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迎得春来非自足 百花千卉共芬芳
——从紫砂“迎春壶”看材料与设计

2019-01-05陈相序

江苏陶瓷 2018年6期
关键词:迎春花迎春紫砂壶

陈相序

(宜兴 214221)

设计,是一种把思想通过合理的途径,用合适的形式传达出来的过程。创新设计,建构在“自由想象”与“现实可能”之间,无边无际的灵感依赖于人类长久以来形成的思维态势,是在一定的文化氛围熏陶下积淀而成的。即使面对的事物相同,各人所产生的思想也未必相同。就像莎士比亚所言,“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设计亦是如此。

乍暖还寒之时,偶遇路边石缝中的一丛迎春花,星星点点的花朵虽不起眼,却在寒风中傲然挺立。自古以来,歌颂梅花傲霜斗雪的诗词不在少数,相比铁骨铮铮、枝桠坚硬的梅花,迎春花这种枝长纤细、婀娜多姿的小型灌木,能在冰天雪地中一展芳姿,颇让人称奇。“迎得春来非自足,百花千卉共芬芳。”如此看来,迎春花看似柔弱,实则坚韧,刚柔之度在它身上展现得淋漓尽致。石缝中点滴鹅黄激发出的天马行空,需要一个载体让无形的思想通过有形的方式呈现给大众。从思想层面来说,设计没有边界,但从实际出发,设计又没有无限的自由,两者不相矛盾,在这其中,材料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如若寻找到合适的材料作为设计的依托,必定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谁将百炼钢?化为绕指柔。”要说最能体现迎春花刚柔之道的材料,莫过于紫砂泥。紫砂泥质地细腻柔韧,可塑性很强,可以塑造成任何器物与自然生物的样子,让其既千姿百态又稳重端庄。从矿层开采出来的紫砂泥,外形如同块状岩石,经过长时间的风化,待泥块松散至小块时进行筛选,加水调和、捶打成“熟泥”。紫砂泥在烧制的过程中,能够形成独特的双重气孔结构,因其材料的特殊性,使之具有文人墨客、玩壶人、普通用户赞美的各种优点。一把壶的成型,溯其本源,从坚固的矿石开始,历经风化捶打为泥,融合设计与思想,加之几百年来匠人们不断探索、不断完善的独特全手工成型手法,经过上千度的窑火淬炼,完美诠释了“刚与柔”的含义。

古往今来,文人墨客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而紫砂匠人们通过一拍一打、一锤一捏,将自己的思想与灵感注入紫玉金砂中。古朴的紫砂器皿,静静地诉说着属于他们的故事。紫砂壶的灵魂,在于其思想;紫砂壶的气质,在于其精、气、神。成就一把好壶要注重其思想、设计、取材、制作、烧成、使用这几大要素。确立了思想与材质,开始具体的设计取材和制作。“迎春壶”(见图 1)的设计定位质朴、明丽、积极、开朗,因此在取材上深浅明暗搭配,在器型上要便于把玩,在使用上要酣畅淋漓。

图1 迎春壶

按此定位,“迎春壶”的造型是基于传统的创新,主体选用上乘的原矿紫泥,色泽浑厚、莹润如玉;壶身线条圆润流畅,棱角之处皆柔和过渡,彰显花之柔美;壶把、壶嘴运用粗线条,给人沉稳大气之感,壶嘴微微弯曲,就视觉而言,似迎春花随意弯曲的枝蔓;浑圆的壶钮与饱满的壶身相呼应。整把壶有曲、有弧、有正,点、线、面过渡自然,端庄却又不失活力。一把壶的成型,装饰过程同样是关键的步骤,不同泥料的配比、不同颜色的搭配,会因为矿泥本身不同的属性而产生不一样的效果,每一次的创作都是一次新的探索、新的尝试。“迎春壶”装饰部分选用由段泥调制的鹅黄色,将迎春花呈现得栩栩如生,点缀上红泥制作的丝丝花蕊,平添了几分灵气,让原本深沉的紫砂壶变得明亮又生机勃勃。深浅不一的泥条,层层叠叠的花瓣,迎春花枝从壶身延伸到壶盖,纤细婉转、生动逼真,仿佛恰巧一阵风吹过,曼妙的迎春花枝条在迎风飞舞,飘逸自在。壶身寓意坚硬的石块,顽强的迎春花总能在缝隙中找寻到生命的阳光,不畏严寒、不择风土,绚烂绽放。

紫砂壶作为泡茶器皿,要考虑的不仅仅是造型与美观,更要考虑其实用性。紫砂壶同时作为艺术品和收藏品,设计中一定要考虑把玩的属性。一把实用的紫砂壶,容量要适中,不仅投茶要方便,茶叶在壶中也要充分使其舒展,出水时更要流畅,另外也要拿捏方便、舒适,便于把玩。壶把、壶盖设计符合人体力学功能,提壶倒茶轻巧舒适贴体,出水流畅的同时保证壶不烫手。无论是单手握壶,还是提壶倒茶,“迎春壶”总能给使用者以舒适的手感。

儒家有“刚健有为,自强不息”之说,道家讲究“致虚极,守静笃”,迎春花与紫砂泥的结合,折射出关于“刚”与“柔”的思考。独一无二的紫砂材质,赋予了“迎春壶”独特的质感,“迎春壶”的创作思想、全手工制作中人和泥的高度磨合和融合,以及在使用和把玩中人、壶、茶、水的相互滋润,这又是怎样的一种情感。紫砂壶用得久了,浸润了用壶人对茶的喜好与执念,原本的泥胎也沾染上了茶的灵气,茗韵入骨。

猜你喜欢

迎春花迎春紫砂壶
迎春
此时无声胜有声——论紫砂壶“谦德提梁”的创作
大巧若拙,大拙至美——浅谈紫砂壶“供春”的传承与创新
论紫砂壶“洞天福地”的创作
紫砂壶的自然意趣——紫砂壶“怡情”创作漫谈
迎春花开( 连载一)
何迎春
迎春花
让我们携手迎春
迎春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