体中也将大量死亡。
3.水中化学成分和有毒物质。池水化学成分的变化往往与人们的生产活动、周围环境、水源、生物活动、底质等有关。如鱼池长期不清塘,以至池底腐殖质多,大量的没有分解的有机物在微生物分解过程中消耗大量溶氧,同时还会放出硫化氢、沼气、碳酸气,对鱼是有害的。有的地方,鱼池的土壤中重金属盐过多,鱼长期生活会引起弯体病。有的地方由于水源(湖泊和水库)有工业废水排入,对水体带来污染,导致鱼肉变味,鱼类死亡和破坏食物料基础等,直接威胁渔业生产。
二、水色
养鱼池塘水的透明度一般在20-30cm之间,小于20cm或大于40cm,表明水质过肥或过瘦了。
(1)蓝绿色——水质轻度恶化
施肥、投饵过量或污水灌塘,会促使水体中耐肥性强的蓝绿藻大量繁殖,在水体表面漂浮一层膜状物,水体浑浊呈蓝绿色,这种“假肥水”现象是水质开始恶化的典型特征。
(2)灰黄色——水质次重度恶化
投施过量且是未经发酵的有机肥或淤泥过多的老塘,夏季会消耗大量的溶氧,产生大量的甲烷、硫化氢、氨氮等有毒有害气体,致使水体中的浮游生物大量死亡并产生毒素,呈灰黄色并形成发出臭味的“臭清水”。
(3)暗绿色——水质重度恶化
夏季高温季节,由于不断投施有机肥或补充生活污水,不能被鱼类利用的蓝绿藻反复形成大量繁殖—失去活力—死亡的恶性循环,造成水质浓绿而浑浊,水中重度缺氧,水生植物、浮游生物的生长繁殖受到抑制,产生较明显的腥臭味,水质出现较严重的腐败恶化。
(4)黑褐色——水质极度恶化
多年未清淤的老塘,塘泥深厚,腐殖质过多,又不能补充新水,夏季高温时会产生大量甲烷、硫化氢气体,水色黑褐,水面漂浮一层黏稠的泡沫,发出较强烈的腥臭味。这种水体的生物循环几乎停止而成为死水。
三、施肥
施肥的作用主要是增加池水中的营养物质,使浮游生物迅速生长繁殖,给池鱼提供充足的天然饵料。施肥分施基肥和追肥。施基肥对于水瘦的鱼池和新建的鱼池是为了改变底泥营养。基肥应施早、足,通常每亩150-250kg。追肥应“及时、少施、勤施”,以发酵过的粪水或混合肥为好。
四、pH值作为养鱼池水质的判断指标
如果看到一个养鱼水体pH值偏低,又没有外来的特殊污染,就可以判断这一水体有可能是硬度偏低,腐殖质过多、溶解二氧化碳偏高和溶氧量不足;同时也可以判断这一水体植物光合作用不旺,或者鱼的密度过大,以及微生物受到抑制,整个物质代谢系统运转缓慢。如果遇到相反情况,可以判断可能是硬度偏低,以及植物繁殖过于旺盛,光合作用过强;腐殖质不足,对pH值上升的缓冲能力太弱。
生石灰可直接调整pH值和增大水的硬度,是目前最有实用价值、用得最广的水质改良剂。
五、水质调节的主要措施
水质调节的常规方法:①适当施肥是增加饵料生物、改良水质的重要手段;②适当加注新水是调节水质的最有效、最主要的措施;③定期搅动塘底翻松底泥和池水上下混合。
使用增氧机调节水质:晴天时中午开机;阴天时次日清晨开机;阴雨连绵或由于水肥鱼多等原因而有严重浮头危险,要在浮头之前开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