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哌卡因硬膜外麻醉在下肢手术中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
2019-01-05贾莹
贾莹
下肢手术对肌松要求不高,临床上多采取硬膜外麻醉,而罗哌卡因是一种长效酰胺类局麻药物,麻醉效果确切,能满足麻醉手术及术后镇痛的需要,且对心脏与中枢神经的毒副作用小[1]。本文就罗哌卡因硬膜外麻醉在下肢手术中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进行分析、总结,纳入自2017年10月~2018年6月收治的80例下肢手术患者进行试验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7年10月~2018年6月收治的80例下肢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观察组中男23例,女17例;年龄 22~73岁 ,平均年龄 (47.5±8.5)岁;体质量49~81 kg,平均体质量 (60.4±6.9)kg;美国麻醉医师协会 (ASA)分级Ⅰ~Ⅱ级;骨折手术:10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术,8例髌骨骨折术,10例股骨干骨折术,5例Plon骨折术,4例跟骨骨折术,3例胫骨骨折术。对照组中男25例,女15例;年龄25~77 岁 ,平均年龄 (48.4±9.6)岁 ;体质量 50~80 kg,平均体质量(61.3±6.7)kg;ASA分级Ⅰ~Ⅱ级;骨折手术:9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术,9例髌骨骨折术,8例股骨干骨折术,6例Plon骨折术,4例跟骨骨折术,4例胫骨骨折术。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术前密切监测两组患者的动脉血压、血氧饱和度、心电图等体征,建立静脉通道。静脉注射咪唑安定1.0~2.0 mg,并指导患者取左侧卧体位。于L2~3硬膜外腔组织进行穿刺,注入3 ml 2%利多卡因,在5 min后,待确定其进入至硬膜外腔组织后,观察组追加75 mg/10 ml罗哌卡因,对照组追加75 mg/10 ml盐酸左布比卡因,匀速注入,注入速度为0.5 ml/s。达到满意平面开始手术。术中加强对患者麻醉情况的观察,发现麻醉作用减退时及时追加。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①监测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麻醉前后MAP和HR水平。②比较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判定标准[2]:显效:镇痛效果非常满意,且肌肉组织未见牵拉疼痛感;有效:镇痛效果比较满意,但肌肉组织仅出现轻微的牵拉疼痛感;无效:镇痛效果不满意,出现明显的肌肉组织牵拉疼痛感。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③阻滞程度[3]:a.感觉阻滞:给药5 min内每分钟测定,感觉阻滞起效时间:首次注射到T10平面感觉消失的时间。b.运动阻滞:采用Bromage评分评价,0分: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均可运动;1分:膝关节与踝关节可运动,但大腿无法对抗重力;2分:踝关节可运动,双膝以上无法运动;3分:上述关节均无法运动。运动阻滞起效时间:硬膜外追加药物至评分1分。④不良反应:观察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恶心、呕吐、低血压、瘙痒、心律失常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麻醉前后MAP与HR水平比较 两组患者麻醉后10 min、20 min、30 min、40 min的MAP均显著低于麻醉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麻醉后20 min、30 min、40 min的HR水平均显著低于麻醉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麻醉后30 min、40 min的MAP与HR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 1。
2.2 两组患者麻醉效果比较 观察组患者麻醉总有效率为92.5%,其中显效28例,有效9例,无效3例;对照组患者麻醉总有效率为90.0%,其中显效26例,有效10例,无效4例;两组患者的麻醉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患者麻醉阻滞程度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感觉阻滞时间为(2.3±0.3)min、运动阻滞时间为(4.7±0.5)min,均较对照组的(2.1±0.4)min和(4.2±0.4)min更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患者的感觉恢复时间(24.3±1.5)min与运动恢复时间(33.6±3.0)min则快于对照组的(26.5±1.7)min与 (38.5±3.6)mi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2.4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发生不良反应3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5%;对照组发生不良反应10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5.0%;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硬膜外麻醉在下肢手术中应用较广,这一麻醉方法可阻断机体交感神经传递至低一级神经,并减少炎症因子的释放量,防止出现认知功能障碍。罗哌卡因属于长效酰胺类局麻药,其作用机制类似于其他局麻药,可抑制神经细胞钠离子通道,起到阻断神经兴奋与传导的效果。左布比卡因也是近年来应用广泛的药物,也属于新型长效酰胺类局麻药物,其麻醉强度被认为与布比卡因具有相似性。
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麻醉后10 min、20 min、30 min、40 min的MAP和HR均显著低于麻醉前,观察组患者麻醉后30 min、40 min的MAP与HR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表明对于心血管系统具有一定的影响,主要是因为硬膜外麻醉造成外周血管扩张与肌肉松弛,失去了对血管的抗压作用,从而影响全身血容量的分配,而罗哌卡因的这种影响比左布比卡因更小[2];在下肢手术中应用罗哌卡因、左布比卡因硬膜外麻醉可发挥出较好的麻醉效果,麻醉总有效率分别为92.5%、9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效果相当。同时发现,观察组患者的感觉阻滞时间、运动阻滞时间均短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感觉恢复时间与运动恢复时间快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与周军[3]的报道有相似性。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7.5%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罗哌卡因用于下肢手术麻醉不良反应更少,也提示二者用于下肢手术需要严密监测麻醉后患者的HR与MAP,必要时行心肌酶与心电图的监测。
综上所述,罗哌卡因与左布比卡因硬膜外麻醉在下肢手术中均具有良好的麻醉效果,但罗哌卡因对MAP与HR的影响比左布比卡因要小,感觉恢复与运动恢复时间更短,安全性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