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冬性中熟小麦品种江麦23及高产栽培技术
2019-01-05凌兆凤李仲灵
潘 兵 付 尧 凌兆凤 李仲灵
(江苏中江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南京 211500)
江麦23原名徐麦2233,是由江苏徐淮地区徐州农业科学研究所和江苏中江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合作以淮麦18和周麦16为亲本选育而成的高产、稳产、耐赤霉病小麦新品种,于2017年12月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苏审麦20170005。该品种属半冬性中熟类型,抗寒性较好,耐肥抗倒,适宜江苏淮北麦区种植[1]。
1 品种特征特性
1.1主要农艺性状江麦23全生育期234.3d,成熟期比对照淮麦20晚1d。株高80.8cm,每667m2有效穗数41.3万穗,每穗粒数33粒,千粒重44.5g。幼苗半匍匐,叶片细长,叶色深绿。穗层较整齐,株型较紧凑,蜡质重,抗倒性较好。落黄较好,灌浆速度快,后期熟相较好。穗纺锤形,长芒、白壳、白粒,穗型较大,结实性较好,籽粒椭圆形,硬质。分蘖力强,抗寒性一般。
1.2抗逆性状经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2015-2016年连续2年鉴定,平均结果:感赤霉病(严重度2.56~3.56)、纹枯病,中感黄花叶病,高感白粉病、叶锈病,高感穗发芽。
1.3品质性状区试混合样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测定,2015-2016年连续2年测定平均结果:粗蛋白(干基)14.0%,湿面筋 28.65%,吸水量59.8mL/100g,稳定时间5.6min,最大拉伸阻力325Rm,135E.U.,拉伸面积60cm2。
2 产量表现
2014-2016年度参加江苏省小麦区域试验,淮北组每667m²平均产量568.8kg,较对照淮麦20增产3.8%。2016-2017年度参加生产试验,每667m²平均产量576.1kg,较对照淮麦20增产5.8%。
3 高产栽培技术
3.1种子处理播前晒种并进行药剂拌种[2],建议每10kg麦种拌春泉拌种剂(或矮苗壮)20g兑水200g,并按种量的2‰加配15%商品粉锈宁(或2%立克秀)均匀拌合,待药液吸干后播种。
3.2适期适量播种一般应在10月10-25日播种为佳,每667m2基本苗12万~16万,推迟播种或肥力水平偏低应适当增加基本苗。每迟播3d每667m2增加基本苗0.5万~1万;播种深度3~5cm,要求深浅一致,达到种均苗匀。一般每667m2施纯氮16~18kg,配合施用磷、钾肥。氮肥基苗肥占60%,拔节孕穗肥占40%,抽穗扬花后结合病虫害防治喷施叶面肥。田间沟系配套,注意防涝抗旱[3]。
3.3合理促弱控旺晚播麦田以促为主,采取喷施叶面肥、生长调节剂等措施,实现促弱转壮;每667m2用0.01%芸苔素内酯20g加氨基酸叶面肥50mL,兑水30~40kg全田喷雾;对群体偏大、有拔节趋势及植株偏高的旺长田块,应用15%多效唑40~50g,兑水50kg叶面喷雾控旺防倒。
3.4化学除草播后苗前土壤封闭处理,降低田间禾本科及阔叶杂草基数,每667m2用瑞飞特(50%丙草胺)70~100mL加30%苄密磺隆10g。11月中旬至12月中旬田间墒情足,杂草出土达到75%以上、草龄2~4叶、气温8℃以上时苗后茎叶处理,控制田间杂草数量,减少杂草造成的产量损失。田间杂草密度小时,每667m2用爱秀(5%唑啉草酯)80mL加50%异丙隆125g加30%苄密磺隆10g;密度大时,可适当增加爱秀用量。田间阔叶杂草每667m2用使它隆(20%氯氟吡氧乙酸)20mL加春收(双氟磺草胺·唑草酮)50mL。
3.5综合防治病虫害后期主要病虫害防治以赤霉病、白粉病和蚜虫等为主,其中赤霉病危害最大[4]。赤霉病防治每667m2用爱苗(30%苯醚·丙环唑)加70%甲基硫菌灵(或40%戊唑醇·多菌灵)100~120g(从始花期间隔7d连续2~3次喷施,雨后补打);白粉病防治用50%醚菌酯水分散剂18~22.5g或15%三唑酮粉剂90~110g或15%三唑醇粉剂60g;蚜虫防治用10%吡虫啉粉剂60~80g;红蜘蛛防治用2%阿维菌素乳油60~80mL;纹枯病防治用5%己唑醇悬浮剂120mL。以上药剂兑水20~40kg喷雾或弥雾。
3.6适期收获收获应在蜡熟末期,全株变黄、茎秆仍有弹性、籽粒黄色稍硬为最佳时期。具体应根据天气情况适当早收,确保丰产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