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太湖县蚕桑产业的现状与发展建议

2019-01-05李晓华陈英华

中国蚕业 2019年4期
关键词:太湖县蚕农蚕茧

李晓华 陈英华

(1太湖县种植业管理局,安徽太湖 246400; 2太湖县牛镇镇农业服务中心,安徽太湖 246400)

太湖县位于安徽省西南部、长江中下游与大别山南麓结合部,是一个集山区和库区于一体的农业县和贫困县。太湖县总人口57.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0.7万人;国土面积2 040.8 km2,其中耕地面积392.9 km2。太湖县四季分明、气候温和、无霜期较长、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年平均气温16.4 ℃,≥10 ℃积温5 163.7 ℃,降水量1 338.4 mm,无霜期237 d,总日照时数1 937.7 h,温、光、水、热资源十分丰富。春夏“雨热同步”,秋冬“温光互补”的气候特点有利于桑树生长。山区可供开发的缓坡地、旱地、高塝田近13 333 hm2,土壤类型主要为山地黄棕壤,速效N、P、K含量分别为128.0、4.7、74.0 mg/kg,有机质含量2.5 g/kg,PH值5.7,土质较好,且土层较厚、通气透水性良好,畈区长河流域6 700 hm2滩涂,均适宜栽桑。蚕桑生产历来在农业经济中均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太湖县农民脱贫致富的特色产业和支柱产业。太湖县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蚕茧质量为抓手,以增加蚕农收入为着力点,创新产业化经营模式,改革蚕茧收烘管理体制,稳定蚕茧收烘秩序,蚕桑产业稳定发展,为县域经济发展、农民脱贫致富做出了突出贡献[1]。

但是,在2019—2020年“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以及“脱贫摘帽”后,太湖县面临着如何稳定发展蚕桑产业,如何使蚕桑产业在美丽乡村建设以及“乡村振兴”中发挥更大作用的新问题。本文介绍了太湖县蚕桑产业的现状,分析了太湖县蚕桑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太湖县蚕桑产业稳定发展的对策,以供同仁参考。

1 太湖县蚕桑产业的现状

太湖县栽桑养蚕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大集体、计划经济时期,到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进入快速发展期,太湖县县委、县政府出台了相关政策,每年投入大量的人、财、物,支持蚕桑产业发展。1993年成立了太湖县蚕桑开发公司,筹建了年产6万盒一代杂交种的安庆市太湖蚕种场,建成了总规模3 600绪的太湖县缫丝厂和太湖县城东缫丝厂,1995年高峰期太湖县桑园面积达到2 364 hm2(其中投产桑园面积1 300 hm2,桑树良种母穗园面积56 hm2),养蚕农户9 500户,年饲养蚕种15 850盒,年生产蚕茧520.7 t,年生产白厂丝100.0 t,茧丝产值2 624万元。全县现有桑园面积2 156 hm2,2018年饲养蚕种12 810盒,生产蚕茧571.3 t,生产白厂丝120.0 t,茧丝产值7 604万元,养蚕农户户均收入2 170元。

1.1 蚕桑基地布局区域化

太湖县有15个乡镇,174个行政村,但是蚕桑生产主要集中在北中、百里、牛镇、寺前、新仓、小池等6个乡镇,形成了“北中小池两大片,长河流域一条线”的优质蚕茧生产基地。全县近年来新发展2 000.0 m2以上桑园的农户越来越多,占总养蚕农户数的32%,如新仓镇翟坦村翟术东、小池镇红旗村杨福春、北中镇浮丘村李金明、百里镇吴畈村李孝华、晋熙镇程岭村章友等农户,桑园面积都在6 666.7 m2以上,这些养蚕大户新建了标准的小蚕共育室,为周边养蚕农户共育稚蚕,在桑园边建有养蚕大棚,实行省力化养蚕,蚕桑纯收入每年都在2.5万元以上。特别是太湖县牛镇镇天桥村,是安徽省“一村一品”蚕桑专业示范村,有高产标准桑园300 hm2,全村615户农民家家养蚕,蚕茧收入上万元的有60多户。太湖县推广应用方格蔟早,蚕茧收购单位严格执行优茧优价、劣茧低价的政策,将方格蔟茧与普通茧的价格拉开2.0元/kg以上,提高了蚕农应用纸板方格蔟的积极性,蚕茧质量好,能缫4 A级以上的生丝,深受行业专家好评,省内外缫丝厂争相抢购太湖县的原料茧。

1.2 产业化经营初具规模

太湖县早在1993年就成立了太湖县蚕桑开发公司,负责桑树品种引进、桑苗繁育、蚕桑基地建设、蚕业技术推广、蚕种蚕药蚕具供应、蚕种催青、蚕茧收购以及蚕桑综合利用开发,形成了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的经营管理体制。通过“九五”到“十二五”期间的不断摸索和锤炼,现在太湖县蚕桑加工企业——安徽丝路花语家纺有限公司、安徽桑野农业公司、太湖县池泉制丝有限责任公司不断发展壮大,延伸产业链,“公司+农户”连接更加紧密,服务功能不断完善,实行“订单生产”“保护价收购”“二次返利”等政策,起到了蚕业龙头企业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另外,太湖县在嘉丝利蚕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带动下,寺前镇、北中镇、牛镇镇、小池镇、新仓镇等5个蚕桑重点乡镇也先后成立了蚕业合作社,以先进技术为支撑,开展规范化运作、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显示了其操作灵活、运作成本低、资本多元化、风险小、安全系数大、服务及亲农意识强的特点和优越性,推动太湖县的蚕桑产业产业化经营程度不断深入,产业化经营初具规模。

1.3 科技贡献率不断提高

太湖县以蚕桑科技推广为抓手,将发展“两高一优”(高产、高效、优质)蚕桑产业作为中心目标,开展“高产创建”行动,全县蚕桑专业技术人员包村联户,实施“1+10”工程,即每个农业技术员联系10个示范户、辐射带动20户农户,推广种桑养蚕良种良法,蚕桑科技贡献率逐步提高。“十一五”“十二五”期间新发展的桑园注重应用育71-1、农桑10号、农桑12号等优良桑树新品种,桑树良种应用率达100%;平均每667 m2产茧100 kg以上的高产桑园达到30%以上;春蚕期应用菁松×皓月、黄山×平湖等多丝量蚕品种,夏秋蚕期选用苏·菊×明·虎、皖夏2号等抗性强的蚕品种,优良蚕品种的应用率达到100%;全县稚蚕共育率达72%,蚕台育、地面育、大棚育等省力化养蚕技术在大户中应用率达到95%以上;方格蔟营茧年累计应用量达200万片,应用率达52%。在新仓、晋熙、小池、寺前、牛镇、北中等重点蚕区实现了蚕桑病虫害的统防统治,蚕桑生产技术水平大幅提高[2]。

2 太湖县蚕桑产业存在的问题

2.1 受重视程度不够项目资金投入少

20世纪90年代初期蚕桑产业在太湖县作为支柱产业得到了高度重视从而大力发展,为富民强县做出了突出贡献。到1995年夏秋期太湖县蚕桑产业进入低谷期,产业萎缩,一些领导干部对发展蚕桑产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认识不够,热衷于发展新兴产业。另外,太湖县是国家级贫困县,财政困难,蚕桑产业发展所需的配套项目和资金支持严重不足,有限的扶持资金仅能对新发展桑园提供苗木补助,对共育室、养蚕大棚建设、方格蔟推广等没有支持。农作物种子有补贴,收购有保护价,种植有保险,而蚕桑产业很少得到相关政策的扶持。特别是国家2006年实施“东桑西移”的战略后,蚕桑产业由农业部门主管转为商务局与农业部门共管,多头管理、都不重视,造成太湖县农业部门的大量蚕桑专业技术人员转行,严重影响了行业的稳定发展。

2.2 茧丝价格波动大种桑养蚕风险高

我国作为蚕丝生产大国,国内人均蚕丝消费量仅为9 g,而世界平均消费量为55 g[3],茧丝绸是我国重要的出口创汇产业。计划经济时代,茧丝行业依赖出口,价格稳定。进入市场经济以来,随着行情变化起伏波动,给产业发展带来巨大影响。蚕桑产业本身是个弱势产业,蚕农承受市场波动的能力弱,高潮栽,低谷毁,反反复复,造成劳民伤财、资源浪费。栽桑养蚕涉及种植和养殖2个环节,生产技术要求很高。种植桑树有地力的要求,有春季桑树发芽后倒春寒的危害以及夏秋季高温干旱天气的严重影响,还要受桑树萎缩病、桑瘿蚊等病虫的危害;养蚕既要受蚕种质量的直接影响,又要受饲养技术、蚕室蚕具等养蚕设备、桑叶质量、高温潮湿等气候的影响,还要受农药中毒、大气环境污染的影响,种桑养蚕风险高。

2.3 省力化程度低劳动强度大

太湖县蚕桑生产仍然是以传统手工为主,机械化、省力化程度不高。桑园翻耕、桑枝伐条、桑叶采摘均是以纯手工为主,桑园旋耕机、桑树伐条机、桑叶采摘器应用很少;桑园因为交通不便,桑叶、桑枝都是靠人力挑运,劳动效率低、强度大;特别是在饲养期,稚蚕共育期切叶要占整个共育时间的一半,壮蚕期采叶要占劳动时间的一半;蚕室消毒、蚕座撒药、除沙、给桑以及方格蔟应用中捉老熟蚕上蔟等也要占用大量的劳动力。但是,养蚕季节,不但劳动力价格高,而且雇工难找。养蚕辛苦、劳动强度大,这些客观因素均严重制约着蚕桑产业的稳定发展。

2.4 蚕桑产业比较效益低蚕农积极性不高

虽然在传统农业中,蚕桑产业相比茶叶、棉花、粮油等产业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与外出打工挣钱相比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如太湖县1994年蚕茧价格24元/kg,劳动力雇工10元/d; 2018年蚕茧价格44元/kg,仅上涨83.33%,而劳动力雇工100元/d,上涨了900.00%,这必然刺激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打工,导致家蚕弃养桑园弃管的现象频发。随着劳动力工价的上涨和生产投入品价格的提高,太湖县农村在家养蚕的大多为老人和妇女,而且他们还在不断减少农药、肥料的购买和施用,减少蚕药、蚕具等必须品的投入,桑园管理粗放,家蚕饲养马虎,“靠天收”“靠运气”,结果导致单产低、效益差,并形成恶性循环。

2.5 产业化程度不高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弱

太湖县栽桑养蚕仍然是传统的千家万户分散种养,农户的桑园面积大多在667~1 334 m2之间,年饲养蚕种低于4盒的农户占70.0%,年饲养蚕种在10盒以上的专业大户仅有246户,占2.1%。太湖县虽然也有2家缫丝厂,但改制后被外地商人承包,缺少扶农的情怀,与地方政府和蚕农难以融洽相处,不能很好地起到龙头带动作用。另外,近几年太湖县蚕桑开发公司因是事业单位的国有企业,囿于体制、机制,难以发展壮大。安徽丝路花语家纺有限公司生产的蚕丝被以及安徽桑野农业公司研制的桑叶茶虽然已成功投入市场,延伸了产业链条,但因规模不大,仅限于本省市的行业内知晓,“企业+农户”带动产业发展的作用尚未显现,辐射带动能力有限,企业反哺农户的机制更是表面文章。蚕桑资源综合利用没有重大突破,招商引资“雷声大,雨点小”,蚕桑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

3 稳定发展蚕桑产业的建议

蚕桑产业作为太湖县特色优势产业,要坚持“抓龙头、带基地、连实体、惠千家”的发展思路,要加强宣传引导,争取政府项目支持,创新蚕桑科技推广应用,着力建设优质蚕茧基地,统筹开展蚕桑综合利用,培育壮大产业龙头企业,促进茧丝产业持续稳定发展。

3.1 提高对蚕桑产业的认识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蚕桑生产不排放污染物,蚕沙是生产沼气的最好原料之一,还可经发酵或无害化处理后作有机肥施入桑园或农田;桑树是生态林和经济林兼用树种,不但能提供养蚕的饲料,还能美化环境;蚕桑副产物可综合利用,经济效益显著;生态桑园可作为旅游观光、休闲景点建设,旅游经济效益潜力巨大[4-7]。栽桑养蚕不仅能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帮助贫困人口脱贫致富,还能有效防止脱贫户返贫,是“产业扶贫”的首选当家产业。太湖县政府和相关部门要进一步认识到发展蚕桑产业就是发展生态农业,可以进一步保护和优化生态环境,形成生态经济的良性循环,要借鉴茧丝绸产业发展先进地区的经验和做法,整合项目和资金,重点加大对蚕桑基地建设、省力化养蚕等蚕业科技推广、茧丝加工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

3.2 提高科技支撑能力降低种桑养蚕风险

“十三五”期间,要鼓励蚕桑专业技术人员,采取包村联户指导、科技示范、信息引导、技术培训等方式,千方百计地提高蚕农的科技素质,从而提高蚕农的栽桑养蚕技术水平,推动太湖县蚕桑产业优质高效发展。要注重创新蚕业技术推广与服务方式,上接下联。上要与安徽省蚕桑学会以及安徽农业大学、安徽省农业科学院蚕桑研究所等科研院所建立长期协作关系,加强蚕桑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应用,利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产业扶贫培训,加快蚕桑科技成果转化,争取稚蚕共育率达到90%以上,蚕台育、条桑育、地面育、自动化上蔟等省力化养蚕技术推广率达到85%以上,方格蔟技术推广率达到75%以上,烘茧设备要全面推行热风循环烘茧机,提高蚕茧解舒率;下要以乡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为主体,动员当地蚕业农民合作社、蚕茧收烘站以及茧丝加工和蚕桑综合利用企业等社会组织加入到基地建设和技物服务行列,力争在重点蚕区成立“统防统消”服务队,加强蚕桑病虫害防治,保障蚕桑生产安全。另外,建议制定并实施行业标准,持续在丰产桑园建设、稚蚕共育、壮蚕省力化饲养、纸板方格蔟应用等方面发力推广,不断提高太湖县蚕桑产业的劳动生产率、效益和蚕茧质量。把桑园和养蚕分别列入国家政策性保险,减少蚕农种桑养蚕的风险,让蚕农吃上定心丸。

3.3 强化桑园标准化管理着重推广省力化技术

发展新桑园时要平整土地、深耕土壤,施入基肥,间作套种绿肥,夏秋期桑园覆盖稻草、秸秆,对桑园进行测土配方施肥,做好统防统治、采养结合、合理剪伐等工作。争取产业扶贫资金和现代农业促进项目资金,指导蚕农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要改造低产桑园。对立地条件差,布局不合理,病虫害多、产量低的老桑园进行更新改造,每年改造低产桑园100 hm2。二要规模发展新桑园。要做好村民土地流转工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每年成片发展高标准桑园200 hm2左右,并注重农桑系列、育71-1等优良桑树品种的引进、示范和繁育推广。三要做好桑园标准化管理工作。挖掘现有桑园的生产潜力,按照丰产桑园的生产标准,科学修枝剪伐,推行测土配方施肥,应用杀虫灯防治虫害,努力增加单位面积桑园的产叶量和桑叶质量。四要加大力度推广省力化技术。桑园管理上要加大力度推广桑园旋耕机、伐条机等省力化机械的推广应用,养蚕要大力推广稚蚕共育技术、大蚕条桑育、地面育等省力化养蚕技术,上蔟要推广应用鱼腥草登蔟剂、自动旋转方格蔟以减少人工捉熟蚕的用工,蚕室消毒要推广应用机械强力喷雾器。

3.4 开展综合利用提高蚕桑产业综合效益

桑树全身都是宝,蚕桑资源综合利用途径多,且技术成熟,尤其是在行情不好时,蚕农可以靠蚕桑资源综合利用增加收入,渡过难关。“十一五”期间,太湖县养蚕大户有的成功利用养蚕大棚在冬春休闲时期饲养3批肉鸡,有的种植反季节大棚蔬菜,如晋熙镇花亭湖蚕业合作社组织社员利用幼龄桑园套种蔬菜、杭白菊,繁育桑苗,在成林桑园放养土鸡,每667 m2桑园增加2 400元收入;小池镇红旗蚕业合作社组织社员利用夏伐枝条剥桑皮出售给岳西县桑皮纸厂家,每667 m2桑园增加960元收入;天桥乡蚕业合作社利用桑枝生产食用菌,每667 m2桑园增加3 200元收入,试点效果较好。“十二五”期间,安徽丝路花语家纺有限公司利用次下茧、双宫茧开发生产蚕丝被,每年可生产3万床;安徽桑野农业公司开发桑叶茶,每年可生产300 t;安徽桑野农业公司、安徽万秀园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等10几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投资建设果桑园,利用该县“花亭湖全域旅游”热发展桑椹生态采摘游,平均每667 m2果桑园收益近万元[8]。“十三五”期间,要继续巩固现有蚕桑资源综合利用成果,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开发桑枝生产木地板、利用蚕沙提取叶绿素,开发生产桑椹膏、桑椹汁、桑椹酒等,提高蚕桑产业综合效益,进而提高蚕农的生产积极性,稳定蚕桑产业。

3.5 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建立利民联结机制

龙头企业上联市场,下联千家万户。蚕业龙头企业强大,实行“听涨不听降、保护价收购、随行就市结帐”的订单生产,以加工业产值反哺蚕农,才能促进蚕农持续增收,使产业得到健康快速的发展。因此,要鼓励安徽丝路花语家纺有限公司扩大茧丝和蚕丝被加工生产能力、创建并做大做强“丝路花语”品牌,投资建设优质蚕桑基地,免费为蚕农提供桑苗、蚕种、蚕药、蚕具;要支持太湖县嘉丝利、红旗等蚕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为社员提供蚕桑生产信息、技术、蚕用物资服务,组织蚕茧标准化生产与销售以及套种套养产品的加工销售,依据合作社章程对社员实行“二次返利”或分红;要扶持安徽桑野农业公司开展蚕桑资源综合利用,发展果桑园,扩大“桑野”牌桑叶茶、桑椹干生产规模,提升产业综合效益,带动农户增产增收。

猜你喜欢

太湖县蚕农蚕茧
蚕茧与飞蝶
提高鸣龙镇蚕茧质量的措施探讨
重视蚕病综合防治 提高蚕茧质量
躲雨
全国赵朴初诗词研讨会暨“朴初故里 禅源太湖”诗词大会在太湖县举行
卖蚕茧
始兴首批春茧鸣锣开收
太湖县森林采伐管理综述
蚕农侯大国诗作(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