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羔羊大肠杆菌病危害与预防
2019-01-05贾存花
贾存花
(青海省贵南县茫曲镇兽医站813199)
羔羊大肠杆菌病又称羔羊白痢,是一种由大肠杆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1]。该病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染的方式进行传播,感染6周龄以下的羔羊呈现地方性流行。我国北部牧区相对较为常发,以急性败血症的形式出现。
1 病原学
大肠杆菌是本病的病原菌。大肠杆菌是普通的原核生物,为革兰氏阴性杆菌,周身鞭毛,能运动,无芽孢和荚膜,需氧或兼性厌氧,是动物肠道中分布最广且数量最多的细菌。该病原菌对外界不利因素抵抗力不强,50℃加热30min病原菌即死亡,一般常用消毒药就能达到消毒效果。根据抗原成分的不同,大肠杆菌有许多血清型,致使羔羊发病的大肠杆菌常为O78型大肠杆菌。
2 流行病学
此病多发生于出生后几天至6周龄的羔羊,呈地方性流行或散发,多发于冬、春季舍饲期间,而放牧季节较少发生。经消化道感染,气候突变、初乳不足、圈舍潮湿不洁等有利于疾病发生。该病的发生与营养不足,天气骤变,饲养密度过大,场地潮湿污秽等有关,主要经消化道传染。患病的和带菌的羔羊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病原菌可随粪便排出体外,污染饮水、饲料、用具和环境。
3 临床症状
本病潜伏期1~2d,在自然条件下发病非常迅速,往往在羊群内突然发现死羔主要分为败血型和肠炎型。败血型多发生于2~6周龄的羔羊,患病初期体温高达41~42℃,精神委顿,可能有轻度腹泻,腹泻后体温渐渐恢复正常。有的病羔出现运步失调、磨牙、视力障碍等神经症状[2],偶有出现关节肿痛,病羔多在发病后4~12h即死亡。肠炎型又称之为下痢型,多发生于2~8日龄新生羔。患此类型的病羔病初体温略高,主要表现为腹部膨胀、腹痛、腹泻,肛门突出,腹泻后体温下降,粪便呈半液状、并混有气泡或血液。如治疗不及时,病羔于发病后24~36h即死亡。
4 病理变化
将败血型病死羔羊进行解剖可以发现,病羊胸、腹腔和心包有大量浆液性纤维性渗出物;病羊浑身关节尤其是腕关节与肘关节有肿大现象,内含脓性絮片或混浊液体;脑膜充血,有许多小出血点,脑部大脑沟有脓性渗出物。肠炎型病羊尸体呈干瘪状,主要病理变化为急性卡他性或出血性胃肠炎变化,皱胃充血,内有发酵的凝乳块;肠系膜淋巴结红肿,肠内容物呈糊状或半液状,混有血液和气泡,肠黏膜充血、水肿和出血,小肠、大肠内部有黄灰色半液体;四肢关节伴有纤维素性化脓性关节炎。
5 疾病诊断
根据发病年龄、主要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做出初步诊断,尤其注意分析发病季节、年龄及严重的死亡率,必要时进行细菌学检查以确诊。做细菌学检验时,在病羔濒死或刚死时取心血和肝组织涂片,在显微镜下检查,很容易看到大肠杆菌。如果条件许可,也可取心血和肝组织接种于培养基中进行分离培养,于37℃培养12~16h,即有大量大肠杆菌生长[3]。
6 疾病预防
羔羊大肠杆菌病首先要加强怀孕母羊的饲养管理,以提高新生羔羊的抗病力。饲喂怀孕母羊的饲料要保证维生素、蛋白质、矿物质的含量,定期运动,以利于胎儿发育。为了给新生羔羊提供更好的环境,要对产房进行消毒,可用3%~5%的来苏儿喷洒消毒,每天保持至少1次的喷雾消毒,产羔前后要进行彻底消毒。
其次,要加强新生羔羊的饲养管理,注意羔羊保暖,做好新生羔羊的环境卫生工作,确保羔羊出生后及时吃到母乳。为了提高羔羊对本病的免疫力,可皮下注射大肠杆菌疫苗,3月龄以下羔羊每只注射0.5~1ml,3月龄~1岁羊每只注射2m。
此外,对天气气温异常变化,及时采取措施进行防寒保暖;对饲养房舍定期进行封闭消毒,尤其是对养殖房舍地面和栏杆等容易忽视的地方进行彻底消毒,可使用2%~8%火碱喷洒封闭、铺撒石灰、过氧乙酸或福尔马林熏蒸消毒等,以预防该病的发生。
7 疾病治疗
羔羊大肠杆菌病菌对诺氟沙星、磺胺脒、环丙沙星和磺胺嘧啶敏感,所以,治疗本病时以多采用上述几种抗生素药物。对于伴有心脏衰弱的羔羊,可皮下注射25%安钠咖0.5~1.0ml。对水样下痢,出现严重脱水的羔羊,需静脉注射5%葡萄糖补液20~100ml,每天1~2次。对神经兴奋羔羊应用水合氯醛0.1~0.2g加水灌服。病情好转后,可使用促菌生、调痢生等微生物制剂,以加速肠胃功能的恢复,但注意不能与抗生素同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