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回县旱粮生产现状及发展策略
2019-01-06罗红兵
谢 毅,罗红兵
(1湖南农业大学农学院,长沙410128;2隆回县农业农村局,湖南隆回422200;3湖南省玉米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长沙410128)
旱粮,俗称杂粮,一般指除水稻以外的其他粮食作物,与水稻相比,不需要大量灌溉,主要种植在旱田或坡地,主要有玉米、小麦、红薯、大豆、马铃薯、荞麦、高粱、绿豆、蚕豆等作物[1~3]。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旱粮种植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旱粮是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受城乡居民青睐的农产品,旱粮生产对于保障民生、提高农民经济效益和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有着重要作用[4~6]。
小麦、红薯、玉米等旱粮作物在解决人民温饱问题上曾发挥过至关重要的作用[7]。目前,人们开始追求健康、营养、保健、功能性食品,旱粮因具备上述功能,其占据的消费市场越来越大,拥有的产业开发前景也越来越广阔[8,9]。发展旱粮生产是新时代人们食物结构及消费需求改变的客观要求[10]。正确认识并发展旱粮生产,加强旱粮的多领域科研,促进旱粮作物的合理布局,使旱粮生产和产业化的开发相辅相成,优化粮食种植结构,合理规划粮食种植区域,同时改善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以达到帮助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的[11]。本文立足隆回县的实际情况,就隆回县旱粮生产发展的现状及发展策略进行论述。
1 生产现状
隆回县旱粮主要有玉米、高粱、红薯、马铃薯、大豆、绿豆、花豆等。分春粮和夏秋旱粮两大类,春粮主要有马铃薯、蚕豌豆、荞麦等;夏秋旱粮主要有玉米、红薯、高粱、大豆、绿豆等。
1.1 玉米
玉米,俗称“苞谷”。1990年以前,隆回县玉米的播种面积和总产量都较低。1990年后,大力推广高产优质新品种,玉米产量大幅度提升,1996年产量为2550 kg/hm2。1997年稻谷产生结构性过剩,出现“卖谷难”的现象,农业生产结构急需调整,当地规划大力发展杂交玉米,玉米生产开始恢复性发展,当年种植2953.3 hm2,1992~2018年,玉米种植面积和产量整体呈上升趋势,1992年玉米种植面积仅833.3 hm2,产量0.1175万吨,2013年玉米播种面积6530 hm2,总产2.88万吨,此后三年,玉米面积和产量均处于相对稳定状态,2018年玉米种植面积3998.8 hm2,总产2.5672万吨。
隆回县玉米种植以春玉米为主,夏、秋玉米为辅,以饲料玉米为主要品种,搭配种植甜糯玉米,以旱土和天水田栽培为主,水田为辅。1990~1993年,结合“温饱工程”项目,在海拔800 m以上北面山区示范推广杂交玉米地膜覆盖综合丰产技术(简称地膜玉米)。1990年示范174.3 hm2,产量6771.0 kg/hm2,与露地玉米相比,增产1401.0 kg/hm2。4年累计推广2333.2 hm2,平均增产1425 kg/hm2。该技术获国家级农牧渔业部丰收奖二等奖。1996年隆回县粮油站研究出玉米地膜育苗定向移栽技术,当年在雨山铺镇野塘村示范13.7 hm2,平均产量11 374 kg/hm2,其中0.08 hm2试验田产量12 078.0 kg/hm2,创境内玉米小面积高产纪录。1997年,示范片扩大到雨山铺镇的6个村,示范面积200.3 hm2,平均产量8142 kg/hm2,创境内玉米大面积高产纪录。从1998年开始,结合邵阳市百万亩杂交玉米工程项目,玉米地膜育苗定向移栽技术迅速在境内推广,大幅度提升了玉米生产水平,单产由1995年的1678.5 kg/hm2,增加到2012年的5034 kg/hm2,增加3355.5 kg/hm2。
1.2 豆类
隆回县境内的豆类作物很多,有大豆、绿豆、黑豆、青豆、蚕豆、花豆、豌豆等,种植最多的是大豆,各地均有种植,主要用作加工豆腐和其它豆制品。1949年种植大豆2066.7 hm2,单产480 kg/hm2,总产仅992 t。1949~2012年,大豆年种植面积由873.3 hm2扩大到4080 hm2,年均种植2384 hm2,1996年种植面积最大,为4080 hm2,2011年种植面积最小,873.3 hm2;年均总产量3163 t,最高年份是1999年的7900 t,最低年份是1960年的442 t;平均产量1326.9 kg/hm2,2012年产量最高,为2283.0 kg/hm2,1960年最低,247.5 kg/hm2。1992~2010年大豆种植面积和产量整体呈平稳状态,1992年大豆种植面积1000 hm2,产量5.19万吨,2010~2018年大豆播种面积和产量波动较大,2018年大豆种植面积2204 hm2,总产1.6943万吨。
隆回县北部乡镇和南部周旺等地有利用田塍隙地种豆的习惯。1980年以后,境内实行潜育化稻田双季稻改为豆—稻两熟制,加上少量天水田种豆,出现了部分稻田大豆。旱地大豆除纯种外,横板桥、三阁司等地普遍采取分厢间作套种的方式。
1.3 红薯
红薯,又名番薯、红苕、甘薯等,是仅次于水稻、玉米、马铃薯之后的重要粮食作物。红薯产量一般比较稳定,1949~2012年,隆回县年均种植面积6488.7 hm2,年均总产量2.067万吨,年均单产3184.95 kg/hm2;1959年种植面积最大,10 100 hm2,2011年最小,4373.3 hm2。20世纪50年代,红薯种植面积增加较快,1953年达到7833.3 hm2,1956~1959年,每年的种植面积均超过了6666.7 hm2。20世纪60年代,棉花、辣椒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增加,红薯面积随之减少,年种植面积稳定在6000 hm2左右。年总产量最高的是2006年的3.53万吨,最低的是1954年的0.85万吨,影响产量的主要因素是夏秋旱和生产投入水平。除1956年以外,其余年份平均产量普遍在1500 kg/hm2以上,2012年及以后单产超过了4500 kg/hm2。1992~2018年,红薯种植面积整体呈下降趋势,产量呈增加趋势,1992年红薯种植面积6960 hm2,产量1.5万吨,1992~2017年,红薯种植面积普遍稳定在4666.7 hm2以上,2018年红薯种植面积2679.3 hm2,总产1.8029万吨,种植面积较1992年减少了一半以上,产量增加了0.3029万吨。
1.4 马铃薯
马铃薯,俗称“洋芋”,在我国粮食体系中一直占据着重要位置,是继玉米、水稻之后的重要粮食作物。马铃薯在20世纪70~80年代主要用作口粮,90年代后,马铃薯主要用作蔬菜及饲料。2005~2018年,马铃薯种植面积和产量整体呈下降趋势,2005年马铃薯种植面积3046.7 hm2,产量0.7395万吨,2018年马铃薯种植面积1226.1 hm2,产量0.3763万吨,种植面积较2005年减少了一半以上,产量减少了0.3632万吨。
1.5 其它旱粮作物
其它旱粮作物包括小麦、大麦、燕麦、荞麦、蚕豆、豌豆、绿豆、高粱、穇子等,大多面积较少,产量较低,以传统栽培方式为主。
小麦在20世纪曾得到一定的发展,但现在种植面积很小。大麦在20世纪50年代种植较多,此后种植面积减少。2010年后境内几乎不种植大麦。高粱是继小麦、水稻以及玉米之后的重要粮食农作物。隆回境内1971年开始试种杂交高粱。1974年由于推广杂交高粱,产量达到1755 kg/hm2。2000年隆回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引进两系杂交糯高粱进行示范生产,在石门金利来酒厂建立了200 hm2糯高粱生产基地,当年全县种植糯高粱333.3 hm2,产量达4020 kg/hm2。21世纪后,隆回县境内每年高粱种植面积在133.3 hm2左右。燕麦俗称“野麦子”,栽培历史悠久,是世界各地广泛栽培种植的一种重要粮食兼饲草、饲料作物。20世纪50至70年代种植面积较多,年种植面积为666.7 hm2左右。1980年以后极少种植,由于价格上涨,21世纪在北面山区种植面积逐渐增多。其它杂粮,如绿豆、穇子等旱粮作物,于20世纪70年代在隆回县频临绝迹,80年代又开始种植,90年代以后,作为绿色保健食品开发,市场需求量增大,又扩大了种植面积。20世纪90年代初推广中绿1号,2002年绿豆种植面积110 hm2,单产2865 kg/hm2,2012年种植120 hm2,单产2430 kg/hm2。
2 存在的问题
从整体来看,隆回县旱粮生产发展缓慢,主要因为存在以下问题。
2.1 供大于求,生产成本高
市场因素主要有价格和需求量两个因素。由于多年发展玉米生产,导致近两年玉米库存极大,玉米价格暴跌,北方玉米价格每斤才五、六毛钱,南方玉米价格每斤七至八毛钱,种植玉米没有经济效益,严重挫伤了农民种植玉米的积极性。再加之近几年来养殖业不景气,饲料需求量大大减少,一些玉米种植户生产的玉米销不出去,导致玉米种植面积逐渐减少。
由于北方生产马铃薯机械化程度高,产量高,成本低,销售价格相比南方要低很多,大量北方马铃薯运往南方销售,本地生产的马铃薯价格上不去,生产马铃薯相对效益比北方低很多,也严重影响了本地马铃薯种植积极性,导致马铃薯的种植面积减少。
2.2 春夏雨水多,影响作物品质
农业生产易受自然气候条件的影响,不良自然气候直接影响到旱粮作物的产量及品质。隆回地处湖南中部偏西南,雪峰山脉西南端,东西窄,南北长,南部区域多为丘岗区,北部多为山地,丘陵起伏,山峦叠嶂。受中亚热带气候影响,春夏雨水充沛,秋冬容易出现干旱,春夏雨水多直接影响旱粮作物产量。玉米生长期雨水过多,容易产生病虫害,而秋天干旱,又影响玉米的籽粒饱满,容易导致玉米早衰或枯死,严重影响玉米的产量。冬马铃薯正值夏季雨水多的时候采挖,雨水多,容易导致马铃薯在地里腐烂,采挖的马铃薯也不耐储藏。此外,旱粮作物一些常见病虫害在隆回县也时有发生,如玉米的玉米螟、大斑病、小斑病、锈病等,马铃薯的早疫病、灰斑病、菌核病、蚜虫、食心虫等,红薯的病毒病、叶斑病、软腐病等,这些病虫害严重影响了旱粮作物的产量与品质。
2.3 重视度不够,种植效益低
“农业即是粮食,粮食即是水稻”的观念在湖南人心中根深蒂固。人们通常在土壤肥力条件差且灌溉设施不完善的边角隙地种植旱粮作物,扶持旱粮生产的政策不够完善,用来灌溉的设施、道路等的资金也明显不足。与水稻相比,每年用于引进、筛选、推广旱粮作物新品种的资金明显较少,新、优、多抗性旱粮品种明显短缺,品种更新慢,旱粮生产发展迟缓,这些都导致旱粮生产的产量低、产值低、效益低。
另外,各级政府部门和农业主管部门不重视旱粮生产,通常是到了灾害之年,水稻产量遭受一定损失时才把旱粮生产作为短期的补救措施。因为没有政策及财政支持,市、县级农业局在旱粮生产方面基本无专人负责,在旱粮新品种及新技术的引进、示范、推广方面更是缺乏足够的资金和人力支持,导致旱粮作物新、优品种、先进技术推广慢,科技入户率低。
2.4 缺乏人力支持,机械化程度低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工业化和城镇化速度的加快,大量农村年轻劳动力涌入城市,农村人口急剧减少,特别是劳动力人口减少更快。调查显示,隆回县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占劳动力总人口的65%,在家务工劳动力人口只有35%,而这35%的劳动力人口中绝大多数年龄过大。据统计,在家务农的劳动力中,年龄50岁以下的只占15%,50~60岁的占25%,60~70岁的占40%,70岁以上的占20%。从事旱粮种植的多是一些老弱妇孺,其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劳动能力差,耕种技术跟不上时代。大多数农民只愿耕种一些离家近、灌溉方便的农田,或者是便于机械化耕种的水稻,用于满足自家口粮。有农户将自己的田地租给他人种植,还有一些则直接将田地抛荒,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因为旱粮不便于机械化耕作,且种植效益低,农民耕种旱粮的积极性受劳动力和经济效益的限制,旱粮的种植面积越来越少。
2.5 生产管理滞后
目前,通过多年的新品种引进与推广,大部分旱粮生产已实行良种化生产,但仍有少数地方还是种植本地老品种,导致产量低下。另外,旱粮生产与加工仍然处于一种粗放状态,机械化水平较低。隆回县的旱粮作物大多数种植在山坡上的旱土中,不便于机械化耕种,几乎全是依靠手工耕种收获,所以劳动成本高,劳动效率低,导致农民在种植旱粮时普遍采取粗放型管理,优良品种本来应有的产量水平没有发挥出来。有些地块杂草丛生,有些有严重的病虫害,从而导致毁灭性绝收,这些都严重制约了隆回县旱粮作物产量的提高。
2.6 缺乏加工企业支持
隆回县在旱粮加工转化方面的研究相对缺乏,具有本地特色的旱粮品牌更是稀缺。旱粮种植区域相对分散,由于品种、基础设施的限制,回报率低,缺乏大型加工企业的带动。农民生产的旱粮常常和市场无法形成有效对接,很难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例如,收获的玉米中的一半用于养殖,仅有少数农户生产的旱粮如马铃薯、蚕豆等用作蔬菜食用。农民种旱粮赚不了钱,不能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旱粮生产规模偏小,加工体系不健全,制约着旱粮向产业化迈进。
3 发展策略
3.1 加大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力度
首先,要优化品种布局,引进一批杂粮新品种,分区域进行适应性试验,从中筛选出产量高、品质优、抗性强且适宜本地生长的优良新品种。同时,加大品种及技术的更新力度,努力提高旱粮单产,增加农民收入。目前,隆回县的玉米、红薯、马铃薯等通过新品种推广应用,大幅度提高了产量和品质。应继续做好优良品种的试验示范,找准适合当地发展的新品种,特别是要注重优良品种的推广和应用,提高经济效益。其次,相关部门应加快选用及培养专业知识扎实的技术人员,以更好地促进旱粮生产管理技术的服务及推广,加大对旱粮种植者的技术培训力度,将新技术及时应用到旱粮生产中,从而真正提高旱粮的科学种植管理水平,提高科技兴农的能力。
此外,加强示范点建设,因地制宜做好旱粮作物高产示范点建设,在进行培训和技术推广时,确保农业生产技术普及到田间地头,以确保各地粮农掌握旱粮生产技术。要充分利用农技服务体系,加大旱粮生产技术、加工技术和销售技能的培训,让每个农户至少掌握一门以上实用生产技能,增强致富能力。要加强交流与学习,每年要利用各种展会、学习机会,加强与外界旱粮生产企业的交流,学习他人先进的生产技术,了解掌握市场需求,不断提升生产技能和管理水平,促进旱粮生产健康发展。同时,可将先进的遥感技术、智能化灌溉技术、物联网、测土配方施肥等技术应用于旱粮生产管理,改善和提升现行传统的旱粮生产栽培管理方式。另外,要加强分期播种以及反季节栽培技术的研究,分期播种可以实现分批及分季节采收,而反季节种植通常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
3.2 科学调整种植结构
深入调研市场需求及生产优势,同时对适宜种植旱粮的耕地区域进行调查,搜集各类信息,依据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旱粮区划布局,例如低海拔区域可以发展经济效益较高的荞麦、花豆、燕麦、蚕(豌)豆等,逐渐使其发展为周边城市供货的鲜食旱粮生产基地;中高海拨区域可以种植产量较高的马铃薯、红薯等;对于新开垦的耕地,由于其地力相对较差,可以种植抗旱、省工的豆类作物,幼龄果园冬季可以采取套种马铃薯的栽培模式,既可达到高产的目的,又可以培肥地力,很好地解决了用地和养地的矛盾,从而实现旱粮高产和可持续性发展。
为充分实现土地、气候、劳力、市场等各种资源优势的最好配置,实现旱粮产业的健康发展,必须对旱粮生产进行规模布局。隆回县的地理位置呈北高南低,温度呈北低南高,加上地势呈丘陵、平地等分布特点,将小沙江、麻塘山、虎形山瑶族乡等高海拔地区规划为马铃薯、玉米、红薯等旱粮种植区;将六都寨、七江、金石桥等中部地区规划为玉米、薯类、豆类等旱粮种植区;将桃洪镇、岩口、周旺等南部地区规划为豆类、薯类等旱粮作物种植区。同时,要根据不同的区域条件和产业特点,建立特色旱粮加工企业,完善仓储物流,确定旱粮产业的发展方向,实现旱粮产业的最大效益,促进其有序健康发展。
依据隆回县特色,建立旱粮示范基地,按照区划发展某种旱粮作物,并制定相应的种植模式,可采用一个乡镇(或村)种植一种作物或者一个品种,使其形成一定规模,加大宣传力度,打造本地特色旱粮品牌;另外,还可根据旱粮作物的生长周期及季节适应性,一年之内可进行两或三季的旱粮生产,也可采用间作或套种的模式,进行分批采收,延长旱粮产品供应期,避免大量产品集中上市,影响商品价值和农民的经济效益,也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农忙季节的劳动力短缺的问题。
3.3 加快旱粮产业化生产
首先,统一认识,克服重工轻农或重水稻轻旱粮的思想,改变对旱粮忽冷忽热的态度,结合隆回县实际情况,提升发展旱粮生产的积极性,使土地得到充分利用。针对旱地的土壤瘠薄、保水保肥力弱及基础设施不完善等问题,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大政策支持的力度,引导农民开展旱地、荒坡等的兑换及有偿转包,促进规模化开发,在耕地相对聚集的区域,增加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改善粮食生产基本条件。建设并完善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改善农村的道路状况,使生产资料运得进,旱粮产品运得出,同时应加强农村通讯网络建设,做到广播电视、网络户户通,为后续旱粮的多渠道销售提供便利。总之,相关部门应多方协作,提高对市场信息的敏感度,及时为农户提供可行性建议,实现旱粮生产的机械化、产业化,助其形成“多投入—多产出—高效益—增大投入—扩大再生产”的循环模式。
针对旱粮生产效益普遍较低的问题,政府要制订相应的政策,引导和鼓励务工人员返乡创业,按照相关政策,在财政、信贷等方面给予一定优惠。另外,加强与企业合作,解决农民旱粮的销售问题。只有企业的带动和牵引,才能激发农民种植旱粮作物的积极性,不断推进农业现代化和产业化。
对于有一定规模的种植户或者销售大户,按照相关政策给予适当补贴或奖励,应设立专项经费用于品种的选育和推广,以加快老旧品种的更新。此外,政府要大力扶持农产品加工企业,鼓励加工企业与科研机构的合作,尤其是在旱粮的贮藏保鲜、初加工、深加工及包装技术等方面,实现共赢,从而提高旱粮产品的综合竞争力,促使旱粮增值和农民增收。在旱粮的具体生产过程中,要积极地与以旱粮为主要原料的加工企业、畜牧业等沟通,依照订单式生产,注重旱粮品质的提升,把旱粮的种植基地发展成饲料加工业、畜牧业等的重要原材料采集地,实现了农民和相关企业共赢。
3.4 开发特色产品
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人们的食品安全,需从源头抓起,建设绿色、无污染的标准化生产基地是重要手段。要坚持依据扶大、扶强、扶优的政策要求,着力抓好消费需求大、市场前景好、经济效益高的农产品的深精加工。要搞好绿色、无公害和有机农产品的品牌创建,发挥品牌效应,提升市场美誉度。要鼓励和支持旱粮生产企业努力创建市级、省级和国家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扩大生产经营,规范企业管理,确保规模发展。要培植农产品加工品牌,创建一批省级、国家级知名品牌。要结合旱粮的产品特性,开发消费者喜欢,发展势头良好的旱粮产品。要开发一批旱粮营养型早餐产品,做到食用方便,价格适中,营养丰富。利用旱粮制作粮果、休闲食品,使旱粮制品成为消费品市场的主打产品,实现旱粮的粮食功能向经济功能快速转变,成为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加强与高等院校的合作,输送培养和引进一批从事旱粮产品加工的专业技术人才,加强新产品的研发,开发一批具有隆回县地域特色的旱粮产品。另外,相关部门应扶持一批竞争力强、带动性强的大型企业,以促进旱粮产业的现代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加工企业应着力推出具有隆回县特色的品牌,争创国内名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