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历史博物馆:不以人为的方式混淆代际差
2019-01-05邹勋
“这座建筑的本身正是上海历史博物馆最大、最有价值的展品,具有特殊的文化意义。”
上海历史博物馆,原上海跑马总会大楼,之后相继被用作上海博物馆、上海图书馆和上海美术馆,是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及优秀历史建筑,亦是上海重要的文化场所和城市地标。项目总建筑面积为 23 000 m2,展陈面积9 800 m2,分为东、西2 幢楼和开放式的庭院,东楼 4 层,局部 5 层;西楼 3 层,中庭地下室 1 层;其中西楼具备多种公众服务功能,如专题展览厅、学术报告厅等;东楼以陈列为主,每一层展馆的主题不同,目前共陈列展示文物约1 100余件/套,其中80%为首次展出。在邹勋看来,上海城市发展之路是中国城市历史发展缩影的特别篇章,上海历史博物馆恰是此段历程的见证者。
前世今生:展现城市发展重要节点
1925 年跑马总会沿着西面黄陂北路上建起了一排红房子,一楼作为马厩(也就是马棚),二楼作为办公场所,即为最早的跑马厅。随着跑马活动得愈发兴盛,跑马会活动场地不断扩建,1926 年,上海跑马总会决定在跑马厅的西北角(今黄浦区南京西路、黄陂南路路口)建造一幢大楼,成立高级俱乐部,供跑马总会会员享乐。
上海历史博物馆夜景
建筑于1933 年完工,为 5 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包括会员俱乐部和来宾看台 2 部分,整个造型由褐色面砖与石块交砌而成,底部为花冈石饰贴。建筑占地 8 900 m2,建筑面积为21 000 m2,髙 4 层,建筑外表风格为古典主义构图,具折衷主义特色。楼外立面用深咖啡色的面砖和石块交织砌筑。西边有贯通二、三层的塔什干式柱廊。西北端是高53.3m高耸的大钟楼,钟楼最上部是 4 面三角形坡形顶,顶与大钟之间是瞭望台。钟楼 4 面镶装有圆形直径 3.3m的大钟,钟面上的数字为罗马文,气势壮观。 1925 年、1930 年、1935 年,大楼的南面建造了具有英国早期近代建筑风格的红砖墙的二层房子,直连到今武胜路口。
解放后,此建筑成为各种政治、文化的活动场所,见证了上海各个阶段的风貌。1952 年此建筑被用作上海博物馆和上海图书馆的馆址,1959 年上海博物馆他迁,1997 年上海图书馆撤出,于原址上建造上海大剧院。2000 年上海美术馆东迁而来,落户于此。2012 年上海美术馆迁出,该建筑自此闲置。
2015 年,上海院承接此建筑的修缮改造工作,历经 3 年,最终形成以上海元代水闸遗址博物馆和上海崧泽遗址博物馆两座遗址博物馆为基础,结合上海历史博物馆和上海革命历史博物馆组合而成的新形象。上海历史博物馆是一座综合反映上海城市历史发展的地志性博物馆,留存着城市发展中重要的文化信息,也承载着几代上海人的记忆,如今又成为了上海文化的新地标。
话古谈今:呈现上海丰富历史截面
历史保护建筑的改造不仅注重使用功能的完善,更重要的是对其历史意义的挖掘,使其更新成为既具现代实用功能又含历史文化韵味的建筑,作为遵循“以城市史为脉络,以革命史为重点”原则的上海历史博物馆更是如此。
在谈到上海历史博物馆的修缮改造时,邹勋表示其特点主要有 3 点。一是在同一建筑上展示不同时期的历史断面。不同于用物化的证据或者声、光、电等抽象表现手法来展示历史痕迹,建筑更新过程中为了呼应历史博物馆的主题,选择通过精心勘察和查证资料,重新挖掘出被覆盖的立面痕迹使其暴露出来并用积极的方式展示出来。例如连接建筑东西2 幢楼的庭院在解放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封闭的,在这次改造过程中就选择运用适合的方式将其开放,成为新的展示平台。伫立于三四楼自动扶梯及大楼梯旁边的红釉墙面正是当年跑马厅的红色房子的一部分,周围的水刷式外墙实为当年跑马会时的外廊。
上海历史博物馆实景图
二是需要尊重每一次改造痕迹,慎重地对待不同时间的痕迹。上海历史博物馆的每一次改造都施加了当年那个时期最顶尖建筑师的思考,体现出不同时代人的建筑智慧。例如建造美术馆时加建的大楼梯,仿马头的栏杆,正是这些时间痕迹赋予了建筑一层又一层的文化底蕴,最终沉淀为上海的一项地标性建筑。
三是认识到好的保护并非是一成不变,而是需要以更加积极的态度进行保护。争取有这样的眼界、水平和资格与原来的设计者站在同一个高度去对话,将自己想象成为当时的设计者,设想如何满足当下的功能需求,如此既融合了当时当地的回忆,凸显了不同时代的特色,又满足了当代人的需求。比如通过地下室的设计方法以最小程度影响立面设施的方式达到机组设备存放及必要安全疏散通道的要求。
邹勋强调,在历史保护建筑的修缮改造过程中,要时刻铭记不要以人为的方式混淆代际差。消弭代际差或许反而会损害文化本身的价值,不利于大众对其的欣赏与理解。通过对现代技术地应用,融合已有建筑痕迹,去呼应当时的设计理念。恢复建筑原样向来不是最好的保护方式,用现代的设计手法尽可能在满足保护的情况下尽可能得满足当代人需求不失为历史保护建筑的保护方向之一。
继古开今:凸显城市更新功能元素
历史保护建筑的修缮改造过程向来不是简单易操作的,这其中,对于建筑本身的清晰认识必不可少。在邹勋看来,每个年代都有自己的独特魅力及相应技术,通过应用符合时代的技术及材料在建筑上加盖时代印章,体现此时此刻的建筑思考是城市更新过程中不可忽略的一大原则。
因上海历史博物馆所处地段、建筑性质、价值的重要性,其修缮改造工程得到了上海市政府的重点关注及大力支持,大幅推动了工程建设的进度与完成度。就上海历史博物馆的修缮改造过程工作难点而言,邹勋表示重点在于找到一个高标准的市级公共设施和历史保护近代文物之间的平衡点。不过就最终完成效果而言,邹勋认为还存有三大遗憾:一是因为工期原因,修缮细节有待提高;二是部分工作人员对保护建筑的理解不够,对文物工程的特殊性的认识有待提高;三是对老工匠、老手艺人作法的传承度不够完整。
不同于新建建筑,历史保护建筑的修缮改造更加复杂,具有更多的限定性因素,由此格外强调设计师的前期经验准备。邹勋认为过往的项目工作经验帮助他积累了关于文物建筑常用的材料、修复手法、评估建筑等多方面的知识,从而加深了他对相关工程的认知度及理解力,提高了设计水平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存量时代到来的当下,对于已有建筑的修缮改造逐渐成为设计师们的工作重点,从人文思考出发,以严谨科学谨慎的工作精神落实设计方案,为城市更新进程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