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灵菇栽培模式及发菌期杂菌污染防治方法
2019-01-05
一、白灵菇栽培模式
(一)立体两头出菇
1.栽培方法。采用17 cm×40 cm×0.04 cm 或 18 cm×42 cm×0.04 cm的聚乙烯塑料袋装袋。菌长满并熟后,在出菇室内码成菌墙,解开两端扎绳。
2.生产优势。该方法方便管理,例如喷水、解口、疏蕾、采收都很方便,塑料大棚生产多采用这种方法。
(二)层架单头出菇
1.栽培方法。采用17 cm×33 cm×0.04 cm 或 18 cm×35 cm×0.04 cm的聚乙烯塑料袋装袋。菌丝长满并熟后,移入出菇室。出菇室内摆放有层架,层架层与层间隔0.5 m,一般设5~6层,层架行距80 cm,每层放菌袋2~3层,出菇面朝外。目前反季节冷房生产白灵菇多采用这种方式。
2.生产优势。该方法可以充分利用空间,单位、体积投料量大,便于集约化大生产。
(三)单层覆土出菇
1.栽培方法。将发好菌的长菌棒一切为二,短菌棒直接覆土,畦深20 cm,用水灌透,将菌棒接种的一面向上排入畦中,覆一薄层湿润菜园土,厚1~2 cm,采用前述方法使其显蕾出菇。
2.生产优势。该方法生产的白灵菇子实体大、产量高、保鲜期长,能比常规栽培的白灵菇产量高出1倍以上。
二、发菌期杂菌污染
(一)毛霉
1.特征。毛霉是一种好湿性真菌,接种初期时间不长便在菌袋口长出灰白色粗壮稀疏的气生菌丝,菌丝生长很快。毛霉广泛存在于土壤和空气中,对环境的适应性极强,在接种过程中,若不注意无菌操作或不注意环境卫生,则极易发生毛霉。
2. 防治方法。一是搞好环境卫生,切实注意保持培养室、栽培室及周围环境的卫生;二是培养料灭菌应彻底;三是接种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四是注意检查料袋有无破损,破损料袋不能用。
(二)曲霉
1.特征。曲霉广泛存在于土壤、空气及腐败的有机物上,主要靠气流传播,是侵染的主要途径。曲霉对温度适应范围广,并嗜高温。
2.防治方法。一是搞好环境卫生,降低接种室、发菌室空气湿度;二是培养灭菌应彻底。
(三)青霉。
1.特征。菌丝初期白色,可形成圆形菌落,外观略呈粉末状。随着菌丝生长,颜色由白逐渐变为绿或蓝。老菌落表面常交织形成一层膜状物,覆盖在培养料面,使之与空气隔绝,并能分泌毒素,使食用菌菌丝体致死。
2.防治方法。一是注意环境卫生;二是调节好培养料酸碱度;三是局部发生可用克霉灵溶液注射。
(四)木霉
1.特征。木霉在自然界中分布很广,是食用菌生产中的一种主要病害。培养料受侵染后,初期菌丝呈白色,纤细致密,形成无固定形状的菌落。之后从菌落中心到边缘逐渐产生分生孢子,使菌落由浅绿色变成深绿色霉层。菌落扩展很快,特别在高温高湿条件下,几天内绿霉即可侵染整个菌袋。
2.防治方法。一是菇房湿度不能过高,并保持清洁卫生,通风良好;二是菌种袋感染绿霉可用克霉灵溶液注射。
(五)链孢霉
链孢霉常发生于6—9月的高温高湿季节。这是一种顽强速生的霉菌,培养料受污染后,在料面迅速形成橙红色或粉红色的霉层。
1.发病条件。一是温度。链孢霉菌丝在4~44 ℃下均能生长,25~36 ℃生长最快,因此在6—9月高温季节极易发生。二是湿度。链孢霉在食用菌适生含水量范围内生长迅速,含水量在40%以下或80%以上,则生长受阻。三是空气。链孢霉属好气性微生物,在缺氧时,孢子不能形成。
2.防治方法。一是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要求,从各个环节杜绝杂菌侵入。二是对培养室、接种室用克霉灵、甲基托布津溶液消毒,或用硫磺、甲醛薰蒸。三是对污染链孢霉的菌袋,挖坑将其沉埋或烧毁。
三、出菇期病害
(一)黄色斑点病
黄色斑点病是因为喷水时直接将水喷到了子实体上产生的病害。正确方法是将喷雾器喷头往上喷出细雾以增加空气湿度。
(二)腐烂病
腐烂病是因为气温过高,造成子实体生长不良、腐烂而死的病害。出菇期菇棚内温度保持在15~28 ℃是较好的预防措施。
四、出菇期虫害
白灵菇出菇期虫害一般有菇蝇、菇蚊、跳虫等,多于春季气温回升时发生,严寒冬季发生很少。一旦发生,可在棚内喷洒高效低毒的杀虫剂防治。
五、商品菇质量欠佳原因
商品菇质量欠佳的原因:一是个头不足。培养料营养不良;出菇采收时间过迟造成一头菇片过大,另一头菇片偏小;培养料水分少,造成菇片偏小、个头不足;疏蕾过迟,浪费了过多的营养。二是棚温控制太高,菇片生长迅速造成菌盖偏薄。三是通气不良及疏蕾过迟、光线过弱造成菌柄细长。四是菌盖色泽发暗,多是因为棚内湿度过大造成,合理的湿度应为85%~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