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向质量反馈护理模式在慢阻肺中的护理效果研究

2019-01-05兴东梅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9年6期
关键词:双向阻塞性护理人员

兴东梅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呼吸系统疾病,常发生于老年人,其特点为不完全可逆的进行性气道阻塞。诱发因素包括大气污染、吸烟、肺部病变、感染等。近年来,人们开始关注起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因其发病率高、对人们的生活影响较为严重等特点,医疗机构对其重视度极高,通过各种方法来提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治愈率,并且尽可能的恢复患者的正常生活,医疗团队通过研究,决定探究双向质量反馈的护理模式,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治疗是否有一定的帮助,对患者治疗过后的生活质量是否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本院2015年6月~2017年6月收治的106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3例。对照组患者中,男29例,女24例;年龄28~69岁,平均年龄(48.69±7.10)岁;病程 1.5~6.0年。观察组患者中 ,男 33例 ,女20例 ;年龄27~66岁 ,平均年龄(46.55±6.90)岁;病程1.7~6.2年。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以及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对患者进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健康教育,适当地对患者进行心理辅导,严密监控患者的病情变化。

观察组患者则实施双向质量反馈模式下的护理。所谓双向质量反馈就是不仅护理人员向患者说明患者的身体情况,患者也要相应的向护理人员说明在护理过程中身体的反应,好让护理人员作出及时的调整。①为了更好地沟通,护理人员应该在患者办理入院时就陪在患者身边,让患者感觉相关手续办理的更加顺畅,对于患者得知病情的焦躁情绪有一定的稳定作用,也在患者最需要别人帮助时做到了贴心的帮助,有助于护理人员和患者建立互相信任的医患关系,对于接下来的护理工作有积极作用;②护理人员应该定期向患者采集反馈信息,了解患者的真正需求,有针对性的解决患者的相关问题,可以让患者对治疗更加有信心,并且积极地配合治疗,最重要的是护理人员根据患者的反馈信息,及时的调整自己的治疗方案,最大化地解决了患者的不适应性,使治疗效果更加显著。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后的各项生活质量指标评分、护理配合程度以及对于护理工作的评价情况。患者的生活质量用分数进行统计,包括生活质量、社会活动、日常情绪以及身体状况4个方面,均采用百分制。护理后患者的治疗配合程度判定分为积极、正常以及抵触3种。对护理工作的评价分为赞赏、肯定以及有进步空间3种。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比较采用秩和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社会活动、日常情绪、身体状况评分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为(52.9±1.1)分、社会活动评分为(50.6±1.2)分、日常情绪评分为(62.5±3.5)分、身体状况评分为(64.2±3.4)分,对照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为(48.6±4.3)分、社会活动评分为(46.8±3.9)分、日常情绪评分为(56.3±6.8)分、身体状况评分为(58.1±5.9)分,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社会活动、日常情绪、身体状况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护理后配合程度比较 护理后,观察组患者中积极 42 例 (79.25%)、正常 11 例 (20.75%)、抵触 0 例 (0),对照组患者中积极23例(43.40%)、正常25例(47.17%)、抵触5例(9.43%);观察组患者的护理配合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评价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中赞赏44例(83.02%)、肯定8例(15.09%)、有进步空间1例(1.89%),对照组患者中赞赏19例(35.85%)、肯定25例(47.17%)、有进步空间9例(16.98%);观察组患者对于护理工作的评价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属于长期气流受限引起的气道炎症反应,患者常有胸廓与肺的顺应性下降、气道受阻,对患者运动和呼吸功能会造成制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可导致肺功能进行性、不可逆性降低,随着时间的延长可并发心脏功能衰竭,需要及时有效的给予治疗,否则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劳动能力逐渐丧失,生活质量严重低下,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1]。所以,采用一般的护理不能明显的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因此在治疗过程中,有效的护理措施是对治疗效果的保障。

双向质量反馈模式的护理是现代医疗下的必然模式,因为现在医疗均在强调“以人为本”的护理观念,也就是说将患者感受以及身体反应作为护理的根本,以患者为中心,从患者利益出发,在有效治疗患者疾病的同时尽量满足患者的心理需要[2,3],并在患者的反馈中对护理工作进行改善 ,使其护理方案最大化的贴近患者,才能营造良好的护理环境以及医患关系[3]。

双向质量反馈:首先,要求护理人员处理好与患者之间的关系,患者在护理人员寻求反馈时,可以充分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性,护理工作确实是围绕自己展开;其次,护理人员寻求了患者反馈之后,不能只做表面功夫,要将患者的反馈落实到患者日后的护理工作中,这样双向质量反馈才真正有它存在的意义,患者也会相应的更加愿意配合医疗团队的治疗,使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得到治疗,让患者能够尽可能恢复自己正常的生活[4-8]。本文针对双向质量反馈模式的护理进行了对比实验,实验证明双向质量反馈确实有它的临床护理价值,因此护理人员可以将其用到日后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治疗中,这样的护理方式帮助患者建立治疗的信心,也让护理人员在反馈中进一步完善自己的护理方案,在患者得到更好的治疗效果时,护理人员也可以相应得到成就感,促进护理人员更加投入到护理工作之中,为患者提供更加舒适有效的护理。

本文的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为(52.9±1.1)分、社会活动评分为(50.6±1.2)分、日常情绪评分为(62.5±3.5)分、身体状况评分为(64.2±3.4)分,对照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为(48.6±4.3)分、社会活动评分为(46.8±3.9)分、日常情绪评分为(56.3±6.8)分、身体状况评分为(58.1±5.9)分,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社会活动、日常情绪、身体状况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中积极42例(79.25%)、正常11例(20.75%)、抵触0例(0),对照组患者中积极23例(43.40%)、正常25例(47.17%)、抵触5例(9.43%);观察组患者的护理配合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中赞赏44例(83.02%)、肯定8例(15.09%)、有进步空间1例(1.89%),对照组患者中赞赏19例(35.85%)、肯定25例(47.17%)、有进步空间9例(16.98%);观察组患者对于护理工作的评价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双向质量反馈护理有助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治疗。

综上所述,在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时,在临床护理上可以使用双向质量反馈模式护理。

猜你喜欢

双向阻塞性护理人员
双向度的成长与自我实现
浅谈护理人员的压力来源及管理策略
Seepage simulation of high concrete-faced rockfill dams based on generalized equivalent continuum model
一种软开关的交错并联Buck/Boost双向DC/DC变换器
一种工作频率可变的双向DC-DC变换器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干预及护理
在医院编外护理人员中推行人事代理择优同工同酬的研究
护理人员心理健康探析与应对措施
中西医结合治疗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50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94例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