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痘流行特点和症状及防控措施
2019-01-06景利芳
景利芳
(山西省畜牧兽医学校 030024)
近几年,鸡痘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且在鸡痘感染过程中,鸡群病程延长和死亡率不断增加,鸡群病程由以往大约1 个月延长到2 个月,死亡率由原来的5%上升到15%[1]。以往皮肤型多发生在秋季,而现在夏季发病率也很高。
1 流行特点
1.1 病原
病原为鸡痘病毒,其对外界自然因素抵抗力相当强,特别耐干燥。一般消毒药常用浓度大约在10min 内可使其灭活。
1.2 易感鸡只
各种日龄、性别和品种的鸡都能感染,但以雏鸡和育成鸡最常发病。
1.3 传播途径
病鸡脱落和破散的痘痂,是散播鸡痘病毒的主要形式。病毒主要通过损伤的皮肤或黏膜感染。皮肤的感染常因头部、冠和肉垂有外伤侵入病毒而感染发病。黏膜的感染多见于口腔、喉头、气管、食道和眼结膜。蚊子等吸血昆虫,以及体表寄生虫在传播本病中起重要作用。
1.4 流行季节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夏秋季多发生皮肤型鸡痘,冬季以黏膜型鸡痘为主。
1.5 应激因素
某些不良环境因素,如饲养密度大、阴暗、潮湿、通风不良、体外寄生虫、啄癖或外伤、饲养管理不良、维生素缺乏等,可使鸡痘加速发生或加重病情,如有慢性呼吸道病、传染性鼻炎等并发感染,可造成死亡率增大。
2 临床症状
鸡痘根据临床症状的不同可分为皮肤型、黏膜型、混合型和败血型4 种。
2.1 皮肤型
特征是在鸡冠、肉髯、眼睑、喙角、泄殖腔周围、翼下、腹部及腿等身体无毛或毛稀少的部位出现结节性病变,呈黄色或灰黄色、凹凸不平的干硬结节。有时痘疹很多,互相融合,形成棕褐色干燥、粗糙的较大的疣状结节。
皮肤型鸡痘一般比较轻微,很少出现全身性症状,多呈良性经过而预后良好。但产蛋鸡引起产蛋量明显下降,甚者完全停产。
2.2 黏膜型
又称白喉型,主要在口腔、食道或咽喉、气管等黏膜表面形成溃疡或白喉样黄白色病变,并伴有鼻炎样症状。初为鼻炎症状,后由坏死的黏膜组织和炎性渗出物凝固而成的黄白色干酪样假膜,覆盖在黏膜表面。随着病情的发展,假膜逐渐扩大和增厚,阻塞在口腔和咽喉部位,使病鸡常常张口呼吸,甚至窒息死亡,严重的病死率可达50%。
2.3 混合型
有些鸡只可同时发生皮肤型和黏膜型鸡痘,该类型病情严重,死亡率较高。
2.4 败血型
该型临床上很少见,是以全身重度症状开始,继而发生肠炎,有时会迅速死亡[2]。
3 防控措施
对于鸡痘的防控,要严格遵循“防重于治”的原则。
3.1 生物安全措施
加强饲养管理,保持良好的环境卫生,定期驱虫和消灭吸血昆虫,做好鸡舍和用具的清洁消毒。在鸡舍内安装纱窗、纱门等,避免苍蝇及蚊虫入侵到鸡舍而传播病毒。及时清理鸡舍周围的杂草、去除污水,使蚊虫没有滋生、藏身之处。改善鸡舍内部的饲养环境,即饲养密度合适,防止潮湿、注意通风、防止寄生虫、营养合理等,以减少各种应激,能有效预防鸡痘的发生[1]。
3.2 预防接种
目前预防鸡痘最有效的方法是免疫接种,且使用最广泛的疫苗是鸡痘鹌鹑化弱毒疫苗。疫苗的稀释浓度要合适,不可偏小,目前接种剂量应按说明量加倍,使用专用刺种针(目前已有鸡痘疫苗连续接种器)蘸取稀释的疫苗,在鸡翅膀内侧无血管处皮下刺种。首次免疫在 10~20 日龄,最早可在 7~10 日龄免疫;第二次免疫应在鸡群开产前(120~140 日龄)进行。刺种时疫苗瓶内液体应没过刺种针槽,刺种针从瓶内移出后需立即刺种,不得在瓶外停留,以免疫苗液滑落剂量不足;接种时刺种针不得触碰羽毛,以免污染疫苗瓶和刺种针,要及时除去刺种针上的羽毛,以确保免疫剂量准确;疫苗应现配现用,并在2h (最好40min) 内用完;刺种后7~10d 检查刺种部位,7d左右剌种部位有痘肿、水疱及结痂,说明免疫成功[3]。
3.3 治疗
目前针对本病尚无特效药物,主要采用对症疗法,以减轻病鸡的症状和防止并发症。
对皮肤型鸡痘用镊子清理掉皮肤上的厚痂,然后用碘甘油或碘酊涂擦患处[3]。发生黏膜型鸡痘,发现张口呼吸的鸡只立即用小镊子剥离喉头或气管黏膜上的伪膜,防止窒息死亡,接着使用1%高锰酸钾溶液冲洗,最后涂抹鱼肝油、碘甘油等。同时配合药物治疗。据报道注射土霉素盐酸盐对鸡痘有一定疗效[1]。
中药治疗方:黄芪多糖散拌料,主要成分为黄芪多糖等,连续使用3~5d 有效果;饮水投服含板蓝根、大青叶、连翘的中药制剂和抗生素,减轻病鸡的症状,防止细菌继发感染;新鲜鱼腥草切碎让鸡自由采食6d[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