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青山里的金山银山之武隆大闸蟹
2019-01-05戴明莉
戴明莉
武隆,隶属重庆市,位于渝东南部,地势地貌复杂,地形以山地为主,气候湿润,山青水秀,属于典型的山区,2017年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9.2亿元,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为14∶40∶46。当地政府因地制宜,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手握武隆境内“世界自然遗产”喀斯特地貌,依托现有的生态环境,打造乡村旅游,发展特色山地高效农业等,有效推动了当地经济的持续发展。培养本地人才,留住本地人才以及引进外地人才齐抓的人才战略,可以注入持续的动力和活力。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田园综合体、农旅融合等一系列政策项目,将农村很多地方彻底改造,吸引众多背井离乡人士返乡,在家门口就能挣钱,如农村公路硬化实现“路路通”,环境治理更宜居,电网设施升级改造,农业产业扶持力度加大等等。
樊霞,全国百名杰出新型职业农民,区劳动模范、政协委员,基层农民的代言人,也是武隆大闸蟹的创始人。2011年高中毕业就随父母去外地打工,一次饭局,跟大闸蟹的初次邂逅,就燃起了她内心的星星之火:养殖大闸蟹。经过两年的拜师学艺,掌握了大闸蟹的基本养殖技术。2014年回到家乡,在凤来乡六角水库养殖大闸蟹。将这大闸蟹从东南江浙一带迁移到西南地区重庆武隆,能否养活?地理经纬度、温度湿度、水土内含成分、地域草料等差异,能否养成功?“生南为橘,生北为枳”的又一个“橘”吗?带着这些疑问,凑足启动资金,在六角水库养殖大闸蟹。当地政府提倡生态农业,在资源、政策等各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免除了10年六角水库的租金费用,在初期建设给予了一定补助等。在各方大力支持下,以5元/只的价格从江苏运来2.5万只蟹苗,第一年就实现了35万元的产值。
2015年推进本地大闸蟹养殖向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成立重庆市武隆区水淼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形成“蟹农-基地-公司”的发展模式,即“养殖-包装-销售”统一模式。投放10万蟹苗,由于三月气温较低,蟹的蜕壳期推迟,影响蟹整体的生长,年底才收获5万多只蟹,而且个头较小。2016年夏天持续高温42天,影响最后一次蜕壳,大闸蟹的成熟期受到了影响,年底捕获率不高。为了养出大个儿的蟹,降低蟹苗的投放密度;清塘之后采用复合型水草种植(水草品种:伊乐藻、轮叶黑藻和苦草);采用天然活体饵料(小杂鱼、小虾米和螺蛳)和谷物喂养,这样养出的大闸蟹又大又肥。2017年,区农委以产业建设项目的形式,对该企业的厂房建设、配载中心建设、加工设备等一系列环节进行补助,帮助其扩大规模,延长产业链。这一年,樊霞养的大闸蟹大个儿的在成都能卖出258元一只的高价,年销售额能达到六百多万元。壳青、肚白、金爪、黄毛,好的养殖环境才能有这种好品相,养鱼先养水,养蟹亦是如此,水好是大闸蟹味道鲜美和高品质的关键因素。武隆凤来乡的六角水库海拔700多米,依山傍水,水质优良,水草丰茂,鱼虾、螺蛳、蚯蚓等饵料相当丰富,正适合作为大闸蟹定居生长理想之地。为了以大闸蟹质量为基础,避开价格争霸,打造“武隆大闸蟹”品牌,构筑自身发展
灵魂,还向市上申请“绿色无公害食品”商标,并且通过秋捕节、美食街、大闸蟹比赛等多种多样的活动提升自身品牌的名气。有的蟹农为了节约苗种成本,在市场上购买了劣等蟹苗,大闸蟹成熟收获仅1成左右;有的蟹农为了节约饵料成本,私下采用饲料喂养,导致养殖出的大闸蟹个头小、口感差。为了规范武隆大闸蟹养殖条件,保证武隆大闸蟹口感与品质,维护武隆大闸蟹统一的品牌,樊霞将提案《关于促进武隆大闸蟹发展的建议》提交给区政协,建议规范我区包括大闸蟹在内的水产养殖,齐力提升水产品品质,让大闸蟹养殖在我区能扎根深植,形成武隆大闸蟹的品牌效应,长久地带动老百姓增收致富。
重庆市武隆区水淼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先后带领凤来、庙垭、火炉、沧沟、黄莺等乡镇养殖,巩固壮大武隆区域内的养殖规模,并向市内彭水县、市外贵州省务川县辐射,至今已发展绿色无公害养殖水面1000多亩,预计年产值1800多万元,带动当地40户贫困农民脱贫致富。2018年,重庆市武隆区被评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这武隆大闸蟹就是绿水青山里的产物,金山银山的代表,促进并推动武隆生态渔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