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沙区玉米生产技术途径
2019-01-06于凤江于凤丽赵鹏飞
于凤江,于凤丽,赵鹏飞
(1.梨树县沈洋镇农业技术推广站;2.梨树县榆树台镇农业经济管理站;3.梨树县梨树镇农业站,吉林梨树136500)
梨树县是以玉米生产为主的产粮大县,玉米播种面积大,产量高。其中西北部的风沙区,土壤以风沙土为主,耕地地力差,产量低,特别是近几年的干旱,对玉米生产更是不利。但是针对这些不利的客观条件,技术人员和农民共同努力探索,采取了多种行之有效的措施,使粮食产量达到稳产和高产。主要作法如下。
1 关注天气变化,掌握土壤墒情变化
目前的生产还受制于自然条件的变化,特别是受温度、降雨和霜期的早晚影响最重,针对这些不利因素,如何做到在现有的条件下,遵循自然因素进行农业生产,就显得尤其重要。
1.1 总结自然规律
近几年,梨树的阶段性低温高温及干旱都很严重,2018年的春季和夏季阶段性低温更严重,温度同比低4℃以上,有效降雨更少,而2019年春季温度较高,降雨量却更少,整个4月份降雨1.9毫米。同时阶段性的伏旱又是年年出现,对农业生产影响更大。面对这个问题,春季保墒保苗是关键的第一步,当出苗后,根据玉米的需水规律,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条件,及时满足玉米生长所需,从而实现玉米的正常生长发育,最终实现抗旱保产至增产。
1.2 关注农情和墒情
关注农情和土壤墒情变化,实施合理的农事操作,并在旱时实现合理灌溉。在当前机械化全程快速发展之际,制定周密的农事计划,合理安排农机作业,对农业生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 合理选种选肥
因地制宜地选择合适的玉米品种,结合风沙土的地温高、不保肥水、养分含量低的特性,可选择生育期相对较长、抗逆性强的品种,不要一味追求高产的品种种植。
肥料的种类和质量对玉米的产量起着直接的作用,因此针对不同的土壤、不同的耕作方式及玉米的品种特性,就要合理选肥,选用适宜的肥料品种,使其与玉米的生长发育规律、需肥特性和目标产量相适应。
3 采用行之有效的技术措施
3.1 利用资源优势,增施农家肥,提升地力
养殖业在梨树县十分发达,因此各种畜禽粪便资源丰富,这些农家肥对农业生产有着极大的现实意义,一方面可减少环境污染;另一方面对耕地质量的提升起着极大的作用,风沙土区,意义更大,沙土增施农家肥后,可增加土壤中的养分,增强缓冲性能,抵御逆境条件,又可减少化肥的用量,实现化肥的零增长或减量的目标。
3.2 合理施肥,实现减肥增效
作为产粮区,粮食产量高的同时,化肥的投入量巨大也是不争的事实,经过调查,梨树县的化肥公顷投入量基本在900~1200公斤之间,公顷施吨肥最普遍。如此高的投肥量,对土壤的理化性状产生了严重的破坏作用,对后续的农业生产贻害无穷。
为此,提倡推广测土施肥,精准施肥,多施肥的同时,造成了肥料的巨大浪费,随着投肥量的增大,肥料的利用率递减,效益降低。因此,要从提高肥料利用率角度出发,减少化肥的用量,降低化肥对土壤的损坏作用。
3.3 实施秸秆还田,增加土壤的保水性
由于沙土通透性较好,因此保肥保水能力差,而实施秸秆还田,可以增强保肥保水能力,增强抗旱性能,另一方面,又能增加土壤中多种养分,提升地力。目前“梨树模式”已得到广泛的推广和运用,在培肥地力、保护环境上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3.4 积极抗旱,实现生产自救
当干旱已成常态之际,如何做到抗旱自救是保证农业生产的前提,此时,各级政府应积极协调,在争取外部力量的同时,利用自身的力量,修建抗旱设施,以备发生干旱时,能够及时地投入使用。
作为生产者的农户,当发生干旱时,不能存在等和靠的心理,而错过最佳浇水时期,影响玉米的生长发育,甚至影响最终产量。
3.5 做好相关工作
积极努力做好每个农业项目,展示出项目的示范试验效果,同时利用项目的有效实施,做好农业基础设施工作,增强抵御自然风险的能力。
3.6 适当晚收
近几年由于气候异常,自然灾害较多,致使玉米出苗晚,生育期延迟,相比于前5年,要晚一周左右,因此,晚收是必然的。而适当的晚收能够实现增产、降低水分和提高品质的作用,提高玉米的商品性和价值,增加农民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