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魏氏梭菌感染仔猪的诊断与防控
2019-01-05侯强红尧国民李中波
侯强红,尧国民,舒 鸣,王 湘,李中波,罗 维
(怀化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怀化 418000)
魏氏梭菌可感染多种动物,其中包括人类、猪、牛和羊等哺乳动物,是一种常见的可引起仔猪腹泻的肠道菌病原体。该病原体有5个血清型,分别为A、B、C、D和E血清型,其中引发严重临床症状和病死率的血清型主要是A和C型[1]。猪群感染该病后可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不同生长阶段猪群感染该病所出现的临床症状存在较大的差异,其中以仔猪发病最为明显,可出现血痢,且病猪在短时间内死亡,给养殖户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2]。近期,怀化市某养殖场仔猪群暴发腹泻病,临床以血痢为主,且出现较高的病死率,结合该病的发病特点和诊断结果,最终确诊为魏氏梭菌感染引起的,其诊断及防控过程如下。
1 发病情况与临床症状
怀化市某小型养殖场饲养繁殖母猪30余头,2019年4月初部分母猪产仔,由于天气骤变导致一窝仔猪体温升高、精神萎靡、严重腹泻,且粪便颜色为红色,夹杂血液,发病仔猪肛门及尾部周围带有腹泻粪便;3~4 d内发病仔猪会死亡。截至4月中旬,已经连续有10余窝仔猪发病,死亡仔猪80余头。发病期间养殖户给发病猪群灌喂抗生素(氨苄西林),但效果较差。
2 病理变化
4月17日,养殖户将病猪送至怀化职业技术学院,笔者对病猪进行剖检,发现病变部位主要为肠道,主要表现为小肠充血,肠内有红色内容物,内容物中含有组织碎片,气味腥臭;此外,病猪下颌淋巴结和腹股沟淋巴结出现肿胀和出血;腹腔和心脏有积液,肾脏表面有出血点等。
通过发病仔猪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我们初步判断此次发病是由魏氏梭菌感染所引起的。
3 实验室诊断
3.1 细菌分离培养
4月18日,无菌采集组织脏器(淋巴结、小肠、肾脏等),取无菌接种环蘸取病变明显组织后分别接种于鲜血琼脂平板,37℃分别以无氧和有氧环境进行培养,观察琼脂平板上菌落生长形态和数量。结果显示,有氧环境下平板上没有长出菌落(48~72 h),而无氧环境下培养16~24 h后平板上有圆形、光滑的白色菌落,有溶血环。
3.2 革兰氏染色及生化鉴定
4月20日,将单一菌落进行涂片,革兰氏染色后于显微镜(油镜)下观察单个细菌的形态,镜检发现细菌为革兰氏阳性菌,且为两端钝圆的杆状菌。
将菌落分别接种于牛乳液体培养基和肉肝汤培养基中培养,厌氧培养6~8 h后发现两种液体培养基菌变浑浊,可产生大量气体,且菌株在牛乳培养基中爆炸性发酵。
通过实验室诊断技术可以确诊该病为魏氏梭菌病感染引起的。
3.3 药敏试验
采用药敏纸片法对分离得到的魏氏梭菌进行耐药性分析。将单一菌落适度稀释后均匀涂布于鲜血琼脂培养基中,将培养基放置于37℃10 min后,在培养基表面贴上4~5种药敏纸片,共贴12种常见药敏纸片。其后将培养皿放在37℃厌氧环境下培养24~36 h,观察抑菌圈大小。分离菌对药物是否耐药判断标准参考文献[3]。结果发现,该菌对庆大霉素、环丙沙星、磺胺嘧啶、阿米卡星和头孢哌酮等敏感,对氯霉素和氟哌酸中敏,对卡那霉素、磺胺甲 唑、氨苄西林、四环素和链霉素等耐药。
4 治疗与防控
4.1 药物治疗与疫苗紧急接种
将发病及病死猪群无害化处理;对其他假定健康猪群(包括母猪)肌肉注射环丙沙星5 mg/kg,2次/d,连续用药3 d;同时对仔猪群接种猪魏氏梭菌灭活疫苗2 mL/头,2周后对猪群再次免疫接种,2 mL/头。
4.2 主要预防措施
由于猪魏氏梭菌病发病期短,且病死率高,对于该病的防控主要以预防为主。首先,早晚打扫猪舍,定期对猪场用3%过氧化氢溶液进行消毒;及时对粪污进行清除和无害化处理,对栏舍和食槽进行打扫和清洁;其次,给母猪饲喂优质的饲料,不能饲喂霉菌污染的饲料;对母猪的乳头进行清洁和消毒,对猪场内蚊、苍蝇和鼠等进行消杀;最后,在饲粮中添加林可霉素1 kg/t进行预防,同时可在饮水中添加适量的多维或电解质提高猪群的免疫力。
通过以上治疗和防控措施的实施,5月初对该猪场进行回访,该猪场负责人表示猪病得到了有效控制,猪群的死亡率有效降低,基本恢复到正常的生产状态。
5 讨论
仔猪腹泻病是一种十分常见的疫病,若不及时进行防控,会给养猪场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其病因有很多,其中包括细菌、病毒、寄生虫及环境等因素。魏氏梭菌为重要的人畜共患性病原,不同阶段猪群对该病原均易感。但魏氏梭菌为条件致病菌,当猪群体况良好时不易发病,只有当猪群因外界或体内因素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时,容易发生该病。该病的防控主要以预防为主,向猪群定期免疫接种相应的灭活疫苗,同时提高饲养管理水平,可在一定程度降低该病的发生几率,减少养殖户的经济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