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猪口蹄疫流行病学、诊断与防制
2019-01-05胡顺锋
胡顺锋
(重庆市垫江县普顺镇畜牧兽医站 408307)
口蹄疫(FMD)在发病初期传染性最强,主要是直接接触传染。猪以口腔黏膜、鼻镜、蹄部和乳房皮肤发生水泡和溃烂为特征,因本病毒的传染性极强,传播迅速,感染和发病率很高,对该病要以预防为主,加强饲养管理,防止该病的发生。
1 病原
口蹄疫病毒属于小核糖核酸病毒科口蹄疫病毒属,为RNA型病毒,病毒呈球形,无囊膜,FMD病病毒有多型性和易变性,病毒有7个血清型,65个亚型,其7个血型为A、O、C,南非1、2、3、亚洲1型。病毒对外界环境抵抗力很强,被病毒污染的饲料、土壤、和毛皮传染性可保持数周至数月。但对紫外线、热、酸、碱对敏感,1%~2%的NaOH溶液、3%~5%的福尔马林溶液有效,该病毒对热敏感,60℃30min灭活,80~100℃立即灭活。
2 流行病学
2.1 传染源
患病动物和带毒动物是本病主要传染源。通过水疱皮、水疱液及发热期的乳、唾液、眼泪、粪尿、呼出的气溶胶等排毒。特别是猪通过气溶胶排毒量最大。潜伏期和康复后动物是本病危险的传染源。
2.2 传染途径
本病通过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传播,经呼吸道、消化道、损重的皮肤黏膜而感染。通过经呼吸道与消化道是主要感染途径。饲料、墊草、用具、词养管理人员及犬、猫、鼠类、家禽等均可成为本病的传播媒介。
2.3 易感动物
口蹄疫的易感动物多达30余种,但主要是偶蹄动物,其中奶牛、黄牛最易感;牦牛、水牛和猪次之;绵羊、山羊、骆驼再次之。一般幼龄动物较成年动物易感,人也可感染,实验动物中豚鼠、10日龄以内的乳鼠易感。
3 诊断
3.1 流行病学诊断
FMD流行的最大特点是传染范围广、传播速度快、发病率高。FMD的潜伏期一般为2~14d,一般情况下,被感染过的反刍动物会成为不表现临床、持续感染的带毒者。FMD在发病初期传染性最强,主要是直接接触传染。该病与一般传染病不同的是,它较易从一种动物传染到另一种动物。但在某些流行过程中,只感染牛、羊,而不感染猪,或仅感染猪而不感染牛、羊。
3.2 临床诊断
患病猪一般有以下临床表现,临床诊断时可以结合这些临床表现即可做出初步诊断。
(1)病猪精神不振、食欲减退甚至废绝、流涎、步履跛行,仔细检查病猪口腔会发现病猪舌面、齿龈、唇内侧部位会有明显的水疱,部分病猪乳房、乳头也会有水疱。
(2)病猪四蹄的蹄冠、趾间、踵及副蹄等部位均出现水疱和烂斑,并且还会伴有流诞的现象。
(3)若患病猪处于发病初期,病猪四蹄的皮肤会出现红肿,随着病程深入,四蹄部分部位会出现一些大小不一的水疱,水疱皮内有淡黄、淡红稍混浊的液体。
(4)并不是所有病猪四蹄均会出现症状,部分病猪只有其中一蹄或者两蹄出现症状。
(5)如果患病猪病情严重,水疱会出现化脓、坏死的情况,病猪蹄壳脱落,卧地不起,呈爬行状,但精神、食欲正常,与患口蹄疫的病猪有明显区别。
4 防制措施
4.1 加强管理与消毒
加强患病病猪的饲养管理,合理调整饲料结构,加强病猪营养,保持猪舍干净、干燥、温湿度适宜,对于病程深入而不能自行饮食的病猪可以进行人工饲喂。除此以外,猪场一定要指定科学、合理的消毒制度。猪群用0.1%的过氧乙酸水溶液擦拭2遍,消毒作用10~15min。猪栏用40%甲醛熏蒸消毒。猪场用2%的火碱溶液进行喷雾消毒。消毒时必须是严格进行全场消毒。一般猪场选用疫区除对场地严格消毒外,还要关闭与动物及产品相关的交易市场。
4.2 免疫与控制
制定科学合理的疫苗免疫制度,以此提高易感动物的免疫水平,可以有效降低口蹄疫的流行范围和发病率[1]。疫苗接种可分为常年计划免疫、疫区周围环状免疫和疫区单边带状免疫。实施免疫接种应根据疫情选择疫苗种类、剂量和次数。
4.3 封锁
一旦发现有疑似或者确诊的口蹄疫病情发生,必须立马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理,迅速对疫区和疫区周围进行隔离封锁处理,对于患病猪和疑似病猪及时扑杀,焚烧或者深埋[2]。对其他病猪产品、病猪排泄物、病猪尚未食完的饲料及其他所有与病猪有接触的物品进行无害化处理,工作人员所穿戴的防护服、手套、口罩等用具也应在指定地址销毁或者进行彻底消毒,方可带离出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