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业流域循环经济模式下食用菌产业发展研究*

2019-01-05

中国食用菌 2019年12期
关键词:食用菌资源农业

华 进

(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 经济管理学院,重庆 400053)

食用菌因其丰富的营养价值与鲜美的食用口感而受到大众的热捧。古往今来,对食用菌的赞美之词不绝于耳。食用菌作为一种高蛋白物质,对人无害,且脂肪低,兼有食用与药用的价值,老少皆宜。此外,食用菌栽培具有显著的优点,其基于农业资源但不与农业生产竞争,可将废弃的农业生产资源再度利用,并且可以集中化、规模化生产,充分利用空间,提高资源利用率。与农业生产占用大量的土地不同,食用菌占地较少,无需农业化肥,生长周期短且经济效益高[1]。文章通过分析食用菌产业在循环经济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详细讨论了食用菌产业所具有的经济效益,并根据当前我国食用菌发展情况提出了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的有效措施,以期为我国食用菌发展提供指导,促进山区农民,尤其贫困地区发家致富,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思路。

1 循环经济模式下食用菌产业发展概述

食用菌不同于常见的其它类型的动植物,食用菌作为一种真菌类的生物,属于微生物种类,因此具有较好处理生物资源的能力。近年来,随着农业的不断发展,传统的秸秆燃烧处理方式加剧了雾霾的形成,导致环境污染问题愈发严重。同时农民饲养的家禽排泄物等也将对环境造成较大污染,引发不和谐问题。据有关部门数据统计,每年我国农村生产活动得到的秸秆高达3.5 亿吨,并且林业加工方面产生的副产品也超过了1 亿吨[2]。此类副产品均可作为培育食用菌的良好原料,若不建议有效利用,除带来大量的资源浪费问题,污染环境之外,后期还需花费大量的资金进行处理。因此,对此类副产品资源循环利用,具有较好的社会意义。另外,农民饲养的家禽排泄物可对附近的土壤、水源、空气等造成污染,同时可能带来大量病菌,对人体造成伤害[3]。而食用菌作为一种微生物,主要通过粪草等提供生长所需营养,农村常见的秸秆及家禽排泄物均可成为其生长的良好原料,因此在食用菌生产基地,农作物或林业副产品、家禽排泄物成为抢手的资源,广受食用菌栽培户及企业欢迎。

循环经济模式下的食用菌规模化生产即为利用农业及相关产业的副产品或者废弃资源作为生产原料,循环利用,通过生物发酵等得到优质的高蛋白产品。其生产的理念为对资源进行最大化利用,以获取多级产品,使农业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同时,不产生污染物。该模式下可使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具有安全、高效、经济等特点。因此,循环经济模式成为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推动农业经济发展的必要途径[4]。随着农业改革深入发展,我国食用菌产业在科技人员的贡献下,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发展规模与发展速度突飞猛进,特别近年来,在农业利好政策的支持下,我国食用菌产业达到了空前的规模,已经成为世界食用菌强国。与此同时,食用菌的发展带动了循环经济的发展,使得农业资源利用率有大幅度提高。食用菌产业已经成为可以与养殖业、栽培业相提并论的朝阳产业。

2 发展食用菌产业的效益优势

2.1 经济效益巨大

食用菌脂肪含量极低,具有多种氨基酸及丰富的维生素,同时,食用菌还含矿物质元素,属于仅次于动物食品与植物食品的优质高蛋白产品。随着科学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越来越高,大都市的生活使得人们开始向往自然,对自然无公害产品格外青睐。食用菌作为天然的食品,其丰富的营养价值使其市场前景巨大,每年的消费量以8%的速度递增。据有关部门统计与分析,食用菌带来的经济效益已远超一般蔬菜,为粮食经济效益的10 倍以上,说明食用菌较其他农业产品具有更好的经济效益。

2.2 具有较好的生态效益

随着我国逐步实施中西部大开发战略,内陆城市为取得更大程度上的发展必然需消耗大量的资源,导致生态环境遭受到一定的破坏或影响。因此,开发必须建立在合理利用资源的基础上,实现开发与利用的相互协调,生态的平衡及循环。中西部地区土壤条件较差,水源不充足,对于一般的农作物而言,其生长将受到较大的影响,同时将引起环境的污染。对土壤贫瘠地区的改良与增肥而言,食用菌栽培作为经济环保产业,无需占用大量的农田,对生长环境要求较低,同时可有效抵御一定的自然灾害,具有较强的生态功能。食用菌生长所需要的原料均来源于农业生产中的废弃物,如玉米、大麦秸秆、木头碎屑、动物粪便等可对生态造成污染的物质,此类物质普遍产量较大,可满足食用菌规模化栽培要求。通过研究发现,上述农业资源经过食用菌转化后,可以得到营养价值高的产品,同时可减少大量的粗纤维。经过食用菌处理的农业资源可以作为有机肥料直接还田,实现对资源循环利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保护生态平衡。

2.3 具有较好的社会效益

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人们因为饮食问题而导致的健康问题屡见不鲜。越来越多的人对保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食用菌作为一种蛋白高、脂肪低的保健食品,受到人们的喜爱,逐渐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使得人们饮食结构趋于健康。据有关调查,食用菌鲜菇中的蛋白质含量与牛奶相同,为水果及蔬菜的10 倍以上,同时富含人体所必须的八种氨基酸。此外,食用菌中维生素的含量可显著增加人体免疫力。由此可知,发展食用菌产业能够较好地改善人们的饮食结构,提高免疫力。同时大量栽培食用菌可大幅提高农民收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农业副产品的利用率,促进社会稳定与繁荣。

3 循环经济理念发展食用菌产业的建议与措施

3.1 建立健全政府管理机制

市场经济属于相对自由的经济,需要商品销售的参与者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自觉遵守市场规则,对参与者的自我约束能力要求较高。但食用菌产业因其特殊性,如生长环境特殊,产量较少,品种稀有等,在市面上长期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消费者在购买食用菌时对其的辨别缺乏基本的知识,较易造成食用菌市场的失衡,形成“次货市场”模型。因此,需要政府的参与与对市场的相对干预,实现产品信息的对称传递,以保证流通市场的产品质量。质量保证需同时满足以下四个条件:其一,消费者在进行商品真伪好坏的辨别时无需付出高昂的代价;其二,消费者可在最短时间内鉴别出产品的品质;其三,当市场化出现假冒伪劣商品时,索赔的费用必须足够低;其四,商品销售者需具备赔偿的能力。当食用菌市场出现失灵时,需要政府适当的干预以均衡食用菌市场,保证食用菌市场的正常发展。

3.2 制定《食用菌产业发展规划》

认真学习《食用菌菌种管理办法》、《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以及国务院颁发的关于食用菌产业发展的相关法律法规文件精神,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相关的措施,促进食用菌产业可持续发展。

3.3 加强技术交流,促进食用菌创新体系建设

与现有科研单位建立紧密合作,组建食用菌研发中心,利用当地气候及地貌优势,进行食用菌新型品种的培育工作,以满足更多消费者的需求。创新生产技术,形成零公害的生产标准体系。采用多样化的加工方式,使食用菌产业链更加完善及完整,提升产品附加值,对优质及受欢迎品种注册商标,实行较好的品牌效应。努力提升产品自身硬实力,使企业自身发展及产品能抵御外来政策的干扰,实现食用菌出口创汇,研究新技术、新方法抵抗病虫害等。

3.4 建立市场信息体系

加强各地市的交流,建立完整信息网络交流平台,实现省、地、县乡、单位四级交流通畅且信息共享。建立市场预警机制,对国内外食用菌市场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反馈,并为食用菌产业链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决策信息,为食用菌生产、加工、销售的各级参与者提供信息交流与共享平台。

3.5 建设绿色栽培示范基地

选择食用菌产量大的县市建立食用菌绿色栽培示范基地,并严格按照绿色无公害的要求进行菌种的选择与培育。原料及辅料的使用、栽培环境与水质等均需达到更高的标准。并在食用菌采摘、加工、保鲜、包装及运输的全流程进行科学的管理及有效监控,真正实现绿色无公害产业发展,并最终以点带面,促进全省食用菌进行绿色无公害化生产。

3.6 采用深加工方式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对食用菌进行深加工,延长食用菌产业链,提高产品效益的同时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积极推动食用菌产业结构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以市场为导向,从消费者需求出发研究食用菌深加工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提升产品核心竞争力的同时延长产业链发展,实现产业链的结构升级革新。目前市面上常见的食用菌加工产品包括保鲜菇、食用菌干品等,因此需要对食用菌进行深加工,开发价值更高的食用菌产品,如食用菌多糖、旅游休闲产品、保健药品等。并针对不同的需求,开创不同的经营与栽培模式,满足人们个性化的需求。

4 结论

食用菌作为循环经济的纽带,其地位不言而喻。食用菌产业属于农村经济优势产业,可用于有效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及城市下岗职工的就业问题,使农民转变为产业从业者,实现脱贫致富。食用菌因其生长环境特殊,对林业资源的保护具有关键作用。循环经济模式下,食用菌产业的发展,使得秸秆等农作物变废为宝,提高了农作物的再利用率,生态环境也因此得到较好的改善,使得森林资源能够循环利用,食用菌产业也因此成为农业循环经济的重要产业,并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食用菌产业因其自身发展已受到各级政府部门的重大关注,其发展迅猛,出口创汇能力早已超越其他农业经济,目前已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及优势产业,其发展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发展食用菌循环经济,实现农村资源的合理利用,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可实现农村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农村经济循环合理发展,有利于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稳定发展。

猜你喜欢

食用菌资源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中)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上)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下)
资源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