泮托拉唑治疗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药效学与药动学研究
2019-01-05韩筱
韩筱
上消化道出血属于一种常见疾病,在临床上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以及糜烂性胃炎都有可能导致患者出现上消化道出血,如果患者疾病严重,容易导致癌症发生[1]。在临床治疗中,对于此类疾病患者而言,一般采用质子泵抑制剂药物进行治疗[2],并且取得了显著疗效,泮托拉唑与奥美拉唑都属于常用的治疗药物,在临床上应用效果较好,本次研究特对本院80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采用不同治疗方法,从药动学与药效学上分析泮托拉唑药物的应用价值。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7年2月~2018年2月收治的80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治疗方式差异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年龄22~68岁,平均年龄(42.1±9.3)岁;研究组患者年龄21~69岁,平均年龄(43.2±8.6)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在研究开始前,将所有患者病历送入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核后批准。所有患者及其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研究组患者采用泮托拉唑治疗,药物剂量为40 mg,加入 250 ml生理盐水,静脉滴注,1次/d,持续治疗2周。
对照组患者采用奥美拉唑治疗,药物剂量为80 mg,加入250 ml生理盐水 ,静脉滴注 ,1 次 /d,持续治疗 2 周。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药效学与药动学。①采用临床效果作为药效学判定依据,参考文献[1]将临床效果分为显著有效、有效、无效,临床总有效率=显著有效率+有效率;②将外周血白细胞、白细胞介素-8、超敏C反应蛋白等药动学参数作为药动学的判定依据。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药效学 研究组患者中显著有效30例,有效8例,无效2例,临床总有效率为95.0%;对照组患者中显著有效20例,有效5例,无效15例,临床总有效率为62.5%。研究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药动学 研究组患者外周血白细胞为(6.24±0.12)×109/L,超敏C反应蛋白为(0.31±0.05)mg/L,白细胞介素-8为(0.25±0.01)ng/L;对照组患者的外周血白细胞为(8.01±0.11)×109/L,超敏C反应蛋白为(0.57±0.03)mg/L,白细胞介素-8为(0.45±0.08)ng/L。研究组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超敏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8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上消化道出血属于一种常见疾病,在临床上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以及糜烂性胃炎都有可能导致患者出现上消化道出血,在临床治疗中一般采用奥美拉唑与泮托拉唑药物进行治疗[3]。
在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治疗当中采用泮托拉唑治疗[4],临床疗效较好,从药动学表现上分析,泮托拉唑主要阻断了患者胃酸分泌的最后通道,从而抑制患者胃壁的细胞内氢离子与小管内的钾离子之间的交换,从而抑制患者的胃酸分泌,在药物的作用过程当中一般药物夜间效果较为显著[5]。因此选择泮托拉唑药物进行止血治疗,主要是阻止患者胃酸终末环节,保证患者的胃部处于无酸状态。
在泮托拉唑药物的作用过程中,主要是在止血的过程中控制好胃内pH值,在具体的应用当中使得患者胃内处于无酸状态,而不是低酸,根据临床研究得知,在消化道止血治疗中,胃内的pH值与止血效果十分重要,会对患者的凝血功能造成影响,而相对于奥美拉唑而言,泮托拉唑的药物效果更好[6-10]。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中显著有效30例,有效8例,无效2例,临床总有效率为95.0%;对照组患者中显著有效20例,有效5例,无效15例,临床总有效率为62.5%。研究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外周血白细胞为 (6.24±0.12)×109/L,超敏C反应蛋白为(0.31±0.05)mg/L,白细胞介素-8为(0.25±0.01)ng/L;对照组患者的外周血白细胞为(8.01±0.11)×109/L,超敏C反应蛋白为(0.57±0.03)mg/L,白细胞介素-8为(0.45±0.08)ng/L。研究组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超敏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8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在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治疗中采用泮托拉唑治疗临床疗效好,且药动学较佳,为有效治疗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