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市浉河区农业产业助推精准扶贫
2019-01-05
信阳市浉河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 孔倩
信阳市浉河区植物保护植物检疫站 郑浩
在脱贫攻坚是头等大事、第一民生工程、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要时期,信阳市浉河区上下凝心聚力、高度重视,研究制定了《浉河区“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建立健全了脱贫攻坚责任体系,形成全区上下“一盘棋”的大扶贫格局。为了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在脱贫攻坚中的积极作用,浉河区委、区政府立足实际,发挥特色产业优势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扶贫带贫作用,大胆创新,积极探索,通过优化产业区域布局、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强化技术培训指导、建立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培育农业产业增收脱贫典型范例等措施,促进了农民持续增收、农业持续增效,使农业产业成为浉河区精准扶贫的一支主力军和贫困户脱贫后奔小康的重要途径。
一、十种推进模式
(一)龙头企业对接贫困村帮扶模式
信阳市文新茶叶有限责任公司是一家集茶叶种植、加工、营销、研发、茶文化等于一体的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郝家冲村毗邻文新茶叶加工园基地,是河南省省级贫困村,该村现有46户贫困户101名困难群众亟待脱贫。2016年,公司与该村签订了《产业扶贫对接协议》,就扶贫对接达成三项协议:优先优价采收郝家冲村所辖贫困户春季生产原料(鲜叶、毛茶);设立专项助学基金,扶贫期内每年为该村13户贫困家庭的19名学子定向提供3万元资助;公司党支部成员全部责任到人,并抽调30名优秀党员与郝家冲村种植茶叶的30户贫困户实行结对帮扶,公司通过“输血”与“造血”相结合的模式,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在文新党支部和郝家冲村党支部的共同努力下,把郝家冲村打造成为依托产业脱贫致富的标杆,并形成示范效应。
(二)特色产业园区解决贫困户就业模式
浉河区姚湾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94户共240名困难群众。村支书姚延军引进农业项目在本村建成13.33 hm2的葡萄园,葡萄成熟期是4个月,在村委会的牵线塔桥和组织下有30多户贫困户常年在这里务工7个月以上,平均每个贫困户务工性收入在7000~8000元/年,解决了该村1/3贫困户的脱贫难题。对姚湾村来说,让贫困户能在家门口就业,达到不出门也能挣钱,也是村以后努力发展的主要方向。
(三)企业项目规划实施消化贫困户模式
浉河区董家河镇十里岗林产品开发公司万亩生态农业休闲观光园区建设项目流转河口村、十里岗村、驼店村、塔耳湾村、楼房村群众山林0.33万hm2,建设五曲峡森林公园,种植油茶、油牡丹等经济林木0.07万hm2,扶持30多家农家乐发展,项目设计安排70多个护林、管护等岗位,以此安置消化区域内70多户贫困户脱贫。
(四)流转土地增收模式
信阳市响山农业生态园有限公司与东双河镇响山村15户贫困户和16户困难家庭结对帮扶,公司基地建设流转土地时,对贫困户的土地优先租赁,提前一次性支付5年的租赁费,贫困户平均流转土地0.13 hm2, 每 667 m2每 年 500元,贫困户一次性可以领取5000元,以解决贫困户的基本生活保障问题,实现贫困户土地经营有固定收入。
(五)企业对接贫困户发展农业项目帮扶模式
信阳祥云茶业有限公司在自身发展壮大的同时,不遗余力地做好济困扶贫事业。公司与吴家店镇河头村、余寨村54户贫困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发展“信阳10号”优质茶园,聘请信阳农林学院的有关专家对贫困户开展茶叶生产技术专项培训,对于贫困户茶园的鲜叶在同等质量下以高出市场价位的20%收购。祥云茶叶有限公司可获得其专利品种“信阳10号”茶叶的加工原料,贫困户可增加茶园资产和产品收益。
(六)合作社吸纳贫困户入社帮扶模式
吴家店镇兴隆种植专业合作社吸纳20户贫困户加入合作社,通过开展粳稻种植、稻虾共养等技术培训,为重点贫困户垫资种子、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提供水稻抛秧服务,解决缺少劳动力的问题,提供小额资金帮其发展稻虾养殖模式。
(七)企业统筹贫困劳动力入股帮扶模式
信阳市响山农业生态园有限公司对公司基地的葡萄、桃、猕猴桃等果园进行分类分棚管理,让村里群众尤其是贫困户优先以劳动力承包入股,不需要资金投入和承担风险,只提供劳动力参与劳作和管理,就可享受相应管理地块的果实销售收入的30%。 2016年,公司先期对6.67 hm2果园进行劳动力入股试点并获得成功,20户贫困家庭每户承包入股管理0.33 hm2果园,年分红收入达到2万元。
(八)吸纳贫困户务工创收模式
在《浉河区“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中有鼓励新型经营主体优先吸纳贫困户在企业务工的优惠政策,特别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更接地气,有90%以上的农业企业、种植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参与吸纳贫困户务工行动。一方面,企业得到政策支持,利于企业发展;另一方面,由于农业生产的特殊性,生产过程中仍需要技术含量低的简单劳作(如除草、整支、除蔓等),这样形成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贫困劳动力之间的相互需求。在区政府和乡镇政府的正确引导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吸纳贫困户务工就业,同等条件下贫困户每月工资适当高于非贫困户,并根据部分贫困户家庭、生活等特殊情况制定计时、计件等工资结算措施,保障贫困户持续增收,稳步脱贫。
(九)企业主导电商扶贫模式
信阳市兴达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是浉河区省级龙头企业,在结对帮扶精准扶贫上积极推进网络销售平台及电商物流工作,建设了自己的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多渠道销售当地优质农特产品。目前,公司辐射带动十三里桥乡叶湾村、莲花村、左利村、黄湾村、小庙村、寺河村,东双河镇付河村,谭家河镇灵官村等帮扶区贫困农户107户,其中建档贫困户33户,户均增收1500元/年,效益良好。
(十)家庭农场及专业大户带户增收模式。
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是独立的生产经营实体,数量多、分布广,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在为其提供技术服务的同时,浉河区农业局积极开展贫困人口技能培训业务,使贫困户熟练掌握1~2门与当地农业生产相应的技能,使其能参与到当地生产经营中。
二、工作成效显著
(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盘活了农村资产助推精准扶贫
在遵循“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下,引导贫困村贫困户耕地承包经营权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流转,集中通过土地有序流转,不仅提高了土地附加值,增加了贫困农民的财产性收入,盘活了农村土地资产,还为农户提供了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内就业的机会,增加了贫困户的务工收入。
(二)建立完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贫困户在农业产业的各个环节中增收,实现稳定脱贫
通过上联市场、下联基地和农户,建立贫困户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之间的经济利益共同体,探索出了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与贫困户有机结合形成多种符合当地实际情况和产业实际特点的扶贫模式,并在实践中逐步完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贫困户长期增收。
(三)探索出一批扶贫路径
在产业扶贫过程中,浉河区因地制宜、因业施策,抓好产业扶贫路径设计,相关产业都有一套可复制的帮扶模式。各种模式在一个农业经营主体中既可独立运作又可相互融合,形成合力发展,助推了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本地农户、本地贫困户的相互融合,搭建起了产业精准扶贫的大舞台。
(四)促进了贫困户稳定脱贫
贫困户通过入股、打工、租种等多种途径在产业精准扶贫中增收,预计平均年收益的最低保障在6000元左右。同时,利用现有的区、乡、村土地流转平台,推动贫困户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根据贫困户意愿,指导土地流转。需要转出的,帮助其规范合同,确保流转利益;需要转入的,帮助其分析风险,完善合同,争取优惠政策,实现规模效益。通过土地流转每年可实现不低于1000元的稳定收益。
(五)农业产业企业较好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文新茶叶有限责任公司、信阳祥云茶业有限公司、董家河镇十里岗林产品开发公司等一大批龙头企业紧密结合“三农”发展优势农业项目,建立了稳定的经济来源,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他们按照国家“三农”经济发展纲要,走在农村集约化改革发展的前列,把投资重点转移到农村、农业和农民发展上,建立了各自的相关产业发展示范基地,有计划地逐步流转农民土地,进行土地集约化经营和农副产品深加工,辐射带动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为贫困户家庭收入增加后续财源,较好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财政困难
由于浉河区财政困难,近年用于农业产业基地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较少,农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足。农业生产受制于自然因素的影响,产品质量、产量不稳定,生产效益提升空间小,持续发展较为困难。
(二)农业综合效益较低
目前,全区大部分农业种植模式依然粗放,传统优势农业“优势不优,强项不强”。主要表现在品种单一、技术落后、品质不佳等,致使农业生产效益不高,科技含量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带动农民扶贫增收不稳。
(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层次不一,带动能力不强
全区农业产业整体工业化程度低,缺乏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加工型龙头企业,加工产品大多处于初级加工阶段,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虽然发展迅速,但整体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经营规模小、抗御风险能力弱,辐射带动贫困户增收的能力不足。
四、建议
(一)做大做强龙头企业,提高脱贫带动能力
加大政府支持力度,整合财政涉农资金,重点扶持产业化龙头企业,做大做强结对帮扶项目,做到项目扶贫一村、见效一村、脱贫一村的效果。
(二)多措并举,提升企业创收能力
结合《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扩大农业对外开放促进食品农产品出口的意见》要求,打造浉河区生态绿色茶产业及绿色蔬菜等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加快绿色进港蔬菜基地建设,扩大浉河区进港蔬菜的种类和数量。借助河南省郑州跨境电子商务试点、郑欧班列、郑州航空港等平台积极创造条件,扩大茶叶、食用菌等浉河区特色农产品向“一带一路”国家扩大出口的可能。促进农产品质量、数量和效益的提升,确保农业企业扶贫动力可持续发展。
(三)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认真落实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相关的扶持政策,围绕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高其带动贫困户持续增收的能力。
(四)积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对全区种养大户、科技示范户、返乡创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等进行系统培训,使其逐步成为有文化、懂科技、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成为农业理念创新的“先锋”、科技成果转化的“平台”与“桥梁”,使他们成为带动浉河区贫困乡村农民脱贫致富的“生力军” “带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