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猪圆环病毒病流行与防控

2019-01-05吴文斌

中国畜禽种业 2019年1期
关键词:周龄圆环断奶

吴文斌

(云南省丽江市程海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674202)

猪圆环病毒病又称猪断奶后多系统衰竭综合征,是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之后新发现的猪的重要传染病。该病于1991年首次报道于加拿大,目前已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1]。本病主要感染5~16周龄的猪,主要临床症状为仔猪先天性震颤、断奶猪消瘦、呼吸急促、咳喘,黄疸,腹泻,贫血等,给猪场带来巨大经济损失。因此,对该病的流行与防控应引起兽医工作者的足够重视。

1 病原学

本病是由猪圆环病毒(PCV)引起的传染病。该病毒属于圆环病毒科圆环病毒属,病毒粒子直径为14~25nm,是目前已知的最小的动物病毒之一,无囊膜,呈20面体对称,基因组为单股环状DNA[2]。猪圆环病毒可抵抗高温(56℃和70℃)、酸性环境(pH3)或氯仿,但对苯酚、氢氧化钠、季胺类化合物和氧化剂等较为敏感。

2 流行特点

猪是该病毒的易感动物,各种年龄、不同性别的猪均可感染,尤其是5~16周龄的猪更为易感,一般在断奶后2~3d到1周开始发病,发病率为30%~50%。本病传染源广泛,病毒可随粪便,鼻腔分泌物排出体外,经消化道感染健康猪只,引起病毒在不同猪个体之间进行传播。有报道从流产猪和死胎中检测到猪圆环病毒,可能存在胎盘垂直感染。通风不良、饲养条件差、饲养密度高、不同日龄的猪混养等会使病情恶化[3]。

3 临床症状

该病发病为6~16周龄的仔猪,8~12周龄较为多发。发病初期,病猪发热,被毛无光泽,消化功能降低而出现食欲不振,进行性消瘦,精神沉郁,皮肤苍白,嗜睡,呼吸加快或呼吸困难,持续性或间歇性腹泻。随着病程的进程发生进行性消瘦,腹股沟淋巴结肿大。有个别病例出现眼睑水肿、眼睛分泌物增多、可视黏膜黄疸、中枢神经系统紊乱,也有的病猪出现皮炎和肾病综合症。

4 疾病诊断

依据流行特点和临诊症状本病可进行初诊,确诊需依靠实验室相关技术。取死亡猪的肺脏、淋巴结、肾脏、血清等作为病原的分离材料,制成组织匀浆,氯仿处理后,接种于无病毒和无支原体污染的PK15细胞,同时利用氨基葡萄糖处理细胞,以促进病毒增值。可采用PCR、间接免疫荧光试验、原位核酸杂交、间接免疫过氧化物酶试验等直接检测病料中的病毒核酸或抗原。

5 疾病的综合防控

本病发生特点是猪群一旦侵入猪圆环病毒就可能增加其他病原协同感染的几率,最终导致临床发病。因此,本病防控的同时要加强对其他传染病的控制。在加强兽医防疫卫生和饲养管理措施的情况下,进行圆环病毒疫苗免疫预防是预防本病的有效手段,一般在仔猪出生10~15d内,接种猪圆环病毒2型灭活疫苗。同时,坚持全进全出,严格执行生物安全措施,实行封闭性管理,外进货物和车辆要消毒。由于猪场一旦感染本病,控制和净化消灭病毒十分困难,一旦发现本病要及时有效的隔离,并加强消毒,尽可能控制此病的横向传播非常重要。此外,由于应激也会诱发本病,保证良好的舍内环境、各种猪群的舍温和空气质量也是预防本病的措施。有文献报道,药物预防可有效预防本病的继发感染,常用药物有氟苯尼考、金霉素、阿莫西林、支原净、多西环素、头孢等。

虽然目前还没有控制和消灭猪圆环病毒的特效药,但针对临床症状明显的猪,隔离后进行个体治疗可有效治疗本病。常用庆大—小诺霉素、阿米卡星、克林霉素、氟苯尼考、磺胺类等药物进行治疗,减少并发感染,与此同时,用缓解类和促进肾脏排泄药物进行肾脏的恢复治疗。为了病猪快速恢复,可用黄芪多糖注射液并配合维生素肌肉注射,也可以使用电解多维拌料或者饮水,增加病猪免疫器官的功能,增强病猪体质。此外,有文献报道,选用新型抗病毒制剂如干扰素、白细胞介导素、免疫球蛋白、转移因子等进行治疗,同时配合中草药抗病毒制剂会取得非常明显的治疗效果。

6 总结

患本病的猪发病率虽然较低,但会侵害其免疫系统,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容易与其他病原形成继发感染,增加发病率和死亡率,对我国养猪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迄今为止,国内外众多科研工作者对猪圆环病毒病及其导致的各种疾病进行了大量研究,且对本病防控已取得不小进展。然而,对于本病的发病机制和免疫机理仍未研究透彻,也未发现一种有效地控制和彻底消灭猪圆环病毒的特效药。因此,本病防控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猜你喜欢

周龄圆环断奶
仔猪断奶后消瘦应采取哪些措施增肥
圆环填数
白羽绿头鸭生长与产肉性能研究
申鸿七彩雉血液生化指标和肌内脂肪含量的测定及其相关性分析
申鸿七彩雉血液生化指标的正常参考值研究
猪圆环病毒病的发生、诊断和防治
Hunter—Gatherers
冬天不宜给孩子断奶
巧剪圆环
转动戒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