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高热综合征发生原因、症状及防治对策
2019-01-05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甪直镇动物防疫站215127
邱 晨 (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甪直镇动物防疫站 215127)
猪高热综合征,俗称猪非典、猪无名高热,以持续高热、皮肤红紫、传染性强、死亡率高等为特征。该病是以高致病性蓝耳病等为主的一类疾病的总称,近年来在国内外广泛流行,且病因复杂,病情危急,防治困难,猪死亡率高,危害十分严重。为积极预防该病的发生及危害,笔者对该病的发生原因、症状、诊断方法及防治对策进行总结介绍,以供广大畜牧工作者和养殖户参考。
1 发生原因
1.1 病 源
猪高热综合征是由高致病性蓝耳病毒、圆环病毒、猪瘟、伪狂犬病病毒及副猪嗜血杆菌、猪链球菌、多杀性巴氏杆菌、附红细胞体等多种病原体混合感染所引起的。每头病猪至少受3种以上病原体混合感染,其中,高致病性蓝耳病是最为常见的原(继)发症,也是造成病情复杂、死亡率高的主要原因。
1.2 病 因
具体为:(1)因气温过高、圈舍潮湿、饲养密度过大、空气污浊、卫生状况差以及长途运输等,导致猪的饲养环境差。(2)饲料品质差,或未采用全价配合饲料,或饲料发生霉变,造成猪营养不良和抗病能力降低。(3)消毒方法不科学,消毒措施不到位,消毒操作达不到规定标准。(4)近几年蓝耳病等新老病原微生物不断发生变异,导致血清类型增多、毒力增强,而目前免疫接种不规范,且所选用的疫苗效率低、特异性差。(5)滥用抗生素药物或抗生素添加剂,导致猪体内菌群失调,病原微生物产生变异和抗耐药性增强。(6)由于市场经济发展、交通条件便利、屠宰加工能力提高、居民需肉量增加,生猪的流动量增多、运输范围扩大,造成疫病传播的机会和途径增多。(7)病死猪转移、丢弃、宰杀、销售、食用等现象不时发生,未能严格进行无害化处理。
2 流行特点
该病可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发生和流行,以夏秋季节气温较高时多发,其他季节也时有发生。该病流行初期呈爆发型,发病快、传染性强、死亡迅速,一般发病率在30%~80%,死亡率达40%~90%,且仔猪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更高,一般病程为5~15 d。
3 发病症状
生猪染病后,主要表现为:精神沉郁,被毛粗乱,食欲不振,大便干燥、呈球状、带有血液或白色粘液,有时腹泻,心跳加快,呼吸困难,体温升高(达41~42 ℃)、呈稽留热型,可视粘膜发绀,耳部、尾尖及体躯下部皮肤出现紫红色出血点(癍),眼结膜发炎肿胀、常有眼泪或泪痕。
3.1 症状类型
3.1.1 繁殖障碍型
表现为性功能降低,发情失常,受精困难,容易流产,产仔量减少,产出死胎、弱胎或木乃伊胎,产后无乳或泌乳量减少等。
3.1.2 呼吸困难型
表现为咳嗽,流鼻液,呼吸促迫,呈犬坐姿势,张口吐沫,腹式呼吸等。
3.1.3 神经紊乱型
该症状在保育猪中多见,表现为精神失常,呈阵发性兴奋或沉郁,肌肉颤抖,站立不稳,行走摇摆,不自主转圈,口吐白沫,瞳孔散大,意识不清,卧地不起,四肢滑动等。
3.2 病理变化
经临床检验,病猪心包的积液增多,心肌变性,心外膜和心内膜有出血点;肺肿大,呈虾肉样变,有的肺呈大理石样变,肺间质增宽,出现水肿或出血性炎症;部分病猪胸腔内有纤维素性炎症及纤维素性渗出物,且常与肺部发生粘连;常见腹腔积液增多,且含有较多的纤维蛋白,腹腔浆膜也常有纤维素性炎症;肺门、肠系膜、腹腔内等处淋巴结肿大,充血出血严重;肝肿大,呈土黄色,质地变脆,边缘钝;部分病猪肾肿大,质脆,色泽变淡或广泛淤血呈褐色;膀胱粘膜有散在的出血点;部分病猪脾肿大,边缘有出血性坏死;肠胃粘膜有出血点,有时大肠回音瓣处可见坏死性扣状溃疡;个别病猪脑膜出现水肿和出血性炎症等。
4 诊断方法
由于该病的病原体种类繁多,病因、症状、病理变化复杂,确诊较困难,一般应结合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治疗效果和实验室检验等方法进行综合鉴别诊断。具体诊断方法:(1)蓝耳病毒、圆环病毒、伪狂犬病病毒等的诊断可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2)猪瘟的诊断可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免疫荧光抗体试验、血清中和试验。(3)副猪嗜血杆菌、猪链球菌、多杀性巴氏杆菌的诊断可采用分离培养鉴定、生化试验和制片镜检。(4)附红细胞体的诊断可采用脾脏触片或血液涂片染色,并显微镜观察其形态特征。
5 防治对策
5.1 预 防
5.1.1 优化养猪环境
按照防疫条件要求,严格选址建场;同时,对猪场应实行封闭管理,防止外部人畜车辆进入;此外,猪舍内要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防止各种应激因素的发生。
5.1.2 防止疫源引入
猪场必须杜绝从场外收购已生病和隐性感染的猪只,且进场的猪只应严格按照规定隔离检疫观察30 d以上。
5.1.3 禁喂霉变饲料
禁止喂食霉变饲料,并避免在霉变饲料中添加霉菌毒素吸附处理剂,猪吃了处理后的饲料会降低猪体免疫力,促使该病发生。
5.1.4 搞好免疫接种
根据当地疫情,结合生猪情况,在免疫监测的基础上,制定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从而使免疫接种能够达到预期的免疫抑制效果。
5.1.5 严格消毒制度
对必须进入猪场的人员、物品、车辆全部进行严格消毒,且消毒的形式、种类、方法、药品应多样化,例如,选择复合醛类消毒剂,按1∶400加水稀释消毒病原;猪舍内每周消毒2次,舍外环境每周消毒1次,且宜交替使用季铵盐复合消毒剂、碘制剂等。
5.1.6 加强动物检疫
进场生猪应隔离检疫观察30 d以上,并严禁屠宰、销售、运输、丢弃病死猪(肉)等的发生。
5.1.7 加强对发病猪场的管理
一旦发现病猪,就应及时严格隔离病猪及同群猪,并对假定健康猪进行紧急免疫接种,对病死猪做好无害化处理。
5.1.8 采用西药预防
平时不使用抗生素类药物进行预防保健,但一旦受到疫病威胁时,就应于饲料或饮水中加入足量的抗毒杀菌药物,如黄芪多糖、氟甲砜霉素、阿莫西林、强力霉素、支原净等,并连用5~7 d进行短期紧急预防。
5.1.9 采用中药预防
在饲料或饮水中按5%的比例加入清热散毒散或板蓝根冲剂,连用5~7 d进行预防。
5.2 治 疗
5.2.1 西 药
具体方法为:(1)肌肉注射20%黄芪多糖注射液20~30 mL,每日2次,连用5 d。(2)肌肉注射20%氟苯尼考注射液20~40 mL,每日1次,连用7 d。(3)肌肉注射多西环素100 mg/kg、氟美松5~12 mg/kg(具体注射量按每1 kg体重计算),每日1次,连用5~7 d。
5.2.2 中 药
可将黄芪70 g、金银花100 g、连翘50 g、板蓝根100 g、栀子30 g、鱼腥草100 g、石膏100 g、黄芩30 g、大青叶50 g、生地黄50 g、丹参50 g、甘草100 g共研为末煎汤,大猪每日分2次内服,每日1剂,连用5~7 d。同时,给予病猪大剂量含有复合维生素、葡萄糖的等盐液,以补充水分、维持电解质平衡、促进新陈代谢、减少应激反应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