禽病毒性肝炎分析诊断和防控方案
2019-01-06李冰
李冰
(吉林省通榆县动物检疫站 137200)
1 火鸡病毒性肝炎
火鸡病毒性肝炎是5 周龄雏火鸡常发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和亚临床性疾病。该病分布广泛,在某些地区很常见,发病率可高达100%。
1.1 病原
根据报道,从有典型病变的雏火鸡分离到类小核糖核酸病毒,但其病原作用机制尚未得到最终确认。该致病性病毒的分类也未确定。从肝脏和多种其他组织,如胰腺、脾脏和肾脏及粪便中很容易分离出该病毒。但从日龄较大的禽分离病毒难度很大。该病毒在5~7 日龄鸡胚或火鸡胚的卵黄囊上很容易生长。病毒具有耐热性;对乙醚、苯酚和克辽林有抵抗力,但对福尔马林无抵抗力;对高pH 敏感,对低pH 不敏感。
1.2 临床表现
该病常呈亚临床性,只有在应激反应时才表现症状。病禽表现有发育不良、消瘦。发病率和死亡率随应激反应的程度不同而不同。5 周龄以下雏火鸡,发病率达到100%,死亡率10%~25%。种火鸡群可表现有产蛋率、受精率和孵化率下降。
1.3 病理变化
大体病变主要集中在肝脏和胰脏。肝脏坏死灶直径可达1~3mm,也可能出现融合。可见有出血和充血区,变性一般不明显。肝脏偶尔也会呈现广泛性的胆汁黄染。肝脏病变与一些细菌性感染很相像,尤其是沙门氏菌、多杀性巴氏杆菌或大肠埃希菌,与禽腺病毒Ⅰ群和Ⅱ群及呼肠孤病毒感染也很类似。胰脏常呈现相对较大的、环状、灰色变性灶。亚临床型病例很少见有病变,肝脏很少见有明显出血和充血,3~4 周内病变组织可恢复正常。
1.4 诊断
沙门氏菌和其他细菌感染引起的肝脏坏死灶,容易与病毒性肝炎相混淆。通过适宜的培养技术可以鉴别细菌性感染。肝脏病变与组织滴虫病相似,但火鸡病毒性肝炎没有盲肠病变,这有助于鉴别这两种疾病。组织滴虫病需要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或分别进行病原鉴别。
1.5 防治
目前该病没有治疗方法。细菌继发感染似乎并不重要,但如果有则应针对特定病原进行治疗。虽然康复禽具有抵抗再次感染的能力,但尚未检测到中和抗体。良好的卫生条件有利于预防病原体的传播。
2 鸭病毒性肝炎
2.1 疾病概述
鸭病毒性肝炎是雏鸭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病毒病,其特征是潜伏期短、发病急、致死率高及特征性的肝脏病变。该病对世界养鸭地区有重要经济意义。目前,已从患病雏鸭体内分离出3 种不同的鸭肝炎病毒(DHV)。已报道过绿头鸭自然暴发DHVⅠ型感染;在雏鹅、雏火鸡、雏雉鸡、鹌鹑和珍珠鸡,已经复制出DHVⅠ型感染。已报道疣鼻栖鸭(俗称番鸭)感染DHVⅠ型可引起胰腺炎和脑炎。引起雏鸭肝炎的病毒不应与鸭肝炎病毒B 型相混淆,后者是成年鸭的一种嗜肝DNA 病毒。
2.2 病原
最早描述的、流行最为广泛的、致病力最强的DHVⅠ型病毒,原先曾被认为是一种肠病毒,但现在认为是属于小核糖核酸病毒科一个尚未分类的成员。该病毒在鸡胚和鸭胚中很容易繁殖,不产生血凝素。田间试验证明,DHVⅠ型不会经蛋传播。通过肠外或口服接种感染组织,可以试验性传播该病。已经确认与典型DHVⅠ型不同的病毒也是雏鸭发生肝炎的病原。DHVⅡ型被分类为一种星状病毒,且在实验室条件下很难繁殖;DHVⅢ型也是一种星状病毒,但在抗原性上明显不同于DHVⅡ型,可在鸭胚胎(非鸡胚)中繁殖。
2.3 临床表现
Ⅰ型的潜伏期为18~48h。感染雏鸭出现昏睡、共济失调、阵发性划水、几分钟内死亡、特征性的角弓反张等症状。虽然成年鸭也可传染,但尚未发现7 周龄以上鸭会出现临床症状。雏鸭的致死率可高达95%。实际上所有的死亡都发生在症状后1 周内。DHVⅡ型感染的临床病程与DHVⅠ型类似,且可发生在免疫过DHVⅠ型疫苗的雏鸭。DHVⅢ型感染也可发生于免疫过DHVⅠ型疫苗的雏鸭。DHVⅢ型感染的临床症状不严重,死亡率很少超过30%。
2.4 病理变化
全部3 种类型DHV 造成的病变相似。肝脏肿大,表面有出血点,直径达1cm。脾脏也可见肿大并呈斑驳状。肾脏可见肿胀,血管充血。
2.5 诊断
通过病史和病变可作出初步诊断。发生突然、传播快速、病程短及特征性的肝脏病变都强烈提示鸭病毒性肝炎。Ⅰ型病毒能通过鸭胚、1 日龄雏鸭或鸭胚胎肝细胞进行分离,但用鸡胚分离不太容易。病毒鉴定可采用特异性抗血清中和试验,也可接种易感雏鸭或免疫雏鸭,采用RT-PCR 鉴定Ⅰ型病毒。DHVⅡ型和DHVⅢ型病毒不能被Ⅰ型抗血清中和。
2.6 预治
预防措施主要是实施严格的隔离,特别在最初5 周龄期间。应当避免接触野生水禽。据报道,鼠是该病毒的贮存宿主,应控制鼠害。用Ⅰ型、Ⅱ型和Ⅲ型病毒制备的弱毒活疫苗,免疫种鸭可提供非胃肠道(母源)免疫力,有效降低雏鸭死亡率。可在种鸭颈部皮下接种Ⅰ型病毒疫苗,接种时间分别为16 周、20 周和24 周龄,随后的整个产蛋期每12 周接种1次。为使雏鸭获得被动保护力,建议进行3 次免疫接种。使用DHVⅠ型灭活疫苗,这种灭活苗主要用于DHVⅠ型弱毒疫苗免疫后的种鸭。开产前肌内注射灭活疫苗1 次,即可在整个产蛋期为子代雏鸭提供被动免疫。也可用鸡胚源Ⅰ型弱毒疫苗对Ⅰ型病毒易感雏鸭(未免疫种鸭的子代)进行早期免疫接种。1日龄雏鸭可皮下注射或鸭掌刺种1 次该苗。免疫后3~4d 雏鸭可迅速产生主动免疫力。发病初期颈部皮下注射用超免鸡所产蛋制备的抗Ⅰ型病毒抗体是一种有效的群体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