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产学研优势培养创新型食品类专业人才的研究与实践
2019-01-06刘功良任文彬高苏娟张宏康丘苑新
刘功良,任文彬,汪 薇,高苏娟,张宏康,丘苑新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广东 广州 510225)
0 引言
进入21 世纪,新时代赋予食品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新的内涵,人才培养更是面临着新的挑战。培养食品类专业人才,不再是传统的课堂学习,还需要与时俱进,熟悉新时代下现代化的食品企业的生产工艺、安全控制体系等。食品专业人才的培养是为了满足社会的需求,为社会输送有用的人才,而当今企业需求的正是创新型人才,因此如何培养勇于创新和实践的人才,正是当前食品专业需要探索和研究的课题。在此背景下,针对如何依托产学研、培养食品专业创新型应用人才进行了探讨。
1 广东省产学研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现状
实践表明,开展产学研合作,把高等学校中有创新能力的人才、高水平的科技成果引向经济建设的主战场,能有效地培养应用人才,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1]。自2007 年以来,广东省各高校在“两部一省”的名义下组织开展“产学研”工作,努力实现教育现代化,服务广东省经济社会的发展。目前,产学研发展的现状如下。
1.1 政策扶持产学研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和资源消耗型向集约型和科技型转变,企业的发展更加依赖高新技术和创新型人才,地方高校要围绕地方发展定位和产业发展方向,充分发挥政府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的促进引导、组织协调、统筹实施的作用,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走政府推动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模式,充分发挥高校技术和人才支撑作用,调动产学研各方面力量,创新模式、突破瓶颈,形成多元投入、资源共享、协同创新、联合攻关的产学研合作新格局[2]。政府推动产学研合作模式,是为了解决社会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和关键问题,由政府搭台、财政出资和引资,经多方筹集资金,支持高风险、高投入的项目,但需符合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3]。
例如广东省,自2006 年起,联合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加强产学研合作提高广东自主创新能力的意见》,后来又配套了相关项目、资金和管理等支撑文件。为促进省部产学研的进行,17 个省级部门联合出台了《广东省促进自主创新若干政策》。
1.2 项目资金支持产学研发展
教育部“2011 计划”的目标,国内一批高校将充分发挥高校多学科、多功能的综合优势,联合国内外各类创新力量,建立一批协同创新平台,此类平台具有独立的人员、资金等资源,同时平台内开展项目管理,形成“多元、融合、动态、持续”的协同创新模式与机制,有利于培养大批拔尖创新人才。
以广东为例,现已逐渐形成了以社会和企业投入为主,政府引导投入的产学研投入结合体系。在实施方面,产学研合作以市场需求为指导,以项目为实施载体,因此,部属高校、广东省企业和专业城镇均被鼓励联合进行产业化与重大科技创新项目的申报。
对于高校而言,产学研合作一般采取项目制管理方式,有合作则有项目,无合作则无项目,具有较大的灵活性[4]。
1.3 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深化产学研合作
科技特派员制度于1999 年由福建省南平市首创,但随后在全国迅速被推广实施[2]。2008 年,广东省政府联合教育部和科技部共同公布了《关于组织实验省部企业科技特派员行动计划的通知》,2010 年,广东省相关部门组织制定了《广东企业科技特派员管理办法(试行)》。企业科技特派员是指为满足广东产业发展的需要,从各科研院所和国内外高校中遴选出来科技人才,并被派驻到各省内民营科技园区、产业转移园区、高新区、专业镇和相关企业,进行产学研结合相关工作。
相关企业、科研机构和高校此三者之间通过企业科技特派员计划,不仅可实现专业人才的无缝对接,同时还可建立专业人才培养基地。人才培养基地不仅为广东企业提供高层次管理与技术储备人才,还为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培养出具有工厂实践经验的优秀教师。因此,科技特派员制度的建立,既有利于高校教育体制的改革创新,又可推动科技成果的产业化,直接转化为生产力,服务于地方经济的发展。食品工业作为我国的传统产业之一,近年来发展迅速,已成为我国经济的第一大支柱产业,现代化食品工业的高速发展,必然依赖于产学研的合作、科技的创新,也必然加大对食品类专业人才的需求。
2 产学研对培养创新型食品类人才的影响
人才缺乏、科技成果转化率低是多年来一直困扰我国食品工业技术进步和发展的“瓶颈”。食品工业由于涉及行业广、技术要求高,导致高水平的工程技术人员在从业人员中所占的比例远低于其他工业部门。据不完全统计,食品工业在职人员中具备食品科学与工程相关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人才仅占总人数6%左右[5]。因此,面对食品工业稳定高速发展的大趋势,对创新型人才的迫切需求,食品类专业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
学院多年来的实践证明,以产学研为依托是培养创新型食品类人才的有效途径。产学研合作是我国创新体系的基本组成部分。它不仅表现出经济与科技结合的普遍规律,也是实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主要途径[6],还是适应高等教育改革的一种潮流。
产学研结合是为了加速产业发展,科研院所、高校联合企业,根据各自的优势资源,进行最优组合,培养创新型的高水平人才,获得更多的科研成果。“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有利于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有利于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因此在党的十七大已被确定为国家的战略措施[7]。
人才培养已成为高等学校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职能之一,我国高等教育领域早已提出了“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概念,明确提出培养的人才是要直面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一线岗位;此概念的提出是为了满足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趋势,是为了适应我国经济结构的合理调整。因此,在未来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依托产学研合作,培养应用创新型人才是高校生存发展的必然之路,也是顺应社会经济发展潮流的趋势。
将来高校的社会服务功能将越来越重要,服务社会不但体现在科研成果的转化,还应该体现在人才的培养质量和就业竞争力上。所以,产学研合作培养的模式将是未来发展的趋势,其重点是在人才培养上,而如何提升人才素质是关键,无论是学校、企业还是教师,都需要快速地转变观念,切实抓住育人的主线,构建适应新形势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8]。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办学类型为教学型,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应用型本科高级专门人才;“注重实践、扶助农工”是学校办学之本。轻工食品学院本着立校之本,积极探索培养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型食品专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在学院推动高校人才培养观念和培养模式的改革中,着重将培养人才与产学研相结合,以达到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的目标。
学院自1987 年成立以来,与广东食品行业多家企业和科研机构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以研促产,以研促学,为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型食品专业人才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3 培养创新型食品类专业人才的探索与实践
目前,高校、地方产业、企业人才需求之间信息交流不够充分,使得人才培养缺乏时效性,人才需求和人才培养之间不对等。导致企业人才难求,学生工作难找。为将产学研的优势转化为培养学生的资源,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践的场所,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轻工食品学院与食品企业联合成立的几十家产学研基地,将产学研与人才培养结合起来,利用产学研平台的优势,在解决工厂研发和实际生产问题的同时,可为食品专业学生提供大量的实习、实践的场所,使食品专业的学生在走出校门之前,尽可能了解和跟踪食品行业相关企业的行业动态、用人需求、最新技术与发展动态,理论结合实际,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另一方面,结合产学研的优势,提高青年教师的实践能力,通过青年教师对学生的授课与带动,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在产学研平台的构建与发展过程中,通过传帮带等环节,轻工食品学院的领导和专家带领青年教师深入企业开展合作,尽可能提高青年教师的实践能力,通过青年教师的授课和言传身教,在课堂教学、实验课、生产实践中帮助学生进一步提升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此外,学校也聘请了食品企业的专家为学生的指导教师,请企业专家指点学生,让学生了解目前食品企业的研究发展趋势,用人需求和招人标准,量体裁衣,按照企业的实际需求,培养食品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并探索“订单式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
依托产学研优势,建立食品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轻工食品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生物工程、包装工程这4 个专业的本科生的培养及成长,也可为学校其他工科专业的培养提供参考和经验。
4 结语
食品企业正朝着现代化、高科技化方向发展,对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需求极为迫切。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传统的教学方式已不能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探索如何培养适合社会需求、具有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生产的综合型高素质人才势在必行。因此,探讨依托产学研、培养创新型食品专业人才的模式,对食品专业人才品质的提升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