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俞国良制的紫砂“红大传炉壶”考析民国紫砂壶的工艺特征
2019-01-05冯群星
冯群星
(宜兴 214221)
清末至民国初期,宜兴紫砂壶又一次复兴。一批商业经营者入主宜兴紫砂壶的生产,他们在上海、宜兴、无锡、天津、杭州等地开设专门店,其中著名的公司商号有:陈鼎和、铁画轩、吴德胜、利用公司、毛顺兴等。他们在宜兴定制紫砂壶,并聘用名艺人制作,宜兴紫砂壶不仅销往国内各大城市,还远销日本、东南亚等地区以及欧美。此时期紫砂壶的壶式多沿袭清代,新创的壶式并不多,当时所重是刻画装饰。刻画纹饰盛行摹刻名画、不同书体的书法、碑板、青铜器铭文、砖瓦古陶文等,素材来自《金石索》等古彝器及石刻拓本和《芥子园画谱》之类的出版物[1]。民国时期著名的壶艺人有俞国良、程寿珍、宝琴、谭伯章、陈光明、冯桂林、沈孝陆、江案卿、裴石民、吴云根、王银春、朱可心等。他们的技艺精妙,善于仿古,作品很多,有的紫砂壶作品在国际博览会上获奖,是民国时期紫砂壶复兴的中坚力量,为宜兴紫砂壶技艺的承传发现做出了历史的贡献[2]。这款紫砂“红大传炉壶”(见图1)就是民国时期俞国良的代表作品,也是宜兴朱泥器中最好的一件,盖钤印“国良”,底部印“江苏全省物品展览会特等奖状,俞国良,民国六年,时年六十四”。
图1 红大传炉壶
1 紫砂“红大传炉壶”的造型
俞国良,原名祖琳,生于1874年,卒于1939年,他的祖籍是无锡锡山。俞国良所制壶器多钤“锡山俞氏”印,他制作的这款紫砂“红大传炉壶”首先以颜色出奇制胜,此壶取材最佳之大红袍泥,烧成火候也恰到好处,故色泽朱红、光彩鉴人、肌理滋润、明朗而不俗。第二,壶器的制作精巧,大体上方圆互济、肌骨亭匀,如婷婷少女秀韵超群。老子曰:“大象无形,大巧不工”。制壶和赏壶都极其讲究,到了极致就是看其气度,观其神韵。紫砂“红大传炉壶”的造型有着青铜器般的威严与稳重,它古朴典雅,曲线强劲有力,浑厚端正。紫砂“红大传炉壶”是方中有圆、圆中寓方的典范,要想做得比例恰当、珠圆玉润、骨肉亭均实属不易。细看,壶盖上隆,中设提钮,短颈、鼓腹,下设四乳丁足,前侧流嘴呈三弯式,后设圆把。紫砂“红大传炉壶”方中有圆、挺匀有力,乃壶中佳作。第三,紫砂“红大传炉壶”作为1937年,为俞国良之最佳传器,也是宜兴朱泥器中的罕见者。
2 紫砂“红大传炉壶”的文化背景
紫砂“红大传炉壶”名字的由来,考析之中发现了颇有几分神话色彩。首先,“传炉”的造型就是古代神话中的道家炼丹所用之炉。以紫砂“红大传炉壶”仿传炉之型,具有延年益寿的寓意。其次,古时还有“金殿传胪(炉)”的说法,“胪”有陈列的意思,“传胪”就是依次唱名传呼,让官员们依次进殿晋见皇帝。而今,我们从平常的眼光和角度来看,民国时期俞国良制作的这款紫砂“红大传炉壶”的身筒加上四足,看起来倒是有点像青铜器型的味道,但是壶器为朱红色,使壶器多了一分清丽,少了一份老气。
3 结论
民国时期俞国良制作的这款紫砂“红大传炉壶”整体风格雅致、式度端庄,隐约中有一股古风神韵,此壶堪称佳作。俞国良制作的同款“传炉壶”造型曾经参加过1927年巴拿马国际赛会和1932年芝加哥博览会,并获得殊荣,可见这种造型的成功之处。考析古人的紫砂壶作品,为现当代的紫砂制作注入了深刻的文化“血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