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语的“学而习”对患者的疗愈作用

2019-01-05王亚明

中国医学人文 2019年9期
关键词:叶老行医起搏器

文/王亚明

作者单位/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我们医院有位德高望重的心内科老专家叶绪锳教授,今年94岁高龄,身体康健,精神矍铄。新中国成立那年,她从上海医学院毕业参加工作,今年行医整整70载,行医历程与共和国同龄。近日,我带着电视台记者走近老人身边,挖掘她行医70年中的感人故事和心路历程。

采访时,老人正在与一位天津的患者微信视频,从谈话中看出,她们的关系很亲密,这是她保持联系20多年的“老朋友”。20多年前,一位风华正茂的小姑娘因为心跳过慢(每分钟30次)屡次求医,病历堆得像内科教科书那样厚。给她看过病的医生都建议安装心脏起搏器。安装起搏器会带来很多副作用和麻烦,小姑娘尚未成家,心有不甘。她找到叶教授,叶老出于对患者的考虑,给出“不安起搏器,严密观察”的治疗方案,并毫不犹豫地把自己的电话号码留给了患者。20多年来,两人的通话方式几经更迭,从固定电话到电脑QQ,从移动电话到手机微信,小姑娘也从大连搬到天津,一直观察和保守治疗。但是叶老没有放弃,她像对待亲人一样,有需要随时联系,时刻守护在患者身边,姑娘从风华正茂已经步入中年,叶老也从耄耋步入了鲐背。

这个故事很简单,也很感人,这是一个医生20多年的坚守,这是一个患者20多年的信任。

我在思考,为什么两个素未相识的人能够相依相守20载?

我们知道,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交流陶炼出来的结果。这个过程就像《论语》中第一句所说的“习”。“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说乎”,是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有些医生的眼里,他们身边的患者几乎是看惯的,因为人类发现的疾病种类可数。而在像叶老这样医生的眼里,身边的患者先是陌生的,虽然疾病种类可数,但是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不同的人患同样的病外在表现是不同的,因此,要对无数个体经历长期的“习”,从而成为一种习惯,成为生活的一部分。这一个简单的“习”字,医生不知奉献了多少日夜,承担了多大压力、倾注了多少心血。

“学”是医生的基本素养,不但接触新知识,更要接触新病人,但凡有点心有点坚持的人都能做好。但是“习”却是有点艰难的,它的历练是用“信任”夯实的。现代社会是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凡是得当面锣对面鼓讲个明白,口说无凭还得签字画押,以备出现问题时,有所依据,这是医疗活动中常见的现象。但是在理想的医患关系中,签字画押将医患之间无形架起了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似乎两者只有契约,没有信任。通过“习”而熟悉而朋友的过程是让人感动的,在这个过程中,已经没有了契约,只有感情和信任。

回到叶老与患者交往20多年的故事,两人之间似乎不用多余的话语,举手投足间,一颦一笑间,就能明白对方的意思,就像陌生人对于婴孩的话是无法理解的,但是做母亲的却听得真切清楚,这是学而习,并且是学而时习的最高境界。对医生而言,“学而不习”是最为肤浅的层次,“学而习”是具有人文精神的体现,“学而时习”则是人文精神持续提升的自觉,最终达到“不亦说乎”,这则是人文精神滋润患者心田的最生动乐章。

猜你喜欢

叶老行医起搏器
起搏器置入术术中预防感染的护理体会
弃单间和学生一起办公
永久起搏器的五个常见误区
永久起搏器的五个常见误区
漫画中国历史之立志行医的华佗
叶圣陶:精神的健康
叶圣陶为什么会长寿
章太炎好行医 无人敢求诊
非法行医两次以上触犯刑法
心脏永久起搏器外露后清创重置术的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