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内镜引导下的经支气管针吸活检术诊治纵隔囊肿8例并文献复习
2019-01-05阮航,陈郴,徐伟*
阮 航,陈 郴,徐 伟*
(1.吉林大学第二医院 呼吸与急危重症医学科,吉林 长春130041:2.大庆市第四医院 呼吸科,黑龙江 大庆163000)
纵隔囊肿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疾病种类复杂,其多为先天性胚胎发育异常所致,按发病部位可分为前纵隔,中纵隔,后纵隔,如前纵隔囊性病变:胸腺囊肿,支气管源性囊肿,心包囊肿,肿瘤囊性变(如胸腺瘤,何杰金氏病,生殖细胞肿瘤,纵隔癌,淋巴结转移,神经根肿瘤中可发生囊性变性,特别是放疗或化疗后 CT表现为混合性实性和囊性成分);中后纵隔:支气管源性囊肿、食管囊肿、胰腺假性囊肿,胸导管囊肿等。淋巴管囊肿可见于纵隔的任何部位。纵隔囊肿中以支气管源性囊肿最为常见,占纵隔囊肿的50%-60%[1]。据相关文献报道,纵隔囊肿约占纵隔肿瘤17.8%,在纵隔囊肿的人群中约47.9%并未表现出相关症状[2]。过去为明确病变性质常采用胸廓切开术、电视胸腔镜下肿物切除术、纵隔镜下肿物切除术、经皮肺穿等方法[3-7]。但其诊疗方法存在创伤大、风险高,诊治费用昂贵等缺点。为了找到更安全有效的明确诊疗纵隔囊肿的方法,我院对8例胸部影像学考虑纵隔囊肿,且存在临床症状的患者行超声内镜引导下的经支气管针吸活检(EBUS-TBNA),术后送检囊内液体行细胞病理学检查明确病变性质,并向囊内注射无水乙醇行硬化治疗,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回顾性收集并分析我院自2015年01月至2017年12月因存在临床不适症状,因胸部影像学考虑存在纵隔病变,经EBUS-TBNA取病理证实为纵隔囊肿,并给予无水乙醇行硬化治疗的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3例,女性:5例,年龄40-58岁。临床症状分布:咳嗽2例,呼吸困难2例,胸痛2例,咯血1例,胸闷1例。
常规电子支气管镜(BF-1T260,Olympus)、超声支气管镜(BF-UC260FW,Olympus)、EBUS-TBNA专用穿刺针(Olympus)、利多卡因气雾剂、2%利多卡因、医用无水乙醇。
经口腔置入常规电子支气管镜(BF-1T260,Olympus),依次检查会厌、声门、声门下及气管,隆突及各级支气管,关注气道管腔情况,判断纵隔病变在气道中大体位置。检查结束后退出常规电子支气管镜更换为超声支气管镜(BF-UC260FW,Olympus)。通过双显示屏可同时观察镜下图像及对应的超声图像,确认病灶位置,明确穿刺点,将EBUS-TBNA专用穿刺针送入活检孔道,根据病灶组织直径调节穿刺针穿刺深度。穿刺成功后,拔出针芯连接20 ml注射器持续负压吸引,抽尽囊液,统计囊液量,吸出液体送检细胞病理学检查。之后向囊内注入2%利多卡因5 ml,再注入囊液量1/3左右的医用无水乙醇,保留3-5 min后抽出,重复2-3次。
穿刺液行细胞学检查,采用液基细胞学涂片技术,必要时可行免疫组化检查。
随访情况及随访内容 术后3个月-12个月门诊复查胸部CT,长期电话询问、随访。随访内容更包括:①是否仍有胸部不适症状,如咳嗽、呼吸困难、胸痛、咯血、胸闷;②是否出现术后并发症,如气胸、大咯血、感染等;③术后复发及再发情况。
经穿刺针吸的囊液为浆液性,量15 ml-20 ml不等。获取的细胞病理学检查结果:镜下可见较多上皮细胞,淋巴细胞,偶见单核细胞浸润,未见恶性细胞。
有临床症状的患者在行EBUS-TBNA后症状逐渐减轻。所有患者均未出现术后并发症。所有患者均于术后3个月至12个月复查胸部CT,复查后未见复发。
2 讨论
纵隔疾病因纵隔内器官众多,结构复杂,病因繁多,使其临床定性诊断疑难。纵隔囊肿的诊断方案包括密切随访观察、影像学检查、外科手术治疗,具体如下:(1)部分患者常因体检发现纵隔病变,当时未出现明确临床诊断,但在长期随访过程中随时间推移出现临床表现[8];同时应注意到部分纵隔囊肿存在癌变可能[9]。(2)纵隔囊肿在影像学可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囊性阴影,一般为单房病变,边界清晰,增强扫描无强化。大约近一半的囊肿在CT下显影为水样密度(0-20 HU),剩余的部分随囊内容物成分不同,囊肿的密度可由水样密度到软组织密度,引起CT值增高的主要原因有囊液高蛋白含量、出血、感染和钙化等[10]。然而,常规影像学检查存在难以对纵隔囊肿作出定性诊断的不足。(3)外科手术,包括胸廓切开术、纵隔镜、胸腔镜、纵隔镜、经皮穿刺等,既可以明确纵隔囊肿病理形态学诊断,又可以切除病变,解除患者不适症状、预防可能的并发症。但外科手术需承担手术风险,术后创伤大,花费高等不足,同时,一部分高龄或有心肺功能不全,或其他手术禁忌症的患者丧失诊断机会。因此,纵隔囊肿微创的诊断方法是必要的。
近年来已有数例EBUS-TBNA诊断纵隔囊肿的成功报道[11-15],EBUS-TBNA在纵隔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纵隔囊肿在腔内超声上表现为边界清楚的卵圆形或圆形液性暗区,通过支气管腔内超声,可以分辨出复杂的纵隔内结构,如血管、淋巴结、软组织,显示出血管、器官及其他器官与囊肿的相对位置,从而避免穿刺过程中损伤血管或组织。因此,相比于影像学检查,EBUS-TBNA通过抽吸囊液同样可以对纵隔囊肿作出定性诊断,避免恶性纵隔疾病的漏诊,并可明显缓解患者不适症状,相较于外科手术,EBUS-TBNA具有花费少、创伤小、风险性低、适应症广、并发症少、安全性高等优势,尤其对于有手术禁忌证者、手术切除复发者等,EBUS-TBNA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诊疗措施。
EBUS-TBNA对于纵隔囊肿诊疗价值主要包括两个方面:(1)应用EBUS-TBNA直接抽吸囊液;(2)应用EBUS-TBNA术向囊肿内注射硬化剂[16-18],报道中病例多采取CT引导下经皮肺穿方式注射硬化剂,尚无应用EBUS-TBNA技术注射硬化剂的报道。在本项研究中,因无水乙醇副作用小,安全性高[19],故选用无水乙醇作为硬化剂治疗,操作中患者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长期随访过程中未出现纵隔囊肿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