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栝楼妙用二则

2019-01-05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北京00700

中医文献杂志 2019年1期
关键词:漆器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北京,00700)

栝楼,来源于葫芦科植物栝楼或双边栝楼的干燥成熟果实,俗称瓜蒌、天瓜、黄瓜、杜瓜、地楼、泽姑等。栝楼在本草古籍中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栝楼,味苦,寒。主治消渴,身热烦满,大热,补虚,安中,续绝伤。一名地楼。生弘农川谷。”[1]张仲景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5次用到栝楼,以豁痰宽胸为第一要用,用量均为一枚,栝楼也因此成为治疗胸痹的要药。后世医家继承和发扬了仲景之义,取栝楼清热涤痰之力,临床常用于治疗痰热咳喘。此外,文献记载和民间还有许多关于栝楼的妙用,今摭取两则叙述于下,以飨读者。

美白保湿防皲裂

我国现存最早的本草学专著《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虽将栝楼列为中品药,但并未提及具有美容功效。而与《本经》时代相去不远的《名医别录》记载:“(栝楼)实,名黄瓜,治胸痺,悦泽人面。”[2]首次提出栝楼果实具有美容功效。《本草纲目》集陶弘景之说,栝楼“实入摩膏用”,将栝楼果实做成膏剂涂抹,当是指栝楼美容养颜的用途。另据《本草纲目》记载:“栝楼实去手面皱,悦泽人面。同杏仁、猪胰研涂,令人面白。”[3]表明栝楼实具有去皱美白保湿的功效。此外,本书在“栝楼”这味药的“附方”中,有两首方剂与栝楼的美容作用有关:其一出自《圣济总录》,“栝楼瓤三两,杏仁一两,猪胰一具,同研如膏。每夜涂之,令人光润,冬月不皴”。[4]从中可以看出栝楼能令肌肤光滑润泽,并能防止冬季皮肤皲裂。其二出自臞仙《乾坤秘韫》,“生栝楼一二个打碎,酒浸一日夜,热饮”,治疗风疮疥癞等头面部疾病。

历史上,由契丹族建立的辽代曾一度流行佛妆,这种妆容就是运用了栝楼具有美白保湿防皲裂的功效,将栝楼粉涂在面部,从而达到美容养颜的效果,堪称古代美容化妆术中较早出现的一种面膜。“佛妆”一词最早见于北宋彭汝砺的《妇人面涂黄而吏告以为瘴疾问云谓佛妆也》,诗云:“有女夭夭称细娘,真珠络髻面涂黄。华人怪见疑为瘴,墨吏矜夸是佛妆。”[5]诗的大意是说,漂亮的契丹女子头上戴着珍珠做的发饰,脸上涂着黄色。出使的宋人以为她染上了瘴疠重病,而当地的官吏则得意地说这种妆容叫作“佛妆”。佛妆是一种奇特的面妆,因而给出使辽国的宋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能改斋漫录》引张舜民《使辽录》的内容:“北妇以黄物涂面如金,谓之佛妆。”[6]北宋末年朱彧《萍洲可谈》也记载:“先公言使北虏,见虏使耶律家,车马来迓。毡车中有妇人,面涂深黄,谓之佛妆。红眉黑吻,正如异物。”[7]记述了其父出使辽国时,辽使车马相迎,只见毡车中有妇人“面涂深黄”,还涂有红眉毛,黑嘴唇,看起来非常怪异。庄绰《鸡肋编》对佛妆也有记载:“燕地良家仕族女子皆髡首,许嫁方留发。冬月以栝楼涂面,谓之佛妆。但加傅而不洗,至春暖方涤去。久不为风日所侵,故洁白如玉也。”[8]这则史料蕴含的信息更加丰富:辽代良家仕族的女子都画佛妆,方法是到了冬天,将栝楼粉涂在面部,若栝楼粉脱落后只需在原来的基础上“加傅”,不能洗涤,直到春暖时节才清洗干净。这样能保证整个冬天不被风沙日晒侵袭,所以皮肤保持洁白如玉。在面部叠加涂抹栝楼粉,就如同给面部持续敷上一层保护膜,以应对辽地严酷的寒冬,这是辽代妇女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的一种自我保护,是她们宝贵的生活经验总结。

契丹人世代生活在茫茫的草原荒漠地带,冬季漫长而严寒,春季风大而多沙,这从欧阳修出使辽国途中所作的《北风吹沙》可见一斑:“北风吹沙千里黄,马行确荦悲摧藏。当冬万物惨颜色,冰雪射日生光芒。一年百日风尘道,安得朱颜长美好?揽鞍鞭马行勿迟,酒熟花开二月时。”[9]多寒、多风、多沙的气候条件,使皮肤极易受伤害,因此才有了欧阳修“一年百日风尘道,安得朱颜长美好”的喟叹。在漫长严寒多风多沙的冬季和早春,为了使保持肌肤美好,契丹女子在面部涂上栝楼,可以保护皮肤冬天不被风霜侵袭,不仅不会发生皲裂,还能使肌肤洁白美好,于是渐渐形成了以“佛妆”护面的习俗。直到清代,仍有歌咏佛妆的诗歌。如道光年间陆长春《辽宫词》:“也爱涂黄学佛妆,芳仪花貌比王嫱。如何北地胭脂色,不及南都粉黛香。”[10]在民间,至今仍有一些地方还有用栝楼和橘皮一起煮水洗面或泡手泡脚的习俗,一方面具有美白作用,一方面可以治疗手脚冻疮。《山西中药志》就记载:“民间用其瓜瓤洗手治冻裂,可使肌肤细腻。”[11]

与此相似的是,缅甸人也有用淡黄色粉末涂脸的习俗,他们中有男有女,有老有少。这种淡黄色粉末来源于一种缅甸特有的黄香楝树,此树与我国的樟树一样具有浓郁的芳香。缅甸人喜欢将黄香楝树的枝干掺些许水,研成粉末涂在面部,不仅幽香沁脾,而且具有防止蚊虫叮咬、解毒祛疾、防晒护肤的功效。黄香楝粉制作时会配备一个小石磨,石磨周边微微凹陷,梳洗完毕后就用树枝蘸水在石磨上慢慢磨,磨出的黄色汁液即可精心打造一个精致的妆容。当地人认为,这种面部涂着黄香楝粉的女子才是他们心中传统美丽的女孩。这一现象,对于我们直观地了解辽代妇女以栝楼涂面的佛妆具有很好的启示。

解漆毒

在山西平遥,有一俗语可谓家喻户晓:“平遥古城三件宝,漆器牛肉长山药。”在古城三件宝中,漆器列为首位。平遥漆器是指平遥推光漆器,为中国四大名漆之一,距今已有1200年历史。明清两代由于晋商的崛起,推光漆器开始出口到蒙古、俄罗斯、英国、东南亚等地。平遥推光漆器的魅力不仅在于精雕细琢,用料也颇有讲究,它使用的是黄土高原广泛分布的漆树刮掉树皮后流出来的一种天然漆料——大漆。漆树各部所含的乳汁叫生漆,生漆由漆酚、漆酶和树胶质三要素组成,其中漆酚是一种有毒物质, 对皮肤有刺激作用。患者由于接触漆液、新髹的漆器或嗅及大漆的气味而发病,通常好发于颜面、手腕关节周围、手背等暴露部位,出现红肿、溃烂、流水、奇痒难忍等症状,有时还发生密集的小丘疹和小水疱,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髹漆工由于工作需要,每天长时间直接接触大漆, 即使开始时有过敏现象,日久会慢慢产生免疫力,过敏症状逐渐减轻, 约半年左右就不会再有严重的过敏情况。大漆所致的过敏性皮炎,祖国医学称为“漆疮”,民间又有漆咬、漆毒、漆痱子等俗称,是一种较常见的皮肤病。战国四大刺客之一的豫让为了刺杀赵襄子,“漆身为厉,吞炭为哑”,[12]就是利用漆树之毒,让自己患上疮肿,改变容貌而不被人识破。隋代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对漆中毒的症状进行了详细的描述,认识到本病的发生与人的“禀性”有关,这是祖国医学对漆引起皮损的最早记载。唐代王焘的《外台秘要》中收录了治疗漆疮的方剂二十七首,包括用椒煮汤频繁清洗和嚼碎糯米外敷等等。

那么,在遍布大小漆器作坊的平遥县,漆工们是如何应对漆疮的呢?据当地人介绍,每一家作坊的庭院里都种有一株或几株栝楼,在制作漆器的过程中,如果发生过敏或不适症状,可以随时摘取新鲜的栝楼果实,打碎后将汁液涂抹在过敏的部位,就能够缓解症状。检阅古籍中关于栝楼解漆毒的记载,目前尚未查到。考证历代本草文献对栝楼功效主治的记载,《本草纲目》引《大明一统志》提及栝楼能消痈肿疮毒,引《子母秘录》认为栝楼能治疗乳痈初发,引《梅师方》指出栝楼能治疗诸痈发背初起,引《杨氏产乳集验方》则记载栝楼能治疗热游丹肿,《集简方》中用栝楼治疗杨梅疮痘,先服败毒散,后用栝楼解皮肤风热,不过十服就能痊愈,孟诜在《食疗本草》中用栝楼的根治疗痈肿初起。以上治疗的相关皮肤疾病,当是由于栝楼具有疏解皮肤风热、消痈肿疮毒的作用。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栝楼具有抗菌消炎的作用。王国强[13]研究指出,栝楼果实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流感杆菌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对肺炎双球菌、白色葡萄球菌、甲型链球菌也有抑制作用。其中栝楼仁中的二醇等五环三萜化合物对小鼠耳部炎症(肿胀)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能有效阻止炎症扩散蔓延。同时,栝楼还具有增强免疫的作用。张霄翔等[14]采用含药血清体外培养巨噬细胞实验,多角度研究栝楼皮对单核巨噬细胞的活性及其吞噬能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栝楼皮能显著提高巨噬细胞活性及淋巴细胞的转化,还可显著提高小鼠碳粒廓清水平,促进免疫,抑制小鼠血清溶血素的生成。这些现代研究或许能够从另外一个角度帮助我们解读栝楼解漆毒的原理。

两千多年前的《诗经》时代,《豳风·东山》中“果臝之实,亦施于宇”寄托了一位久戍的士卒还乡途中的思乡之情,他想象家中庭院里栽种的栝楼藤上已经结满了果实,而藤蔓想必也爬到了屋檐下,反映出栝楼在我国栽培的悠久历史以及与寻常百姓之家的密切关系。作为一味药食两用、方便易得的食材,栝楼背后或许还有许多不为我们熟知的功用和文化,值得后人不断发掘。

猜你喜欢

漆器
战国漆器的设计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漆器的传承与发展
——以桂林漆器为例
荆楚文化 漆器之美——项目式美术课程设计的探究学习
平遥推光漆器的传承与开发策略研究
漆器的探秘与鉴赏
摔不烂的“瓷器”
——宜春脱胎漆器的传承与创新研究
困境与机遇
——扬州漆艺文化生态研究
明清漆器器形研究与应用
漆器收藏三问
不该屈尊的大美漆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