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糖尿病足坏疽血管介入后创面清创治疗

2019-01-05孙俊超朱朝军张朝晖

中医外治杂志 2019年5期
关键词:湿性坏疽干性

孙俊超,朱朝军,张朝晖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天津 300150)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最严重的慢性并发症之一,存在着极大的截肢、甚至死亡等生命危险。我国有1亿多的糖尿病患者,其中12 %~25 %会出现糖尿病足,糖尿病足患者下肢截肢的相对风险是非糖尿病患者的40倍[1],严重威胁着广大糖尿病患者的健康[2]。足部缺血性坏疽是糖尿病足的常见临床表现,临床通常合并感染进展、缺血性疼痛、代谢紊乱及多脏器功能不全等情况。在无法重建肢体血运的情况下,坏疽进展快,伴随的感染会向近端迅速蔓延,此时需要通过截肢手术以祛除病灶、控制感染,才能挽救生命。

1 足缺血性坏疽评估

1.1 坏疽评估

足坏疽是糖尿病患者肢体缺血到一定程度产生而导致的肢端坏死,若继发感染则加重病情,临床上最容易发生坏疽的部位为足趾端,随着病情的发展,可进一步向近端及周边蔓延,可累及踝关节、甚至小腿。临床上将坏疽分为干性坏疽、湿性坏疽、混合性坏疽三类。干性坏疽以肢体的发黑坏疽、创面无分泌物为特点,其处理不当往往会加重感染。湿性坏疽多感染明显,以肌腱及筋膜组织坏死、合并骨髓炎、骨质破坏为特点,坏死的肌腱筋膜多影响引流,同时感染容易沿肌腱向近端蔓延扩散,毒素吸收,治疗起来难度极大,易导致下肢截肢,甚至合并脓毒血症、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

干性坏疽约占糖尿病足坏疽的5 %[3],主要是因为肢端小动脉的闭塞而导致的缺血,最容易发生的部位是足趾,临床表现特点为:足址的干瘪发黑或紫暗肿胀,伴间歇性跛行,夜间静息痛,肢体肌肉萎缩,皮肤干燥脱屑,汗毛稀疏或脱落,趾甲增厚变形,足背动脉和胫后动脉搏动消失。

湿性坏疽是糖尿病足中最常见的症状,约占糖尿病足坏疽的75 %[3]。临床表现特点为:创面创周皮肤发黑、缺损破溃,向深层发展可致肌腱筋膜和骨质感染,而出现肌腱筋膜的变性坏死、骨髓炎、骨质破坏、死骨形成等表现,感染重者可合并深部脓肿形成,创周皮肤红肿热痛,肤温升高,可致脓毒血症或感染性休克。

混合性坏疽约占糖尿病足坏疽的20 %[3],临床表现特点为:夹杂有干性坏疽和湿性坏疽的临床表现,一般来讲,此类患者感染严重,坏疽部位多、范围大,常涉及全足,甚至小腿,病情凶险者可致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4]。

1.2 血管条件评估

1.2.1 血流动力学检查

临床多通过触诊足背动脉、胫后动脉、腘动脉、股动脉搏动情况来初步评估下肢血供情况,但常借助以下检查以详细评估血管条件。

踝肱指数(ABI):临床上多以ABI≤0.9为轻中度缺血,≤0.4为重度缺血,但临床上也有糖尿病足患者的ABI在“正常”范围内(临界值1.0~1.1)[5],因此临床需要更加准确可靠的检测方法。

经皮氧分压(TcPO2):可准确反映肢体的氧代谢状况,是常用的检测组织血液灌注水平的检测手段。TcPO2可评估肢体微血管灌注障碍的严重程度,作为是否需要血管介入治疗的指征,临床更多用于预测疗效以及确定截肢平面。一般认为21 mmHg≤TcPO2≥≤39 mmHg为轻度缺血,TcPO2≤20 mmHg为重度缺血。

1.2.2 影像学检查

目前常用的评估肢体血运的影像检查主要包括彩色多普勒超声、CTA、DSA、MRA,临床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及治疗需要选择适当的检查方法。

血管彩超具有无创、经济的优势,但其结果易受操作者经验的影响,对下肢远端小动脉及侧支循环的显像不佳,且对血管钙化的敏感度低。CTA是血管成像的“金标准”,具有空间分辨率高、临床接受度高的优点,但对严重的血管钙化者效果较差,且有一定的辐射危害。MRA检查虽不受患者血管钙化程度的影响,但对体内有支架植入等情况则是禁忌证[6]。

2 血管介入治疗

糖尿病足患者的血管病变常以肢体远端小微动脉的多发性、多节段狭窄或闭塞为特点,病变范围常至膝下动脉、甚至达腘动脉。症状和体征是临床决定患者是否需要实施血管介入治疗的关键指标。临床需要综合评估Wagner分级、感染程度、血流动力学检查、组织微循环状况及影像学检查结合,以此来作为血管介入治疗的依据。

膝下动脉病变一线治疗方案是血管腔内再通治疗,目前临床上常用手段有支架植入、球囊扩张及斑块旋切术等,最主要目标是开通膝下至少一条动脉,以此来恢复并维持足部的血供。术中根据患者缺血性疼痛及坏疽部位来选择目标血管,介入后血管直接供血的远期预后要高于间接供血[6]。

3 介入治疗后创面清创治疗

血管腔内介入治疗后,大部分患者下肢血运会有改善,但肢体末端及伤口周围微循环的重新建立及开放需要一段时间,在此期间,通过积极的中医药内治法治疗,有助于扶助正气,能促进全身及局部护场的早日形成,建立新的侧支循环,利于控制感染及创面的愈合。笔者临床中发现,血管介入治疗后会改变机体的内环境,导致术前的干性坏疽出现感染,转变成湿性、混合性坏疽,甚至脓肿形成,也可能坏疽范围扩大,或者是患足其他部位出现坏疽。而原湿性坏疽也可能转化为干性坏疽,更常见的是甚则是随着血供的丰富,炎症因子播散而感染扩散、创面脓性分泌物增多,甚至出现向小腿近端蔓延,从而存在截肢、脓毒血症等风险,总体上呈混合性坏疽状态,这样的话,处理起来将更加棘手,临床具体操作中,将其按湿性坏疽综合处理,则效果更佳。

介入术后,糖尿病足坏疽的清创仍应谨慎,全面评估病情,审慎选择合适清创时机,目前多采用延期分期策略实施。干性坏疽继续用活血类酊剂以保持干性坏疽状态,而湿性坏疽因合并感染,只有通畅引流才能避免感染向肢体近端或周边蔓延。对干性坏疽患者,仍需依据痂下是否积脓来分为完全干性坏疽和不完全干性坏疽两类。若是坏疽范围较小、黑痂干硬,或足趾坏疽,通过临床查体及周边皮肤是否发红、肿胀,较容易确定黑痂是否积脓;而对坏疽范围较大,比如全足坏疽,需借助CT等影像学检查,以核实痂下是否积脓。如果痂下无脓液,就是完全干性坏疽;而痂下积脓,就属于不完全干性坏疽,处理上则必须切痂,加强引流,给邪以出路,防止毒邪入络。

3.1 干性坏疽

临床上对完全性干性坏疽者,创面及周边继续外敷中药活血酊剂(藏红花、苏木等组成,50 % 酒精浸泡配制),来保持创面干性坏疽状态,机体护场形成后,坏疽与周边正常组织会逐渐分离,交界处出现肉芽颗粒及脓性分泌物,此时进行切痂风险较小。具体操作是在坏死组织范围内进行,根据创面情况,采取一次性鲸吞方式(如截趾),还是分期分批地蚕食清创法去取黑痂。对痂下变性未坏死的组织如果不阻碍引流,可延缓清除,一方面可能转化成正常组织,另一方面避免清创过度、创面缺损过大,增加愈合难度。

切痂后创面需要湿性愈合疗法换药治疗,临床多采用油膏类制剂,如生肌象皮膏、生肌玉红膏等;为了创面透气性更好,不至于渗液过多、加重感染,我们多交替运用生肌象皮油纱湿敷治疗。治疗过程时,要管理好创面渗液问题,创面湿润而不浸渍,一方面保持药物持续供给,另一方面,也避免渗液浸渍周边出现皮肤损害。若创面渗液过多,可用中药水剂湿敷以减少渗出;还可以联合封闭负压吸引治疗。封闭负压吸引治疗使引流由点到面,一方面可以充分底清除创面分泌物以及坏死组织,同时使引流区与外界环境隔绝,也避免了交叉感染;另一方面,局部负压环境可促进血液循环,刺激肉芽组织生长[7]。

对不完全干性坏疽者,早期就需要切痂以防止感染进一步发展。原则就是充分暴露创面、通畅引流。操作方法也是在坏疽范围内进行节痂开窗,根据创面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切口位置、数量及长度等,急则治其标,之后再分期分批的蚕食清创以逐渐清除黑痂及其下坏死组织,创面再予湿性疗法换药。

3.2 湿性坏疽

湿性坏疽的治疗需要在应用广谱抗生素治疗基础上,联合切开引流、清创或截肢(趾)等综合治疗。湿性坏疽急性感染期若合并脓肿形成,应尽早行脓肿切开引流术,保持通畅引流。原则上,湿性坏疽的清创范围要广、要深,尽可能彻底清除创面深部的坏死组织,直至渗血的健康组织。但在临床操作过程中,应根据患者身体可耐受度、感染有无合并脓肿等情况来制定清创方案。注重充分切开、通畅引流,但不求一次性完全清除坏死组织,避免创伤过大。

对不合并脓肿的湿性坏疽创面,笔者临床多采用分期延期的蚕食清创法治疗。蚕食清创是指按照“由软到韧”的原则对创面坏死进行分次、逐步地清除[8],不要求一次彻底清除所有坏死组织。对坏死与正常组织界限不清、未完全坏死的组织暂不清创;对变性的失活的尚未完全坏死的肌腱,应最大限度地保留,以多保留肢体功能,避免功能障碍;对感染造成的骨质破坏、存在死骨,需清除死骨组织[9];对存在窦道或残腔者,应先充分引流,再进行蚕食清创。

总结笔者科室的治疗经验,糖尿病足坏疽患者在介入治疗后,血运改善有利于控制感染,但创面的切痂清创工作仍十分重要及必要,只有在全面评估病情基础上,在合适的清创时机,选用正确的清创手段,再综合封闭负压吸引、点植皮等,才能加速创面的愈合。

4 典型病例

高××,男,69岁,主因“左足变黑疼痛1 a余”于2017年3月住院治疗,患者于2016年5月在包头某医院行左侧股动脉支架植入术,但坏疽创面扩大,后于2016年9月在天津某医院行左下肢动脉斑块旋切术。患者既往2型糖尿病、高血压病30 a余,血糖血压控制平稳。吸烟40余年,未戒烟。初诊患者左下肢发凉、轻度疼痛,无夜间静息痛,纳眠可,小便可,大便干结。专科检查:双下肢汗毛脱落,皮肤干燥、脱屑,皮温低,左足背及足趾大面积坏疽,范围约15 cm×10 cm,近端边界处较多坏死组织,分泌物量少、质稀,味臭。左足胫后动脉搏动弱。辅助检查左足CT:左足第1~5跖骨、内侧楔骨骨质破坏。诊断:糖尿病足5级,骨髓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2型糖尿病,糖尿病性下肢血管病变,高血压病3级。患者血管腔内治疗后,左足呈不完全干性坏疽状态,且近端坏疽与正常组织已分离,交界处出现分泌物,治疗上先行切痂+前半足离断术,清除黑痂下坏死液化组织,创面中药生肌象皮油纱外敷,之后多次行蚕食清创,进一步去除第1~2跖骨近端骨质及部分坏死楔骨,间断联合封闭负压吸引治疗,加强引流,给邪以出路,创面坏死组织渐减少,基底部肉芽组织大量生长,创面床准备良好后,行点状植皮创面明显缩小,最终创面完全愈合。

猜你喜欢

湿性坏疽干性
哀牢山自然保护区楚雄州辖区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物种多样性比较
针刺、中药、直流电联合治疗“阴虚火旺”型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临床观察
湿性愈合法在慢性伤口愈合护理中的运用分析
糖尿病并发足部感染的伤口评估及湿性换药护理探析
延续性护理在糖尿病足溃疡及坏疽合并感染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路艺主任医师糖尿病足治验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足坏疽合并下肢神经病变的效果观察
夏季频发溺水事件,“干性溺水”是怎么回事
壳聚糖培养对间充质干细胞干性相关基因表达的作用
夏季游泳要提防“干性溺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