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围手术期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和护理
2019-01-05张学欣
张学欣
(北华大学附属医院,吉林吉林 132011)
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是骨科大手术后一种常见的并发症,血液在深静脉腔内凝结异常,对静脉血管造成阻碍,导致静脉血管产生回流障碍,从而使患者下肢出现一系列由栓子堵塞产生的肿胀、疼痛等临床症状。由于严重创伤造成的多发性骨折现象的增多,置换髋关节、膝关节之类的大手术每年也都在增加,下肢深静脉血栓并发症也逐年递增。下肢深静脉血栓可能会导致远期深静脉功能不全,甚至会引发致命的肺栓塞、脑栓塞,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健康和生活。因此对围手术期患者进行DVT的预防和护理意义重大,提前预防、尽早发现、及时正确地处理,是应对该病毒的关键。该文主要通过对该院2016年6月—2018年6月收治的30例患者采取2种不同的预防与护理,对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与护理进行探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次探究选取了30例在该院骨科收治的盆骨骨折或下肢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该次探究要求并且同意参与该次探究。将所有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15例患者,在观察组中,有9例是男性患者,6例是女性患者;在对照组中,有8例是男性患者,7例是女性患者。两组患者年龄均在50~70岁之间,病情无太大差异。
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年龄均不小于18岁;患者除了盆骨骨折或下肢骨折无其他病情;患者本人及家属知情并且同意该次探究。排除标准:在手术前已经患有DVT者;肝肾功能方面严重不全者;凝血功能方面有障碍者;精神方面患有或曾经患有疾病者。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一般的预防和护理措施,对观察组在常规预防和护理的基础上,对其进行综合评估,根据实际情况加强预防,制定有针对性的、有效的护理措施。比较两组DVT的形成情况,在术后24 h、术后1周时,两组的Autar评分、患者的满意度、以及健康知识评分情况。
1.3 护理干预措施
对照组在患者入院后,均对其进行常规的临床护理:(1)给患者指导和使用各种医生嘱咐的临床治疗药物,并对患者的所有病情变化进行观察;(2)将患者的患肢进行适度抬高,以促进血液在静脉血管中的回流;(3)及时与患者及家属进行沟通交流;(4)如果糖尿病患者,要对其饮食进行严格控制;(5)围手术期患者严禁烟酒。
观察组患者入院之后,将该组所有患者在对照组所采用的一般预防护理措施的基础上,对一切可能导致患者在围手术期发生DVT的危险因素进行调查,并根据情况制定和实施相应的预防措施,具体对策如下:(1)对患者根据病情和心理及时进行针对性心理疏导,同时向患者及家属宣传与病情相关的知识,以便患者及家属能够更好地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2)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预防护理措施:①术前对患者的患肢按照常规进行固定,为促进静脉回流将患者患肢抬高,以减轻患肢的肿胀;②给予患者指导、鼓励,并协助其适度地进行功能锻炼等;③使患者体内的水电解质保持平衡,及时纠正患者存在的休克情况,避免引起血液高凝,导致DVT的形成。(3)对患者手术后的病情变化进行密切观察:①注意观察患者血氧饱和度的变化情况;②对患者患肢的肿胀程度以及皮肤的颜色变化进行密切观察。
1.4 观察指标
护理满意度的评价方法:按照护士为患者提供的护理服务项目制定调查表,满意度计算方法:调查表1~16项每项满意度分值为:满意3分、较满意2分、不满意0分,将调查表所得分数之和/48×100%。总满意度计算方法:总满意度=满意度+较满意度。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s)描述,采用 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率(%),采用 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两组患者的治疗对比发现,观察组的15例患者中有1例发生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6.7%;对照组的15例患者中有3例发生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20.0%。两组的治疗效果对比显示,观察组在术后24 h、术后1周时,患者的Autar评分与对照组相比明显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术后24 h、术后1周时的Autar评分情况[(±s),分]
表1 两组术后24 h、术后1周时的Autar评分情况[(±s),分]
注:▲表示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 术后24 h 术后1周观察组(n=15)对照组(n=15)(13.15±2.33)▲14.72±2.56(10.69±3.42)▲12.51±3.17
观察组的健康知识得分和满意度评分与对照组相比,均明显高出很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健康知识得分、满意度评分对比情况[(±s),分]
表2 两组患者健康知识得分、满意度评分对比情况[(±s),分]
注:▲表示与常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 健康知识 满意度观察组(n=15)对照组(n=15)(29.87±1.47)▲28.35±1.74(33.12±1.58)▲31.26±2.31
3 讨论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DVT)对患者的工作能力和身体健康具有严重的影响,甚至能够导致患者致残。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是DVT引起的肺栓塞并发症,因未能及时诊断和治疗,导致患者引起肺栓塞后死亡率极高。外科DVT常常不显示症状或症状较轻,未能引起重视而被忽略掉。因此,了解DVT的症状和诱因提高护理人员对DVT的警惕性,对于围手术期患者积极采取预防护理措施,从而使DVT和肺栓塞的发生率大大降低。
下肢DVT症状不够明显,80.0%的患者并产生临床表现,下肢肿胀、疼痛和无法任意活动是DVT的主要症状。DVT的状态主要与血栓的部位、其形成的速度和程度有关,常显示为下肢水肿,严重时皮肤呈现青紫色。急性DVT一般下肢肿胀非常明显,皮肤干燥或有淤点,也可能造成发热。严重时,可以引发动脉痉挛,患者患肢剧烈疼痛、肿胀、股青肿、股白肿,甚至危及肢体和生命。
对于围手术期DVT的诊断虽然有一定的特点和难度,但及时发现并不难,只要对患者的相关体征进行仔细检查,若发现患肢有轻度肿胀、深压腓肠肌时疼痛或Homan征(患肢足背屈时诱发腓肠肌疼痛),则说明患者可能发生DVT,需进一步检查。
在该次研究中,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对其进行综合评估,根据实际情况加强预防,制定有针对性的、有效的护理措施,使患者及家属能够了解更多与之相关的知识,使其能够从日常生活中对其进行预防和护理,从而更好地配合治疗。在观察组的15例患者中有1例发生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6.7%;而对照组的15例患者中则有3例发生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20.0%。并且两组的治疗效果对比显示,观察组在术后24 h、术后1周时,患者的Autar评分与对照组相比明显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该次研究表明,对骨折围手术期患者采取有针对性、有效的预防护理措施非常重要,它不仅可以对DVT的形成进行很好地预防,还能够提高患者对医护人员的满意程度,缓解医患关系。根据探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患者满意程度和健康知识评分均比对照组高出很多,针对性的预防护理能够使患者及家属更好地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从而提高患者的治愈率。此外,及时给卧床患者更换体位,可以促进患者的血液循环,防止患者血液流速减慢,导致DVT的形成。
综上所述,给骨科围手术患者进行针对性的预防护理,可以使DVT的发生率降低很多,提高患者的恢复速度,减少住院时间,同时也可以使医护人员获得更高的护理评价,减轻患者的痛苦。增强对骨科围手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的重视,可以大大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向患者及家属宣传与病情相关的知识,既可以缓解医护人员的工作压力,还能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意义重大,应当大力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