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创新发展的成效、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2019-01-05河南农业大学李国权
河南农业大学 李国权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营养与资源环境研究所 胡素娟
农业科技园区作为一种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的农业发展新型模式,是农业技术组装集成的载体、市场与农户连接的纽带、现代农业科技的辐射源、人才培养和技术培训的基地。自2000 年以来,科技部会同多部委启动了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工作,经历试点建设、全面推进、创新发展等不同阶段,目前已经迈入创新驱动发展阶段。郑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自2015 年获批以来,主动对接都市农业发展需求,以现代农业物流为核心,整合农产品生产、运输、仓储、加工、配送、信息等各个环节,打造了以万邦物流为引领、食品加工为主导、生态休闲农业相融合的中部特色园区,实现了智能生产、现代物流、科技孵化、“三产”融合的集成创新,形成了“一核驱动、分区示范、区际辐射”的空间布局,为郑州市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发展的成效
郑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紧抓国家发展战略机遇,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围绕“聚集整合、集成创新、示范带动、服务都市”的功能定位,立足资源禀赋条件,以园区总体规划为蓝本、创新要素聚集为路径、产业融合发展为导向、管理模式优化为保障,聚集“人才、技术、资本”三大创新要素,打造“现代农产品物流业、都市生态休闲农业、现代食品加工产业”三大产业集群,优化“组织体系、政策体系、协同体系”三大支撑体系,圆满完成了园区规划各项建设任务。截至2018年,园内“三产”融合度和企业聚集度分别达到77%和47%,实现产值2585 亿元;“三品”认证、国家地理标志、中国驰名商标、河南省著名商标数量分别达到371 个、15 个、13 个和52 个;园区研发投入年均增长接近30%,2018 年达到4.65 亿元,先后建立研发平台177 个,完成研发成果180 项目,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8%,良种实现全覆盖。3 年来,园区科技培训72 万人次,建成科技创业孵化器13 个,创办科技创新企业243 家,选派科技特派员834 人,信息化服务水平达到100%。
(一)集聚创新要素,强化产业集群创新链
园区通过集聚人才、科技、信息、资金等创新要素,推动农产品现代物流创新驱动发展,培植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新动能。
1.引智入园,助推园区产业转型升级。围绕农产品现代物流业转型发展,园区紧盯产业发展方向,谋划人才规划战略,推进产学研结合、校企园合作。以“智汇郑州·1125聚才计划”为支撑,先后引进创新领军人才21 人,培育创新创业团队30 个,组建研发中心92 个、院士工作站9 个。
2.引资入园,打造园区产业优势特色。3 年来,园区财政科研投入累计达到9481 万元,引导企业科研投入13.1 亿元。为培育物流业骨干企业,市财政设立了3 亿元的物流业基金,安排5000 万元专项引导资金,并对物流行业的上市企业、龙头企业、优秀企业分别给予资金奖励和贴息支持,鼓励农产品企业技术创新、模式创新、业态创新。
3.引技入园,提升产业集群创新水平。融合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打造枢纽型产业集群,积极吸引大型物流集成商、货运货代企业和多式联运经营商建设多式联运基地,形成集聚效应。园内的万邦物流已经发展成为集农产品交易、市场调控、安全检测、电子交易、科技研发、仓储物流功能于一体,立足郑州、辐射全国、连通世界的农产品集散中心和物流中心。
(二)加速产业融合,延展产业集群产业链
园区以农产品现代物流业为主线,通过延伸产业链条、拓展产业形态、拓宽产业空间,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1.围绕农产品现代物流业,延伸产业链条。以物流为节点,向前推广特色种养、品牌农业,向后延伸精细加工、定制服务。新郑大枣、河阴石榴、中牟大蒜、陈砦花卉等品牌农业日渐叫响,三全食品、思念速冻、四季胖哥、金苑面粉等辐射全国。其中,三全、思念产销量稳居全国速冻食品行业前两名,市场占有率达到50%,是全国最大的速冻食品加工基地。
2.围绕农产品现代物流业,拓展产业形态。园区构建了种植基地、精深加工、物流配送多业态发展的产业集群,把特色种植与体验采摘、观光旅游、休闲养生有机结合,实现了多业态复合发展。其中,休闲农业聚集美丽乡村30 多个,营业收入超过35 亿元,带动农户就业15 万多人。核心区一二三产比由2014 年的9.4:55.6:35 转变为2017年的8:31.2:60.8。
3.围绕农产品现代物流业,拓宽产业空间。在农产品物流配送、冷链产业迅速发展的助力下,园区主动融入“一带一路”战略,积极拓展域外市场。“好想你”将标准化生产车间建到河北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思念食品通过收购在美国洛杉矶成功投产,万邦集团与乌兹别克斯坦签订了农业自由贸易区合作议定书。
(三)发挥区位优势,提升产业集群价值链
园区依托郑州市的战略优势、交通优势、资源优势,着力打造富有区域特色的农产品现代物流产业集群,创新“产业联动、产城互动、园城一体”的城乡融合发展模式。
1.依托战略优势,壮大农业品现代物流业市场主体。园区建设主动融入河南承载的“五大国家发展战略”,以物流园建设为载体加大食品加工、生产、农产品批发、流通等市场经营主体的培育。通过实施科技创新型龙头企业培育计划,新培育龙头企业41 家,高新技术企业39 家,省级以上“星创天地”11家,入驻小微企业2500 多个,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示范基地10 个,在孵创业实体300 户。
2.依托交通优势,协同农产品现代物流业多式联运。借力民航、铁路、公路“三网融合”和航空港、铁路港、公路港、出海港“四港联动”的集疏运体系,把农产品空、铁、公、海等多种运输方式进行“无缝衔接”。以万邦为龙头的农产品现代物流企业已经形成电子商务、电子结算、智慧物流等现代物流体系,年交易额稳居全国首位,实现了由“买全国、卖全国”走向“买全球、卖全球”。
3.依托资源优势,打造农产品现代物流业共享平台。把郑州市的产业优势和资源禀赋植入园区建设,引导园内万邦物流、三全食品、新郑大枣等龙头企业主动对接郑州市优势产业,建立产业战略联盟、技术研发平台、国际合作基地,推动园内企业平台互通、数据共享。园区先后组建8 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培育各类研发平台132 家、建立国际合作基地8 个。
(四)创新运作模式,分享产业集群利益链
4 年来,园区持续推动组织体系创新、机制体制创新和运营模式创新,提高农产品现代物流产业集群效益,促进农业增值、农村增绿、农民增收。园区获批之初就组建了市县分级、上下联动、政学协同的组织管理体系,确保决策有组织、管理有主体、指导有力量。为推动园区产业集聚、增值,郑州市先后出台了《河南郑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实施方案》《郑州市人民政府加快现代物流业转型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推进都市生态农业示范园建设的实施意见》,通过机制体制创新,完善利益联结,培育产业发展内生动力。同时,郑州市把园区建设纳入郑州市“十三五”发展规划,整合全市农业综合开发、财政支农、科技研发、产业融合和土地治理等项目,构建多部门参与、全方位支撑、多主体分享的发展模式,3 年来,综合效益持续放大。截至2017 年底,园区农产品现代物流业年交易额超过1140 亿元,带动食品加工业产值1410 亿元、都市生态休闲农业产值35 亿元,较2014 年分别增长15%、52%和46%,其中,核心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7 969 元,比2014 年增长30%。产业集群提供就业岗位超过35 万个,辐射蔬菜果品等特色基地2 万hm2,带动农户10 万户。在经济社会效益不断放大的同时,园区把生态建设和环境友好放在突出位置,大力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全市先后建成环城都市生态农业面积1 万hm2、都市湿地农业面积0.07万hm2、都市生态农业示范园0.67万hm2,速冻面米食品生产能耗从160 °/t 下降到140 °/t。
二、存在的问题
随着河南粮食生产核心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国家战略的实施,郑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已经进入了资源大整合、空间大联通、业态大融合的新阶段。在资源环境约束趋紧、比较效益持续下降、供给结构矛盾突出、创新驱动相对不足的背景下,调结构、转方式、补短板、降成本,促进农业提质增效需进一步发挥农业科技园区的示范作用和集聚优势。但是,作为一种新型农业发展模式,郑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目前仍然面临着主导产业不突出、经济效益不显著、创新驱动不强劲、融资渠道单一等问题。
(一)产业价值链不够丰满
农业本身的比较效益普遍偏低,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是根本选择。郑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在建设之初就提出了以产业融合发展为路径的发展思路,但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动能转换、增速调整的大背景下,园区产业链条延伸与价值链条提升都面临外部的环境制约和内部动力不足的双重制约。一方面,由于创新不足,导致园区一些产业仍处于价值链中低端,产业附加值不高、竞争力不足、规模效应不强;另一方面,一些高科技产业辐射带动效应发挥不够,市场空间偏窄。
(二)投融资机制不够优化
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是园区发展的“源头活水”。目前,从数量规模来看,财政对郑州市农业科技园区的投入逐年递增;从财政支出的比重来看,财政对农业园区的投入仍然不足。同时,财政对农业园区投入的渠道和管理相对分散,影响了投资效益,涉农资金和项目都存在“多头管理”问题。另外,园区投融资担保和保险相对缺失,投融资风险体系建设相对滞后。
(三)各创新要素协同不足
园区围绕人才、技术、资金、信息等创新资源要素,完善政策、搭建平台、构筑载体,促进园区创新驱动发展,但从园区目前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水平看,各类要素之间的协同效应发挥不足,制约了园区的发展。一方面,表现为各类资源状态分散,缺乏有机的联系和协同,不能发挥乘数效应;另一方面,一些创新资源流动性不足,不能在核心区、示范区和辐射区之间自由流动。
三、优化策略
进入经济高质量发展新时代,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既存在诸多有利的条件和机遇,也面临不少的困难和挑战。抢抓机遇、应对挑战、创新发展必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契机,把推进农村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主线,着力推进园区向高端化、集聚化、融合化、绿色化方向发展。郑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需要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为引领,以河南承载的五大国家发展战略为契机,持续提升园区的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加快基础产业技术创新
围绕花卉产业、石榴产业、水产养殖业、大枣产业、食品加工业等基础产业,打造从品种选育到生产、储藏、加工、物流全程现代化技术体系,以技术创新链支撑拉长产业链、提升品质链、拓展价值链,为强化产业优势、完善现代产业体系提供技术支持。围绕弘亿高效设施农业创新创业园,加快种业创新能力,加大力度提升草莓、特色蔬菜的育种能力和水平,加快选育一批优良作物新品种,加快建设具有竞争力的中部种业产业集群。围绕都市农业创新创意体验园,加强农业绿色发展创新能力建设,强化果蔬和水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耕、种、管、收的绿色生产模式。依托郑州万邦国际物流园,以创建品牌为重点,鼓励龙头企业通过“冷链配送+连锁零售”等形式健全销售网络、拓宽销售渠道,同时加强生产基地和加工企业与终端销售商合作,发挥国际物流园和本地大型连锁零售企业对生鲜农产品的带动作用。
(二)加快主导产业技术创新
通过加强“现代农产品物流业、都市生态休闲农业、现代食品加工产业”三大主导产业的技术创新,加强各行业上下游环节的相关性,强化创新链、支撑产业链、激活人才链、完善价值链、共享利益链。结合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物流体系,促进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在农产品加工业方面,以三全、思念、雏鹰、好想你4 个企业为主体,依托科研院所和园区创新人才,大力推广新技术,培育农产品加工品牌。深度挖掘园区龙头企业创新潜力,提高园区龙头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强化龙头企业的创新意识,增加龙头企业的科技内涵,加快专利技术研发,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进一步完善龙头企业的产业链、创新链、利益链、组织链、服务链,提高龙头企业的创新能力,提升龙头企业的综合效益,推广新技术,发明新专利,创建新项目,形成新品牌。
(三)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
1.加大财政科技投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建立合理的科技投入机制,加强对中小型科技企业或单位的科研创新支持,促进中小科技企业健康持续发展。构建科技创新成果评价体系,注重农业科技园区的专利授权数量和园区的发明专利数量。健全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充分发挥财政科技经费的引导作用,提升园区科技研发的投入力度。
2.设立科技创新投资引导基金,重点支持处于起步阶段的科技创新型企业,促进市场与技术融合、产业与创新对接。建立科学的管理运行机制。
3.按照合理性、公平性、标准化、有效性的要求,积极探索跨部门、跨区域、跨单位、跨学科的农业研究方法,建立资源共享机制,确保科研人员待遇公平。
(四)发挥示范引领带动作用
1.以园区现有的专业人才和“双创”基地为技术支撑,开展内涵丰富的农业生产技能培训课程,提高农民的培训人次,提升农民的综合素质。深入推进万名科技人才包万村服务行动,进一步落实科技特派员制度。依托众创空间、星创天地、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示范基地、农业创新创业总额合体项目基地,发挥专业技术人才的作用,结合产业发展需要和生产实际,以提高农民的科技应用能力为目标,综合农业市场、农业信息、农业投资、农业风险等多方面知识,培养职业农民。
2.以园区现有的高新技术核心区为辐射中心,推进区域主导产业全产业链开发和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助推小规模经营农户同大市场的对接,促进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推进农业提质增效,实现农业转型升级,提高园区的创新绩效。积极培育园区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充分利用“公司+基地+农户”和“公司+农民合作社+农户”等方式,发展新型合作模式,引导周边地区农业生产向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高效化、环保化方向转变,促进产前、产中、产后协调发展,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大幅度提升园区的产业竞争力。