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球虫病的流行特点及其防治
2019-01-05史铁铸
史铁铸
(江苏常州市金坛区尧塘畜牧兽医站 213213)
鹅球虫病在养鹅集中地区较为普遍,据统计:一些区域鹅群感染率达80%~100%,死亡率在10%~20%。究其原因,基层工作人员缺少对鹅球虫病的认识与防治方法[1],将其作为常规肾类与肠炎治疗,鹅群患病后得不到有效治,疗导致该病在一些地区流行。
1 鹅球虫病流行特点
鹅球虫病呈全球性分布,引发大量雏鹅死亡。Pellerdy 报道,鹅球虫病分布全球各地,一些地区感染率可达到90%。Hofszd 报道,鹅肾球虫病在美国艾奥瓦州可导致90%的鹅群损失。通过对某省80 个鹅场调查发现,约有30 个鹅场有柯氏艾美尔球虫流行,死亡率为25%。其他地区调查发现,20 群鹅中鹅球虫病感染率高达95%以上,死亡率为20%。鹅球虫病集中于小鹅群内,成年鹅是主要传染源。鹅由于感染性卵囊污染的饲料与饮水而感染,不同品种鹅都可患病。
鹅球虫病感染源有饲养、饮水、土壤等孢子化卵囊导致。如养殖条件差、圈舍简陋、地面垫草、粪便清理不及时、养殖区域低洼等都可能患病。野生水禽在鹅群养殖场栖息带入球虫。该病流行时间和气温、雨量有较大变化,多发于5~8月。卵囊对外部环境具有较大的抵抗性,赫尔曼艾美尔球虫的卵囊具有抗寒性。截型艾美尔球虫多发于3 周龄~3月龄幼鹅的肾球虫病,急性,鹅只精神沉郁、消瘦、腹泻、粪便呈白色、翅膀下垂、食欲不振。艾美尔球虫病与有毒艾美尔球虫引发的雏鹅肠球虫病在感染卵囊时为急性型,出现一过性临床症状,病程约3d。患病鹅群缩头缩颈、精神不振、羽毛松乱、步履蹒跚、运动失调、食欲减退、粪便稀薄。患病初期粪便呈糊状带有白色黏液,后期排出水样稀粪,呈浅黄色蛋清样带有脱落的黏膜组织碎片,呈红色。最终,患病鹅衰竭死亡;耐过的病鹅生长发育缓慢。
2 剖检病变
鹅肾球虫病病变多发为肾脏。通过对病死鹅剖检发现,肾脏肿胀、突出荐骨,呈浅灰黄色,表面带有出血斑与灰白色病灶。组织学检查可见肾小管中上皮细胞受损,尿酸盐与卵囊充满肾小管,管腔直接较粗,病灶区域带有嗜红细胞或坏死病变。艾美尔球虫与有毒艾美尔球虫引起肠球虫病变集中于肠道,病变在小肠中断,带有出血性卡他性肠炎。肠管肿胀增粗,浆膜面带有少量点状出血点[2]。长枪内带有淡黄色黏液,呈蛋清状并带有少量没有消化的食物残留与肠黏膜碎片。肠黏膜带有点状出血点,感染后期死亡鹅的肠黏膜带有白色结节斑,镜检可发现带有卵囊。其他器官无病变。有毒艾美尔球虫瘾大的病变在空肠后端至直肠之间,肠壁变厚,黏膜带有细小出血点,肠内物稀薄带有大量黏液、脱落的黏膜上皮与血液。
3 显微镜下病变特点
患病鹅的肾脏肾小管中带有尿酸盐与卵囊沉积,病灶区域带有嗜红细胞。患肠球虫病鹅能清楚地看见肠壁出现水肿,肠上皮细胞破碎、脱落,严重时绒毛基部细胞与部分绒毛上皮细胞被虫体寄生,肠绒毛内带有弥漫性出血点、出血斑,肠绒毛变性坏死,可清楚看见黏膜基部与膜内淋巴细胞、异嗜性粒细胞浸润,黏膜基部拎包滤泡变大。
结合流行病学、临床特点做出初步诊断,确定有待对粪便进一步检查。提取粪便放在载玻片中,加水调均形成涂片,肠黏膜或内容物做涂片,显微镜下观察。或者选择饱和盐水漂浮法提取卵囊确诊。
4 鹅球虫病的防治方法
4.1 预防方法
准备抗球虫药物,并在雏鹅易发时期尽早使用药物预防,特别是多发病地区有必要采取预防性用药。在饲料内添加0.02%复方新诺明持续一周;或添加50mg 盐酸氯苯胍,或每1000ml 水中添加40mg 盐酸氯苯胍,持续一周。此外,也可以添加25mg 球痢杀于养料内,饲养中添加12.5mg/kg 球虫净。
4.2 药物防治方法
一旦发现鹅只患病立即隔离,并采取可行性治疗方案[3]。患病鹅只治疗方法为口服1 万IU 青霉素,持续一周,或服用200mg 氨丙啉持续3d;或服用5mg 氯苯胍,持续一周,在疫病防治方面效果良好。患病鹅只采取大群紧急使用药物防治,根据鹅只体重使用250mg/kg 氨丙啉在饲养内,持续3d。或使用10mg/kg 氯苯胍在养料内,持续3d。或使用 30mg/kg 球虫宁再养料内,持续3d;按照5:1 比例混合磺胺6 甲氧嘧啶与TMP 合剂,养料内填入0.04%合剂持续一周,停药后3d 再服用3d。磺胺类药虽然是比较特效的球虫药,但磺胺类药主要经肝代谢灭活,形成的乙酰化物的溶解度降低,易引起血尿、结晶尿及肾损害等不良反应。因此,在临床治疗过程中一般不宜选用。应尽量选择安全可靠、疗效高、无药残的,如球克 (常山酮)、青蒿素、青蒿素一TMP 合剂、“驱球散” 等饮水或拌料,连用57d 同时配合肠道消炎药,如克拉西林、环丙沙星、沙拉沙星等防止继发炎症的发生,降低死亡率。
为防治鹅只产生耐药性需要养殖人员选择适合的抗球虫药,搭配用药、轮流用药。使用抗球虫药物治疗时期配合VA与VK能达到良好的防治效果。如果养殖场曾感染过该病,定期使用药物预防避免再次出现。
4.3 做好环境卫生管理
养殖人员做好圈舍清洁、定期消毒,及时杀灭病菌、保持良好的通风光照,清理粪便并进行发酵处理。避免家禽接触动物尸体,防治误食,养殖人员不喂变质、过期饲料。粪便采取无害化处理。对症治疗可使用泻剂,加快有毒肠内物排出。轻度患病鹅只可服用葡萄糖溶液,养料内按照0.05%量添加VC,持续3d 后有明显好转。患病严重的病禽及时淘汰,做深埋处理[4]。
5 一例鹅球虫病防治方法
5.1 发病情况
2018年5 月某地养殖户养殖1000 只幼鹅,36日龄患病。鹅群1日龄注射抗小鹅瘟高免血清,7日龄注射小鹅瘟和腺病毒二联弱毒苗,20日龄注射副黏病毒灭活苗。日前发现鹅群出现异常情况[5],陆续有20 只鹅死亡。患病鹅群精神萎靡、粪便带血。到当地兽医站诊断为鹅痢疾,配土霉素、诺氟沙星等药物。次日发现鹅群患病达到600 只,发病率为50%,死亡200 只。
5.2 临床症状
患病鹅群精神沉郁、食欲减退、羽毛怂卵、站立不稳。下水后羽毛被浸湿,翅膀下垂。闭目呆立,头部轻缓摆动。口腔积液、甩头、口吐白沫。患病初期粪便呈稀糊状,逐渐呈白色。患病后期粪便呈红色带有血。
5.3 剖检分析
剖检死亡鹅只发现,肠道呈严重的卡他性出血性验证,肠黏膜变后、出血、糜烂。小肠中下端,自卵黄帝后至泄殖腔带有出血性肠炎,黏膜带有白色结节。患病严重的鹅可清楚看见肠黏膜脱落,肠管肿胀,肠道表面呈白色,肠黏膜表面带有淡黄色黏液。利用无菌探针提取粪便放在载玻片中,添加水搅拌,盖上盖玻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通过观察能清楚地看到椭圆形浅黄色卵囊外有1 层壳膜,四周为透明区,中间结构均匀。刮取肠道病变黏膜镜检能清楚地看到大量裂殖体。结合发病情况与临床症状可确诊为鹅球虫病[6]。
5.4 防治方法
第一,药物治疗。米帕林按照鹅只体重使用 0.05~1g,药品加入养料内搅拌,间隔2~3d 喂药一次。喂完3 次后延长间隔时间,间隔一周后喂药1 次,共5 次。通常喂到第3 次时鹅只症状会有明显改善。氨丙啉添加150mg/kg,或按照水量添加80mg,持续一周。用药过程中不可喂 VB1;硫黄安-6 甲氧嘧啶与3 甲氧卞氨嘧啶合剂,按照5:1 比例。百球清口服液100ml中带有 2.5g,混饮 25mg/L 水,持续 2d。同时,水中添加 VK30.2ml 直至康复。因为球虫病容易出现抗药性。治疗可搭配其他药物,避免使用单一药物。第二,停药后在养料内添加益康泰,根据养料量的5%添加。第三,养殖人员做好日常清洁、环境卫生管理工作,保持圈舍清洁干燥、及时清理粪便,避免养料与水杯污染。第四,室外温度在27℃以上,环境潮湿,放牧水质较差时可以在养料内添加预防药物。使用复方新诺明按照0.02%添加养料内,持续一周;再使用2 种以上药物,避免产生抗药性。
经过治疗后,用药后第1 天死亡80 只,第2 天死亡10 只、第3 天停止死亡,一周后患病鹅只开始好转,逐渐恢复正常。
6 结语
伴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变化,很多养殖户将目光聚集在养鹅业,且养殖范围不断扩大。同时,鹅传染病数量不断增加,给养殖户带来严重的损失。鹅球虫病作为鹅养殖中常见疾病,发病率高、死亡率高,给养殖业造成巨大损失。因此,加强鹅球虫病防治得到重视,结合该病特征制定防治方法,对症下药,帮助养殖户挽回经济损失,推动养殖业发展,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